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杜甫草堂,却不一定知道川西林盘

 

林、水、宅、田构成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简单来说就是酱紫
【川西林盘的成因】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川西林盘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的几个发展阶段】


1、 先秦时期:萌生草创

考古资料表明,先秦时期的川西平原是以江河湖泊密布的平原水网沼泽地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水草丰盛,植物繁茂,平原周缘浅丘低山此起彼伏,森林广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并有成群的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生存,是农业耕种的有利地区。距今 4500~3700 年前创造宝墩文化的先民,是迄今所知川西平原最早的土著。他们已在平原上建有集中居住的大小不等的聚邑、村落,其中以 6座史前古城址群——新津宝墩村、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城、崇州紫竹村为代表。从聚落规模来看,宝墩时期出现了中心聚落与一般村落的区分。中心聚落从 10 多万平方米至 60 多万平方米,并有多个中心聚落并存的局面。
(干栏式建筑示意图


为了克服早期川西平原雨水较多,地面潮湿,湖泊沼泽遍布,且经常遭受洪水袭击等自然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他们从原始巢居中发展并修筑了避水防潮的干栏式建筑。这些居住点与林木、田地等相依相偎,在土旷人稀的平原上形成一个个原始形态的村社共同体,成为早期林盘的雏形,过着“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简单生活。

2、 秦汉时期:初具规制

公元前 316 年,秦灭蜀,置蜀郡。为了加强对蜀地的统治,秦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措施,比如,移秦民于蜀,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田制,在蜀地整治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力推广铁制工具等,使得川西平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两汉时蜀地林盘的发展和庄园经济相生相伴,林盘的表现形式主要反映在地主庄园上。川西平原的土地买卖至西汉初年已较为普遍,从司马相如购置田宅的故事可见一斑。水利是形成庄园的主要保证条件之一,该地区的许多小规模陂塘和无数细分的水利灌溉网容易引起豪族势力的独占,围来修建庄园,这在东汉时代蜀地的陂塘水田画像模型上和崖墓浮雕中都可见到,同时,本地优秀的农耕条件和丰饶的物产为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庄园包含了居住和生产的各项必备要素,设有住房、粮仓、作业场、果园、旱田、陂塘水田等,可在庄园内进行旱地农耕、水田稻作、舂粮食、饲养家畜、养鱼种荷等生产活动。

至东汉末,依托日趋完善的都江堰灌渠体系,川西平原农耕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建成渠—塘灌溉系统和粮田—水产塘—经济园林多种经营结构。各式各样的林盘(庄园)得到发展,林盘形制渐趋规制化,形成田园诗式川西乡村景观。

3、 唐宋时期:成型完善西蜀地区在三国时属于蜀汉,举国之力基本投入对外作战,民力消耗很大。从西晋时期开始,到隋统一全国,则内部战争不休、动荡不已,长期处于凋敝状态,川西林盘发展亦处于明显的停滞时期。 唐宋时期,西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重新获得“天府”之誉。川西平原的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水利灌溉、耕作技术和土地利用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生产也较前增加,除供应本地需要外,还有大量的剩余,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称:“蜀为西南一大都会,国之宝府,又人富粮多,浮江而下,可济中国。”除粮食作物外,农业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史载:“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橘柚之园,纸维十色,竹有九种”。川西平原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一时期,伴随农村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川西林盘发育更趋成型完善。这可从唐宋时期蜀地大量兴建的名人宅园,它们流传至今并蔚成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如杜甫草堂、新繁东湖、广汉房湖、崇州罨画池、眉山三苏祠等得到印证。如,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携家自长安入蜀,在高适等友人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外浣花溪旁筑茅屋而居,取名“草堂”,并在房前屋后补栽桃树、慈竹、桤木、松树等,不日初具规模。彼时草堂已是春水环绕、桤木蔽日、松竹丰茂、燕飞鸥翔,茅屋、竹篱、蓬门、花径皆朴素自然,呈现一派田园村舍,水环竹绕的林盘景致。

4、 元明清时期:再生发展元明清时期,蜀地经济社会经历了三落三起,成曲线型发展。宋末元初,巴蜀地区陷入严重的战火,社会经济受到极大地摧残,川西林盘在民散地荒的情形下亦大量废弃。元朝在四川的统治巩固后,陆续采取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措施,使得川西平原的农业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川西林盘亦随之再生并发展。元末明初,巴蜀地区战火再起,稍有复苏的社会经济又一次被严重破坏。明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措施,如大力移民入川,多次修治都江堰,保证川西平原农田水利灌溉,奖励农桑,发展多种经营,整顿赋税等,从而使得川西平原农业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川西林盘在明初凋敝的情形下再度重生并发展。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再度遭受长达 80 年的战乱和灾疫,致使人口锐减、城村残破,川西林盘亦损毁几尽。清政府入主四川后,大力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减轻赋税,使得川西平原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日趋繁盛,农村副业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川西林盘于荆榛荒野中再度重生,特别是清中期以来得到高度发展。
【孕育生活哲学】


林盘文化是蜀文化的产物和突出代表,蜀文化是林盘文化的灵魂和根源。早在古代,蜀人对自然、神灵就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对天、地、山、水的崇拜。蜀地由于偏居一隅,历史上接受中原“王化”的时间相对较晚,儒家正统思想的控制相对松弛,在思想上更不拘礼制的束缚。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即滥觞于蜀地,是中原道家思想与蜀地原有的自然崇拜和神巫信仰相糅合的结果。蜀文化崇尚自然、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谐和统一。



作为川西农村独特的自然聚落,林盘既是生产协作的社会组织单元,又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基地,既是孕育这种乡土民情的主要载体,也是这种特殊民情的伴生产物。可以说,林盘与川西人崇尚自然、辛勤劳动、闲适享乐、灵活处世的生活哲学相得益彰,以致融为一体。

相关阅读Author related reading
(点击查看)


  • 特色小镇如何吸引过夜游
  • 是什么人在玩转三圣乡
  • 这个民宿标准画风墙裂不对
  • 你的民宿情怀该如何安放?
与其困顿迷茫,不如退而扫盲↓↓↓ 
可点击图片或底下链接查看该书详情

 |中国旅游智业践行国际化战略的开路先锋|
归派国际立足于中华大区与澳大利亚,整合全球资源
秉承“创新致胜,落地为本”的理念
为亚洲地区和大洋洲地区,提供文旅发展全产业链咨询服务
中国旅游发展第一民间智库
首选智慧供应商!
微信公众号 旅游归话 | 微信号 greepi
合作及业务联系:15801391978、400-088-3861
中文官网 | www.greepi.com
国际官网 | www.greepi.net
▼ 访问官网,猛戳“阅读原文”直接跳转↓↓


    关注 旅游归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