《光阴的故事》——新浪潮之先声

 

进来消极情绪浓重,不得解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期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可惜“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



进来消极情绪浓重,不得解脱。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期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可惜“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何时才能“此心安处是吾乡”。

以上诗句均被收录在《北京遇上西雅图2》中。装逼归装逼,文化还是够够的。

虽然不能说是优秀的爱情电影,但导演的尝试和创新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还是推荐大家上电影院看看的。

今天想推荐一部传说中的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光阴的故事》。用传说中这个表达是因为但凡讲台湾电影的书必然离不开提到这个片。当然他没有那么高深莫测,相反的观赏性十足,在当时的台湾电影里实属清流。

之前有讲到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电影被各种各样的琼瑶爱情剧,武侠神怪片占领。当时当局提倡的“健康写实主义”看似将电影创作领向一条正义的光明大道,其实无非是首先为政治服务。其中提到的“健康”事实上就是“教化”性质的。大陆的影片最为大家弊病的也是“教化”性质太浓。“教化”一词强调作品应“使社会振作,引导人人向善,走向光明”,或者可以说是向观众灌输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由此一来,“健康”中隐蔽的“教化”无非就是政治为首。因此也犯上了“瞒和骗”的毛病。因此所谓的“健康”和“写实”并不能和谐共存,是必然走向分歧的。

《光阴的故事》便是首当其冲打破“健康”而尊崇“写实”的影片。电影中不再虚假的宣扬假大空的美好社会,不再只是单纯的非善即恶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不再只有乌托邦的美好幻想。冲破了政治的封锁线而更单纯的直视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其中包含的人性的复杂,人的欲望,人的无助,以及推及到整个社会的问题,都毫不避讳的进行挖掘和探索,引起人共鸣。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开拓性。

《光阴》由4个小故事短片组成,幼年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分别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执导,日后杨德昌,柯一正和张毅均成为新浪潮的主力军。

四个短片,串成的其实就是人的成长。

《小龙头》

小龙头讲的是一个不受父母喜爱,孤独但却具有孩子天性的男生小毛,总是喜欢一切关于恐龙的事物。恐龙玩具和恐龙漫画是他每天不离身的。小毛还是极附有创造性的孩子,观察能力一流,喜欢画画。但父母却认为他每天不学无术,就喜欢乱玩弄得一身泥。哥哥也总是疏远他。因此小毛总是沉默寡言。

故事在这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二元的对立,孩子的天性和成人世界的对立。导演在批判成人世界的无趣,他们喜爱斤斤计较,断章取义,冷漠,焦躁,又爱好面子。影片中哥哥的形象则是被成人世界成功规训后的形象。他们同样无趣,不具有孩子的奇思妙想,面无表情。导演这里运用了面具,将玩耍的孩子表现得面目狰狞而千篇一律,脸谱化的形象在人看来丧失了孩子应有的可爱,反而令人恐惧而疏离。

故事在这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二元的对立,孩子的天性和成人世界的对立。导演在批判成人世界的无趣,他们喜爱斤斤计较,断章取义,冷漠,焦躁,又爱好面子。影片中哥哥的形象则是被成人世界成功规训后的形象。他们同样无趣,不具有孩子的奇思妙想,面无表情。导演这里运用了面具,将玩耍的孩子表现得面目狰狞而千篇一律,脸谱化的形象在人看来丧失了孩子应有的可爱,反而令人恐惧而疏离。

然而,在小毛第一次交到知心朋友后,女孩一家却即将移民到美国。年幼的小毛第一次和心爱的朋友离别,来之不易的友情却在顷刻之间离去,悲剧之心油然而生。



20分钟的片子里,孩子几乎处于成人话语权的强压之下,因此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他们能表露情感的方式只有通过眼神交流。而只有处于自己的小世界当中才能拥有畅谈的资本,无一也是一大悲剧。值得人深思。

《指望》

这是杨德昌导演的试水之作,在《指望》里都可以看到后来名声大噪的杨导的影子。“指望”一词,其实就是在表达少年时期孩子的渴望。主人公是一个发育还未成熟却对爱情有萌动的初中女孩小芬。《指望》一片中同样充满着少年漫长成长过程中的孤寂感,却又无处不在的充满对未来幻想和渴望的力量。

小芬的渴望是对成长的渴望,成年女性美的渴望和对异性的渴望。

小芬姐姐的存在是离经叛道的,姐姐不好读书喜玩,身上一股子放荡不羁的酷劲儿,自己却乳臭未干,对妈妈的话言听计从。姐姐对于她来说像是一个插上了翅膀可以飞的成年人,拥有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这是对成长的渴望。

此时家里住进来一个相貌英俊的大学生,拥有一切关于女性美好幻想的男性荷尔蒙特质。男大学生的闯入让小芬措手不及,说不出的心慌马乱。而此时,小芬发现自己月经初潮,她开始由女孩向女人进一步的蜕变了。

小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起男大学生,并在家里小鹿乱撞地想着如何才能接近他呢?于是她借着向他问作业的理由走到了男大学生的房门前,却意外的发现姐姐竟赤裸着在与他接吻。此时她意识到成熟女性美的力量,在镜子前撩起自己的衣服看了又看。对异性的渴望和成年女性美的渴望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她的成长。



短片中另外安插了一位小学的男孩。他想学自行车,因为这样可以想去哪里去哪里,他想长高,然后去打篮球。也代表了男性对成长的渴望。“想会就要学啊,天天听你讲有什么用,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其中也将成长的迷茫和无奈包含在内“以前觉得学会脚踏车就可以想去哪里去哪里,现在学会了却不知道该去哪里了。”于是小芬和男孩走上了昏暗的回家路,也走上一条漫漫的成长之路。

《跳蛙》

柯一正导演的《跳蛙》一改前面两个短片缓慢而沉寂的风格,相反充满年轻人的热血之气。其实就是一个loser奋起赢得人生胜利的故事。

小胖是一个在人群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年轻人。他有殷实的家庭背景却不想屈从于父母的安排。他的目标就是主办以此大学生联谊赛,打败去年获胜的外国学生,为本国学生争一口气。在这里,小胖的形象就非常鲜明了,有理想,有目标,有胆识的年轻人。在筹备比赛之中自然是要经历很多挫折的,比赛项目不被报批,朋友不支持,房地产商的父亲无意中的施压,小胖都没有放弃为国人争气的想法。

“长大成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现在正是最满足的时候”“你觉得我现在应该做什么?”

“享受人生啊”



在筹备比赛的过程中,小胖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两人从误解,到和解。最后小胖曲曲折折赢得了比赛之后,他得到青春中最有力量的一切,爱情,成长,拼搏,成功。



个人认为《跳蛙》一片带有振奋当时台湾民众的色彩。多次的殖民侵略,日据时代,白色恐怖让台湾人负重不堪,片中对与外国人的对抗以及最后取得的胜利则告诉台湾人民应该改变崇洋媚外的姿态,一鼓作气的正视自我,具有强大的励志意义。

《报上名来》

张毅导演的最后一个短篇相比前面3个故事来说,时间略有仓促,但十分有趣,带有小品性质的幽默。

年轻的张艾嘉和李立群

故事从一对夫妻开始。初搬到公寓的夫妻一早醒来就麻烦不断。

丈夫一方面不断遭到邻居的不信任和排挤。拿报纸拿不到,回家又忘了带钥匙,向邻居求助却屡遭闭门羹和白眼。无奈之下只能光着身子走向大街给妻子打电话求助。

而妻子一方同样不顺。因为出门匆忙而忘记带工作证,以至于被保安拦在楼外,迟到,差事泡汤。

夫妻双方都因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去不到自己该去的地方。同样也存在一个大隐喻,即反应台湾人对自我身份多角度寻求认定的努力。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认同这一敏感问题。

最后误会解除,邻里恢复了正常而和谐的关系。代表着人与人隔阂的解除。也代表导演对台湾社会未来的美好期许。

《光阴的故事》个人认为意义大于内容。四个短片多多少少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却打响了新电影的第一枪。其中四个年龄段组成的成长历程也是对台湾这个刚刚从白色恐怖中脱离出来的新生社会的见证。影片没有老年阶段的故事,因为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新的活力的地方,他还在经历着成长和蜕变,还依然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用“成长”这条线索来暗喻台湾社会并对其赋予美好的期望再贴切不过。因此作为一个时代的先声和对民族本身起到的作用,《光阴的故事》都应该是一部意义非凡的作品。


    关注 SinginInTheRai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