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野子,你可会唱“一缕相思到天涯”

 

我的图文...

 
我有一个很多年的好朋友,以前上学的时候外教叫不清我们的名字,逼着我们取英语名,她给自己取的名字是Willa,我们就叫她“小别野”,因为Willa跟Villa听着一样,没文化的我们不认识别墅的墅,因此变成了“小别野”,现在想想再加个“子”是不是就像日本姑娘了,“小别野子”!

小别野子这些天心情一般,好吧,我曝光她吧,不是一般,是不好,因为她跟三胖胖冷战了(不是我三哥--郝三胖子),三胖子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明明也是爱媳妇儿的,但是偶尔拌嘴吵两句就是不主动认错。这回冷战,真伤了小别野子的心, 所以她就自己带着儿子去乌镇了,就是黄磊老师常念叨的那个乌镇戏剧节的乌镇。

江浙一带我只去过苏州、杭州,乌镇没有去过,看她拍的照片羡慕的我不得了,尤其是看到她去吃黄磊老师推荐过的饭店“民国时代”,她点了:冰镇红南瓜,乌镇酱牛肉,虾仁扬州炒饭,民国臭豆腐。她说吃饭的时候她前后两桌也都要了这个臭豆腐,等他们吃完离开之后,服务员说“受不了啦,臭死啦”赶紧开窗通风。她自己带着个孩子,也没酒友,不知道她吃的怎么样,该喝点儿什么压压这臭豆腐的味儿呢?

小别野子到达酒店安顿好之后先狂拍了一通照片,然后就给我寄明信片。明信片的问世至今约130年的历史,它诞生的由来也非常的美好。说是有一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后来,一位奥地利的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开发明信片,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然后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明信片的国家。紧接着,德、英、美、法、瑞士等国的明信片也相继问世。







中国第一套明信片是由清政府发行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行了多种题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明信片。明信片是一种艺术品,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对于我一个平民小女子号称热爱文艺的女黑胖来说,我主要喜欢体现风土人情的明信片,也喜欢一些有意思的可爱的明信片。

有意思的明信片我在德国遇到一个系列,每一张都是小熊,上面写的文字有关于爱的、有逗儿的、也有哲理的。比如有一张写的是“Du liebst dich,ich lieb mich,wollen wir tauschen?”(你爱你自己,我爱我自己,咱们换换爱可好?)还有一张是“Ich bin dicker ,also muß ich mehr essen.”(我比较胖啊,所以我更得多吃点儿。)这系列当中我能找到的都寄回了中国,那时候几乎每周寄了一张,后来我又从北京搬家回瑞士,搬家公司又全帮我搬回去了欧洲,然后我又要回来国内,我就又收拾了一遍它们)。

回忆这些明信片也让我怀念小别野子,我要去德国学习的时候,先从庄里坐火车去北京,然后从北京飞,妈妈要送我,我没答应,我知道我不是个坚强的姑娘,到了车站小别野子在进站口等我,她说“我知道不能让咱妈送……,哎哟你哭过了?眼睛红成这样。”我抱着她弱小的肩膀哭了一大通,她一副泫然欲泣的模样,可是最终也没让眼泪掉出来。车站不是久别重逢就是离别,总归是个不那么让人舒服的地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写的真好,离别的愁绪可不就是这样的吗。





小别野子是坐火车去的嘉兴,慢慢悠悠晃晃荡荡的就去了。让我想起来七八年前和爸爸去南疆旅行,去的时候从北京飞喀什经乌鲁木齐转机,在喀什待了三四天后退了机票换成了火车票到吐鲁番,因为小老头想看看这一路的风景,可是我们好傻,火车是下午出发,这一路是晚上度过的我们什么也没看到,我睡到半夜梦到蛇喊得整个车厢的人惊醒。吐鲁番逗留了两天看了火焰山,可惜没遇到铁扇公主,之后乘大巴去了乌鲁木齐,后面的行程也全是火车,为了莫高窟去了敦煌,然后是嘉峪关,最后是天水,然后回家。这一趟下来我们给自己寄了好些明信片,等到家的时候,它们已经躺在邮箱里。

明信片的功能有好多,不只是通信,还会用作宣传、广告、收藏、保值。这些对我都没有意义,明信片于我是对家人朋友的惦念、是思念、是怀念,而我收到的明信片也正是老朋友对我的挂念。走到天涯海角也总有你放不下的人和记挂你的人。每一封明信片都是那一张邮票一枚邮戳的纪念。


多么希望收到一张海外半人马分舵的明信片!
扫描或者长按上方“二维码” 可以订阅哦!


    关注 半人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