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三国此人堪称汉末一代名将,最后为何忧愤而亡?

 

汉室衰微,回天无力?...



作者简介:立早闲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硕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后淡泊明志,致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转化成文字,写出人性之廉耻,告诫世人勿疯癫。

朱儁,虽然出生于汉代低贱的商贾之家,最终却成为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将,汉室的最后傲骨,独自一人挺起公忠体国、坚贞不屈的脊梁,先后周旋于董卓、李傕、郭汜等乱国贼子之中,用汉朝士大夫的忠君观念谱写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抵抗奸佞的汉殇之歌。

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把持朝政的乱国奸雄李傕、郭汜和樊稠最终还是按朱儁的原先设想那样,三人为了掌控东汉王朝的最高权力,真的开始自相残杀,利欲熏心的李傕杀死了平庸无用的樊稠。生性多疑的郭汜害怕自己会成为樊稠第二,一不小心就会着了李傕的道,丢了命,就带了自己的亲随亲兵,先下手为强,起兵与李傕兵戎相见,相互攻杀,一时间京师长安大乱。而此时,朱儁任大司农,任由李傕和郭汜在长安城外杀个天昏地暗,自己依然留在京城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中。大司农,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在东汉就是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简单讲就是掌管中央财政。

这也是朱儁奉诏进长安第二次留京不出。

第一次则在194年秋,朱儁因日食这种无稽之谈之事被免去太尉之职,再次担任骠骑将军,代表汉献帝镇守关东,依旧没有离开长安去关东履行职责。关东地区可是东汉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基础,是东汉的立国之本。既然持节镇关东却未出行,可见朱儁身上还肩负非比寻常的重任。而这个重任就是继续潜伏在李傕和郭汜身边,等待时机,高举讨逆大旗,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消灭犯上作乱的奸臣贼子,匡扶汉室,重振刘汉之威严。事已愿违,李傕和郭汜却未按朱儁的设想及部署来一步步完成。李傕反而带兵冲进长安皇宫劫持汉献帝裹进军营,与郭汜刀兵相见的大本营,威逼汉献帝以天子名义命令大司农朱儁、太尉杨彪等十余名公卿去说服郭汜,与李傕罢兵和解,一同消除兵灾。鉴于樊稠死的惨痛教训,郭汜坚决不肯与李傕和解,甚至还扣留朱儁、杨彪等人为人质,以便增加与李傕对峙的资本。

《三国演义》有记载:儁归家成病而死。即朱儁被放回长安家中就生病,很快就死。但在正史中,却没有记载朱儁有被郭汜放走回家。只是讲朱儁的性格刚猛,当日便过于愤怒发病而死。只是被郭汜监下,当日就因愤怒引发疾病就挂掉了。

朱儁之所以发病而死,是因为有三个原因:

其一,朱儁素性刚猛。

刚猛性格的缺陷是冲动、情绪化和急躁,还过于天真且不成熟。刚猛正是朱儁最大的性格特点。朱儁一看到东汉的历史走向并未完全按自己的设想,甚至还偏离历史的轨道,走向混乱无序。这正是朱儁所不想,所不愿看到;

其二, 朱儁吹毛求疵的嗜好。

朱儁洁身自好,奋斗拼搏,追求完美,以拯救国家救助百姓为已任。然而挑剔、神经紧张、吹毛求疵正是朱儁的嗜好。而具有吹毛求疵嗜好的人,往往过分注重一些毫无价值的细节,一旦未达到自己的预计目标,就会自我折磨,以至于精神萎靡,心境恶劣,疲惫不堪,甚至是丧失生命;

其三,汉室衰微,回天无力。

曾经有过“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的大汉王朝竟然沦落到黄巾之祸、董卓及李傕和郭汜之乱,致使汉廷大权旁落,军阀混战彼此起伏。像朱儁这种公忠休国、对刘汉天子又忠心耿耿的士人一看汉室每况愈下,有感于为臣者不能匡君救主,倍感悲凉,乃至心灰意冷,甚至以死报国。

朱儁,一个一心匡君救主的忠臣名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有不测风云。朱儁虽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未能改变东汉历史走向,未能为东汉匡扶时艰,更不能为国斩奸除恶,还臣民一个清平天下。最后只落个郁郁寡欢,愤怒发病而死。

笔者按: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谓指摘细小的毛病。朱儁一生忠君爱国,为匡扶汉室不惜忍辱负重,孤身一人潜伏在李傕郭汜等乱臣贼子身边充当无间道。然而因自己刚猛的性格和吹毛求疵的嗜好,太在乎毫无价值的细节,未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而郁郁寡欢,发病而死。朱儁这种性格特征简直就是公元2世纪华夏大地的处女座代表人物。


    关注 白马晋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