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三国此人死磕三国最强魔头,曹操眼里却成反面教材?

 

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作者简介:陈思,文史爱好者,法学研究生(在读)。希望能够一直坚持自己兴趣爱好,用点滴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广大的同好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王允的品行和能力》董卓伏诛后,东汉王朝并未回到正轨,而是在短暂的平静后又出现了更大的混乱。忠正刚直的王允虽然竭尽全力除掉了迷信强权暴力的军阀董卓,但其对董卓伏诛后的诸项事务处置,则显得有些仓促和意气用事。在笔者看来,王允忠诚、正直的品行是毋庸置疑的,在汉末乱世的环境下,仍能够恪守礼节,为在风雨中飘摇的大汉王朝殚精竭虑的臣子可谓凤毛麟角,王允,可以说是为汉末士人坚守住了一方精神阵地。然而,王允的脾性过于刚直,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敌我力量的估计都不足,没有处理好董卓伏诛之后紧随而来的一系列事件,最终使得局势更加动荡。

王允的品行

王允出身山西世家大族,故而自小就深受儒家传统的教育,对忠奸善恶之分别十分敏感。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允也确实忠正刚直、不畏强权。其年轻时,就曾经和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正面交锋过。王允先是在地方拿一个宦官的头目开刀,史载:“(王允)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这里颇有后来曹操五色棒棒杀蹇图的影子。之后,又在平叛黄巾的过程中,剑指十常侍头目张让,史载:“(王允)于贼中得中常侍张让宾客书疏,与黄巾交通,允具发其奸,以状闻。灵帝责怒让,让叩头陈谢,竟不能罪之。”虽然王允的行动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张让的地位,但是也给气焰嚣张的宦官集团当头一棒,而王允也因此成为了宦官集团切齿痛恨之人,曾经几度入狱,其之后的仕途颇具坎坷。但是,从王允的早期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到其是一个胆大、刚直之人,他不仅敢言,更敢为,有着一身正气和一腔热血。

之后王允在国家危难之际接任司徒的职务,面对执掌生杀大权的军阀董卓,王允表明配合,暗地里则积极组织反董。从王允后期对待董卓的态度来看,笔者认为,在经历了前期与宦官的正面交锋后,王允是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故而在面对董卓时,其没有像之前那样正面硬顶,而是采用了迂回曲折的办法,然而王允之内心却并未改变,仍然是保着一腔热血甚至于愤懑,因此,当董卓伏诛后,王允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而这一宣泄便一发难以控制。

总而言之,从历史的记载上看,王允决不失忠正刚直,然而也不难看出,王允无论是表达或是隐忍都下意识地夹杂着浓厚的个人情感。

王允执政之失

董卓伏诛后,王允开始执政,但是在笔者看来,王允反董,其核心在于诛灭董卓,至于董卓伏诛后,朝堂需要有怎样的制度设计或是人事调整,王允自己心里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方案。因此,在笔者看来,王允反董,更多的体现为一种道德的讨伐。而接下来本该需要重视和谨慎的几件事,王允的处理却恰恰出现了重大差错。

第一,王允对待董卓余党态度模糊,经过了很长的思想斗争最后采取了公开拒绝赦免董卓余党的态度(笔者按:《三国演义》中王允对待董卓余党的态度则是强硬)。史载:“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这就导致了李傕、郭汜之后的反攻长安,在笔者看来,王允在这件事上有两处失误,一是没有在诛杀董卓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详细的解决方案。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王允在诛杀董卓之后就必须迅速地对其余党做出相应的处理,到底是安抚还是彻底剿灭,在第一时间就应该有所决断以至于不给李傕、郭汜等人喘息的时间。二是在浪费了宝贵时间后再采取公开的方式拒绝赦免。在笔者看来,如果要彻底剿灭董卓余党,首先也要先判断双方的力量,其次采取缓兵之计,最后再引诱几个为首的人物入京,处置为首的几人即可。而公开拒绝虽然义正辞严但是却是在不清楚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前提下将自己陷入被动。

第二,因为蔡邕的反董态度不明确,便将蔡邕下狱。董卓曾经重用蔡邕,因此在董卓伏诛后,蔡邕并没有表现的很高兴,按理此亦为常情,而王允却因此将蔡邕下狱,并拒绝蔡邕欲受刑写史的请求,史载王允说道:“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这里王允的做法已经超出了任人只唯德,在笔者看来,王允处死蔡邕更带有政治站队的立场,这样的观念无疑在董卓之乱后又营造了白色恐怖,即政见不同就为死敌,此时的王允已不是单纯的注重品行了,而是将品行强制绑架到政治上。而太尉马日磾也指出“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史载:“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从以上两件董卓伏诛后的大事上看,王允的处置方式确实过于激切、失于妥当,由此其因缺乏政治智慧、处事方法和应变能力而失去了军心,而胸襟眼界的狭隘让不少士人寒心,其执政必定失败。

王允执政失败之教训

在笔者看来,依据王允的个性、品行和能力,其适合担任的职务大抵倾向为主管礼仪的官员亦或是皇帝、皇子的老师,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秀的品行。而王允实际上并不适合担任首席执政甚至是处理政事的官员,一者,就用人标准而言,正确的做法是,既要任用贤人,也要任用能人,需要宣传贤人的品行,但也要容忍能人的缺点。而王允的评价标准恰恰单一,即必须要求品行为先,凡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即便再有才华,在政治道路上也会被宣判死刑,也会被列为政敌。这样明确的对立,会使得有才干的人其才能不能充分施展,而当政的会逐渐以一群空谈之人为主,由此行政的效率反而不高。二者,作为首席执政或是执政官员,要有刚有柔、能进能退、思虑周全,这样才能够游刃有余,像王允这样激切冒进,所得出的最终方案可能是符合品德要求的,但并不一定有效率、有效果,往往不能够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最初目的。

王允执政后的失败教训,在笔者看来实际上也为曹操后期的执政提供了经验教训,即如何更加有效地执政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才的作用。在曹操的时代,如王允的风骨品行的人仍有,但重心则从王允片面注重品行和政治立场转向注重才干和理政能力。因为曹操认识到了,乱世虽仍然需要有道德榜样,但稳定局势、重建秩序才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能够富国强民、能够肃清混乱甚至于开辟新的标准也无所畏惧。王允的落幕,背后也暗含着旧标准即将从历史舞台上落幕,而新的标准则由其他人(诸如曹操)摸索建立起来。

王允有着忠诚、正直的优秀品质,这是值得提倡的,然而在东汉末年的大环境下,仅仅具备忠贞的品行是远远不够的,乱世治国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因为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已经远非杀一个董卓可以解决问题,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智慧是终究不能在乱世立足的。

茶馆三国相关阅读:

此人三国所向披靡,堪称军中猛虎,最后却惨死?

此人单挑吕布,名声威震北境?袁绍曾最忌惮他!

曹操雄霸天下此人功不可没?谋略他不输诸葛亮!

此人是曹操铁杆哥们,战死后曹操放声大哭!

吕布武功盖世,为何却不入流?曹操刘备完爆他!

三国最大魔头之谜!为何说他是一个大混蛋?

三国最神秘的三股势力?曹操刘备还不入流!

刘备恨此人咬牙切齿?关二爷恨不得一刀宰了他!

此人曾让吕布关羽神魂颠倒,身世却成千古谜团?


    关注 白马晋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