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编辑:编辑标杆——黎丁

 

【简介】黎丁(1918年6月16日-2014年8月14日),男,福建省泉州市人。光明日报社文艺部资深...



【简介】

黎丁(1918年6月16日-2014年8月14日),男,福建省泉州市人。光明日报社文艺部资深高级编辑、退休干部。幼年在福建泉州法江小学学习,12岁时开始随父学习漆艺并到上海、台湾等地学徒打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辗转厦门、重庆、香港等地,在报刊杂志社工作,1950年经黄炎培介绍调到北京工作,1953年9月调入光明日报文艺部。其间,黎丁同志编辑采写了大量有广泛影响的稿件,其与郭沫若、茅盾、巴金、臧克家、艾青等文坛前辈的友好交往成为报界佳话。生前被誉为“首都报界最著名的副刊编辑”。

【黄色笔记本】

20世纪60年代初,盛祖宏(作家)由学校分配到光明日报文艺部,在黎丁身边工作,他见到黎丁桌上放着一个黄颜色的简陋笔记本。直到现在,盛祖宏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笔记本。“每天所约的、收到的稿子,他都会逐篇记在上面,从不遗漏,然后把稿子分别送部门主任或有关编辑处理,比如美术方面的稿件就会转给我。过不了几天,他就像关心自己的稿子那样去询问负责人,是准备用还是不会用。如果不用,他会立即要过来,及时退回去,很少有在卷宗里压上好几天的。”

在黎丁的工作中,不知经手过多少篇稿子,但从来没有发生过把作者稿子丢失或者让作者稿子石沉海底、音讯全无的事。“碰到这样牢靠的编辑,谁不愿意把稿子寄给他呢!”

【那扇随时可以推开的门】

在盛祖宏的印象中,黎丁平时很少“坐”办公室,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外面活动,访问各界名家,谈天说地,组约稿件。别看他瘦骨嶙峋,腿却特别勤快。他的脑子里有一张名家联络图。“今天到甲处取稿,顺便也到附近乙家拜访,不一定约稿,联络联络感情。每年春节,他挨家挨户去给老作者、老朋友拜年,从初一拜到初三,连拜几十家。”

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秦晋说,交结朋友,交结名家是黎丁等老一辈编辑的工作方式和优良传统。“第一次见冰心就是黎丁带我去的。去了之后也不谈稿子,就是聊天,就像亲朋好友拜访一样,慢慢地就熟了。有一次聊天时,冰心从我衣服上摘下一个线头来,就像一位老奶奶一样。黎丁总是能跟作者的关系达到这种深度,平时就跟他们是朋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黎丁约不到的稿子。”

“你能不论早午晚饭茶点之时,推门就进郭沫若先生、茅盾先生、巴金和夏衍先生家中吗?黎丁就能。你能连他们的夫人、孩子都高兴你的造访吗?黎丁就能。”韩小蕙说。

【那幅没有裱的画】

盛祖宏回忆起一桩旧事:郭沫若夫妇曾送给黎丁一幅字,黎丁接受后并没有拿去装裱,而是折起来放在书柜里。一次郭沫若在造访黎丁家后,严肃地对他说:“我给的字幅写得有不对的地方,请你还给我。”半个多月后,郭沫若又送给黎丁一幅裱好的字,展开细看,竟是原来索回的那幅。顿时,黎丁明白了:郭沫若以为他经济拮据,舍不得花钱装裱,因此代他装裱了。黎丁拿着画轴,淡淡一笑,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直爽地说:“谢谢你的费心,不过,我还是不会挂的,我这旧屋子值得挂字画吗?”

其实,黎丁得到的名人字画颇多,如马一浮、丰子恺、叶恭绰、潘天寿、傅抱石等人的墨宝,他都是这样收藏的。在黎丁家里的墙上,没有挂一幅字画。“他不愿意拿名人的字画来炫耀,不愿意拿跟名人的关系来显示自己的资格。”盛祖宏说。

【感悟】

一位好编辑就应该像黎丁一样,自然、朴素、高雅,是个善良的好老头儿。他并不给人敬畏的感觉,他让人感到温和、亲切、真实,多才多艺,多智多能,他充满对公职的责任心,毫无张扬作态之处。他好像对一切事情都一片热爱,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热爱工作,热爱同事,热爱作者,热爱报纸。他既不觉得做一名编辑有多么崇高,也不觉得有多么不如别人,他没有庸俗的自尊心,这是非常典范的文人风度,也值得称为“编辑标杆”。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李群】



【扫描二维码关注一饮一啄工大语,更多精彩内容在等你哟】


    关注 一饮一啄工大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