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 I 西南交通大學“Mapping曹家巷”工作坊

 

指导老師何志森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王俊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主办单...







指导老師

何志森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王    俊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主办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学术支持单位

澳大利亚非正规工作室

Mapping工作坊

工作坊时间

2016年5月3日-5月16日



工作坊解读

但我们谈及“非正規”一词的時候,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聚焦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所谓正规框架下衍生出来的那些非法的,非官方的或无规划的产物。同样的,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公共空间的非正规实践也常常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那些随意,即兴,和混乱无序的都市現象联系在一起。很少人会去讨论这种现象的存在如何给我们当代的设计师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设计手法 。这种对“非正规”的理解忽视甚至否定了都市非正规现象背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事实上, 非正規实践完全不是一种混乱或放任自由的都市現象。有些时候,混乱无序不是问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是占用空间的机会。在混乱之中有一种看不见的规律和逻辑。作为设计师,我们一定要发现隐藏在这个混乱现象背后的规律和逻辑:它是因何而产生的?如何操作的?以及我們怎樣才能從中學習它?这些规律和逻辑不仅可以成为设计师的一个很好设计工具,也可以给当今的城市提供策略或者给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充当一种补充思路。

此次由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组织组办的“Mapping曹家巷:非正规城市”工作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对城市非正规概念的理解之上发动起来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成都曹家巷工人村及周边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和记录居住其中的人以及那里发生的“非正规”活动,用mapping的方式去理解和发掘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隐形的逻辑。

有关mapping

传统的场地调查是设计师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来到一个指定的场地去纪录场地所有现存的物理元素,比如说建筑物、地形地势、植被、道路、水系、景观元素和其它一些肉眼可看见的场地条件。然后把这些信息变成一系列静止的场地分析图表(map)。这个类型的map其实就是场地现有元素的一个汇总。它没有能力反映和纪录场地内发生的故事,不同时间段人的活动和个人的空间经历。它和最后的设计成果没有太大的联系。作为一个客观的表现手法,map忽视了场地隐藏的关系,从而想当然地把场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简单化。在人的尺度上,这种调查和表现手法无法对一个场地或空间如何可以在不同方式上被人使用、协商、即兴创作、甚至“非法”占用进行思考然后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空间策略。与之不同的是,mapping是一个连续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它记录了设计师在一个或多个不同场地内如何发现或者创造各种离散元素之间隐藏的关系,然后把这些关系带到设计过程中,最终产生出更为人性、包容和灵活的空间管理模式。和至上而下主导的map不一样的是,自下而上mapping的过程经常是在人的尺度上操作完成的。

关于何志森老师





何志森老师是澳大利亚都市非正规研究工作室 (Urban InformalityLab) 的联合创始人,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哲学博士,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兼职讲师,美国空间与流量杂志(Space and Flows)特邀编委,中国风景园林杂志(LandscapeArchitecture China)特邀编委, 亚洲设计学年奖国际评委,国际景观设计行业协会顾问专家。何志森老师于2010年和他现在的工作合伙人澳大利亚建筑师Khalilah Zakariya教授在墨尔本成立了非正规工作室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都市现象。在过去的十五年间,何志森先生曾担任过澳大利亚汉森集团 (Hansen Partnership) 的资深城市设计师,澳大利亚场地控制事务所 (GCLA) 和格林戴乐事务所 (Green & DaleAssociates) 的景观建筑师。何志森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mapping,边缘空间,人的空间行为学,非正规城市,微观城市,边界,景观都市主义,以及亚洲都市主义。

近年来,何志森先生通过 mapping工作坊的形式穿梭在中国的不同高校之间来参与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他曾组织指导了同济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与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工作坊 “超级都市主义” (2007)、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联合工作坊  “流动的景观”(2009)、华侨大学工作坊 “跳跃的线”(201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作坊 “寻所未见”(2013)、“都市侦探”(2014)、 “超级平凡”(2015)、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工作坊 “小题大作”(2015)、“空间黏度”(2015)、广州美术学院工作坊 “加厚的边界”(2015),华中科技大学工作坊 “非正规”(2015)、武汉大学工作坊“规划的混乱” (2015)、扉建筑与广东海珠国家湿地联合工作坊 “并非公园” (2015)、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工作坊“变形城市” (2015),中南大学工作坊“都市针灸” (2016),暨南大学工作坊“看不见的城市”(2016),西南交通大学工作坊“mapping曹家巷”(2016),以及接下来的台湾淡江大学和武汉大学海峡两岸社区营造工作坊(2016),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坊(2016)、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工作坊、华南农业大学工作坊(2016)、华中科技大学工作坊(2016)、纽卡斯尔大学工作坊(2017)、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工作坊(2017)。


    关注 何志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