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以后,我还是活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 706

 

“我感觉像个双重少数派,一个流亡者。”...

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前言」
这次麻圆沙龙聚集了一群和各个西方国家的各个学校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从开始时的客气相视,到交换看法,争论话题。时间很短,说的不多不少,不知怎么就聊起了大家的专业,身边的同学,以及身为异想者的身份的种种影响。现状也好,故事也好,情绪也罢,用这些经历和声音的我们戴着异国经历的徽章,继续在时代浮动着。讨论者:姝楠SN,英国轮渡,社会学硕士,正在工作并申请去美国读社会学博士

席小丹XXD,英国达勒姆,人类学硕士,现在在北京一个非政府组织工作

孙健SJ,法国里昂,交换生哲学专业,法律本科生

张巧倩ZQQ,美国纽约,本科在读,专业暂定社会人类学和电影。

谢思涛XST,美国波士顿教育学硕士,目前在北京一所高中参与者:徐竟元,美国纽约酒店管理本科,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

耿明萌,即将去法国读工程

尚华阳,工业设计师,考虑出国留学

寇帅,国内社工专业毕业,准备申请美国硕士
01 “你们哲学到底学什么的?”
 

SJ:我读的主要是政治哲学,其实我们是国内社会科学鄙视链最低端的。

XXD:啊不会,人类学才是比较受鄙视的。

SJ:其实在国外不太会有鄙视链这个东西,你说读什么专业都不太会有人投出异样的眼光,比如你坐在一个聚会上或者火车上,你告诉人家你读哲学或者人类学人家不会张嘴就来有什么用啊,同样如果你读金融或者计算机也是平等的看待你。

XXD:嗯,确实这个氛围会更开放一点,毕竟人家已经见过太多受教育的人了会很包容。我喜欢欧洲的地方就在于,在一个国际化的氛围。虽然比较穷但很自在,因为大家都理解人类多样性了。虽然你语言、文化、种族不同,你是亚裔,但大家都恨接纳你,即使不是特别在意你,但你提出一个想法后会得到鼓励支持和理解,比国内的声音更积极。

ZQQ:不过其实得到旁人的理解还是一样的困难哈哈。

XXD:我觉得去读书的收获倒不是学科本身,而是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和看世界的方法。有一种自我探索。置身新环境里的人的相处。

ZQQ:本科这种感觉特别深。像我原来以为自己要学国际关系和传媒,上了乱七八糟一堆课,除了文史哲必修和本专业的之外还上了表演课、商科课,加上旁听了一堆心理学法学,现在决定学社会人类学和电影。所以出国读书是整个是人生观的重塑,因为高中根本没有教这些,我在小城市没有机会接触这些。
 
02 “你们都是为什么出国的?”


SJ:去交换嘛,就是不担心学分,到处玩。

SN:因为那边资源比较多,学科很先进。

XXD:当时是觉得,我要赶快走,离家越远越好。

ZQQ:先是因为美国电视剧和电影,对这个国家有很多被洗脑的想法,然后就被什么美国本科博雅教育洗了脑。

03 “出国以后怎样融入当地?”


 

XXD:像刚刚说到,在欧洲的社交场合,亚裔不会那么受重视。我个人是社交比较频繁,不是特别保守也不是特别宅,但还是存在语言文化的差距。

SJ:我身边的中国留学生普遍不是很开放,大多数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上课吃饭和聚会都会自己只找中国人。

ZQQ:但是我也有一个感觉是,有时候在这里的中国人只和自己国家的人社交不是因为自己封闭,而是权衡以后决定的。

比如我朋友说她在一个数学学习小组,只要找美国人就会碰上基础很不好的一道题半小时想不出来,中国人会觉得他们很笨,美国同学也觉得很难受。再有一个例子,比如我请我舍友吃猪耳朵,她都快吐了,可是我见到猪耳朵就星星眼,吃不下去有些蔬菜沙拉,所以就会找跟我一样吃猪耳朵的中国同学去吃饭。

SJ:我在法国人很喜欢办Soiree,我在的学校每周的都会有很多Soiree,大家一起聊天喝酒什么的。我一般两周去一次。但我去了那么久才发现除我之外没发现其他中国人。

XXD:有的中国人需要很努力的去融入,而很多时候西方人不会理解想要融入的欲望。可能因为他们文化经济方面都有优势。很经典的一个例子是白人特权,比如很多外国人来到亚洲,大家都想靠近他们,恨不得挤上去。我认识一些外国人连中文都懒得学,因为周围中国人都跟他们讲英文。也不是说这样不好。

“我觉得我们应该先学习一下文化历史再去。毕竟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东方文化。”

“我觉得和年龄也有关,比如本科过去的,融入的就更自然。”

“我在大城市,同样的国际学生很多,所以也没什么难以融入的感受。我给自己的结论是,不卑不亢,开心就好。”
04 ”为什么要有融入这个概念?”
ZQQ:对我来说,人不是被国籍或者文化身份或者家庭背景定义的,虽然确实有影响,但是机缘巧合,以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才是产生朋友的理由。比如我喜欢摇滚乐所以会和一起看演出的人成为朋友,我喜欢德国哲学所以这样有一帮朋友,或者我世界观上的一些特质也会让我和志同道合或者能一起辩论的人成为朋友,是这些小细节定义了社交圈子而不是中国人不中国人。

SJ:我不同意。我觉得在你飞机降落的那一刻你就是来到这个地方的一个他者。就好像沙子进了眼睛,并不是轻松的融入。欧洲人虽然友好,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历史背景跟我们完全不同,你一定是要花力气去融入的。

XXD:我觉得沙子眼睛这个比喻不对,好像别人要随时把你踢出去似的?

ZQQ:我觉得也没错哈哈,确实很多地方一毕业就赶快签证到期把你赶回国。

XXD:我比较同意刚才那位朋友说的,交朋友跟我比较相处的来的人也是外来者。一些“同命相怜”的异乡者。比如在英国读书的意大利人,或者在意大利读书的德国人。因为毕竟本地人东道主强大的社群,难免会有一种优越感,增加你去靠近或者融入的困难度。

XST:每一代都有不同吧。比如我在波士顿读书的时候因为失眠嘛,就开始接触中国武术,我在国内都不练的。然后接触到一些老的华人移民,当时从香港逃过来在这里创建中国城。这些人和现在出国留学的人就完全不是同一个状态,互相之间也没什么交流了。

05 ”异乡者应该有什么心态?”


 

SN:我觉得很多出国的人心里有种潜意识里的弱者心态,才会一直想怎样才能融入。

XXD:我觉得在意大利或者英国,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讨论会,讨论要怎么融入外国人的生活。

ZQQ:我觉得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融入?你怎么定义什么样才叫融入了?

XXD:他们喝酸奶一定要加蓝莓所以你也加吗?

ZQQ:是啊,比如我觉得美国人办Party,一群人在借着这个名义喝酒尬聊社交,挺无聊的,去几次就不想去了,大多数时候就不想融入。

SN:我觉得是思维方式吧。

XST:是价值观。

SJ:那要怎么样融入一种价值观?比如说是要Mentality(心智)整个西方化吗?

ZQQ:我觉得这也包含了一些成见吧。比如也不是西方人就更开放,东方人就保守。比如我舍友是一个南部小镇来的,家里奶奶是严格天主教,跟她说要是和男生牵手会受到惩罚要剁手哈哈。

XXD:嗯,我就感觉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英国的年轻人,甚至在伦敦出生长大,也有很多保守的人。很多剑桥大学毕业生,读书够多了吧见识够广了吧,但就是不愿意跟你多说话,因为人家觉得你跟他不是同一个阶级的。
06 “我感觉像个双重少数派,一个流亡者。”
 

SN:觉得出国以后无论是中国人密集的圈子还是外国人的圈子都很难融入,两种孤独感觉都有。一种中国人的孤独。

ZQQ:对啊,就是刘瑜说的那个多重少数派。

SN:对。而且不是我们中国人有这种感觉。举个例子,我在英国喜欢去bar,有一次跟拉美洲的朋友聊天,他们说感觉自己是东方人和英国主流西方文化无法融入。我就说比起虽然英国人属于东方,但我才是真正的东方!但不管怎样确实交到很多很好的朋友,中国外国的都有。无论融入不融入的。

ZQQ:我觉得我没有什么融入的概念,我就是交朋友。把我在学校遇到的每个人看作独立的个体。

SN:我觉得是一种异乡人的流浪吧,到处追逐,但哪里都找不到归宿。

XST:我觉得这个很难定义。因为每个人出国目标不同嘛。有的人想留下有的人不,跟专业和性格也有关系。像我可能就在所谓“融入”方面做的不是很好。

XXD: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留学生刚去的时候只是历史文化根源不一样,需要适应而已。融入不是目标。更何况这些社群内部也是有矛盾的。同一个国家里的人会有阶级差异,性别差异。种族差异这些东西。我觉得最终理想的状态就是“共生”。


07 “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不同?”


SJ:学校之外在公共场合坐在身边的人,随时都在讨论公共话题。他们有很强的这个意识,觉得公共生活政治社会和我有很大关系,同时经过了很好的训练。比如在街上他们会直接坐到地上开始讨论。

XXD:可能是中国的地板太脏了吧哈哈哈。

ZQQ:传统中国人不愿意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吧。谈多了就出事了。大多数人没有讨论的欲望和方法。

SJ:我在法国,那里是左派大本营嘛。在欧洲,特别是法国人意大利人,会很关切这些。

ZQQ:对啊像我在德国的朋友说在柏林每天都去参加沙龙讨论,已经是生活习惯了。我在纽约也有非常多这种讨论。有没有效益是另一回事,但讨论的积极性确实很强。

XXD:相比之下中国人会有比较单一化的思维。还会有一种保险心态,政策原因,会觉得关心讨论国家大事离我很远,还会警惕是不是威胁我的生命安全。

SN:是教育的问题吗?

XXD:我觉得肯定有。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不太会强调公民意识这个东西。无知导致恐惧嘛。

ZQQ:听说韩国就有政府补贴青年去发起这种活动,完全不干涉。包括很多韩国的电影电视剧小说都是在露骨的批判社会现状,政府文化部甚至支持这些声音。

很多讨论激起了回忆,感受了现实。作为一个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去到发达国家度过一段求学时光。有时招来的是光环,优势是是误解和敌意。希望这些讨论能带来一些思考。
-end-
每日一句
祖国是一座流浪的岛屿。
今日话题
出国以后,你有留在小圈子里吗?
 文字 | aha
 图片 | 豆瓣


    编辑 | 刘璇玥
about 706
706青年空间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706已经举办了上千场活动,发起了数十个创新项目,世界各地有趣好玩的青年人在此汇流。我们试图创造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形态,孵化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通过社群式的学习,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关注 706青年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