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别青春少年时,狂热也无妨

 

冯友兰说人总是在说过很多话之后才会归于潜默,那么那时的狂热应该是对无忧少年的一次告别。...



昨日晚上在某个微信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与张翰上了热搜有关,不过这次不是爱情,也不是演技。是缅怀,7年之后,当年一起出演流星雨的张翰和朱梓骁同框了,引起了很多粉丝的怀念。看着那些图片和评论,我的思绪也会想起那整日做着傻白甜大梦的中学时光,说到这里大概要暴露年龄了。

2009年的夏天,《一起来看流星雨》在湖南卫视独家播出,这部翻拍台湾《流星花园》的青春偶像剧在大陆掀起了一阵旋风。一个夏天过后,我们班上的女生都在讨论这部剧,我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流星雨大军。对这部剧的迷恋达到我这生追剧的一个巅峰状态,每日晚上雷打不动的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被我妈催促多次时间晚了快去睡觉,却依旧偷偷摸摸把声音调到最低在看。可恶的芒果台总是一集之中有半集在回放,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候会被人物之间的分分合合弄的魂神不安,记得看到后面慕容云海和楚雨荨因为误会分手时,简直虐我千百遍。

这场流星雨的旋风大概持续了一个学期,我和我的朋友们还会因为争论剧中哪个男生最帅而面红耳赤。记得一起上学的好朋友中,小秋喜欢上官,王艳喜欢叶朔,我喜欢云海,所以我们就搞的像大家各自谈了一场恋爱一样。当然我们有一个共同讨厌的人,就是俞灏明扮演的端木磊。小时候甚至会因为讨厌剧中的角色而不喜欢这个演员,所以我们足足骂了俞灏明一学期。现在我在网上看到某些粉丝因为角色的原因而咒骂演员,甚至要求其滚出娱乐圈,会觉得不可理喻。仔细想来当时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只是入戏太深吧。

但是狂热追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算得什么,最要命的是我还疯狂地喜欢上当时扮演慕容云海的演员张翰。所以整个初二的上学期,我每天都在念叨着他。流星雨爆红之后,经济产业也开始有所表示,商店里摆出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产品。海报、贴纸、卡贴、文具、手链,凡是有流星雨的我都买全了,特别是有张翰的。那时候东西卖的还不算贵,贴纸5角钱一大张,海报是5块钱。初中时候一天有一块零花钱,被我攒下来很多去买这些东西,上大学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范围经济,就是针对我这种人群的。于是我的课本、教材、日记本上都贴满了流星雨的贴纸。而一大张铁纸里难免会有讨厌的端木磊,无处可贴又不想扔掉我就把它们全部贴在坐我后面的阿宝的书上,有时我会和他同桌霞子一起捉弄他,我是最可恶又毒舌的一个,说他像讨厌的端木磊,啊宝脾气比较好,都是随着我们乱来。

最夸张的一点,那会儿网络还没有普及,上网还得去网吧,我和大头去琼姐家玩那次,第一次上了网。搜到了一个张翰的艺术签名,就用笔记在了手心里,怎料夏天太热汗水把字都给抹没了,只能凭着记忆模仿着写了下来,并且龙飞凤舞地写在了我的每一本书上,一本书上写了无数个张翰,所以当时班上的同学差不多都知道我喜欢张翰。这辈子除了我自己的名字,大概就写他的最多,至今我也记得那个艺术签名怎么写的。当时还做了一件特别不道德的事,教室里的墙壁上以前就留着很多字迹,一级又一级,大家就越发肆无忌惮地往上写字,我也把自己的字迹留在了上面,而且不止一处,还包括了张翰的签名。有一次老师批评在墙上乱写字的事情,同学都来看我,我当时那个心情,恨不得找个地钻下来。不过后来到初三,学校重新装修,墙壁也被另外粉刷,那些痕迹都被抹去了,仿佛就没有存在过,就这样,我的狂热的青春时光也差不多随着刷去了。

时过境迁,一晃7年过去了,要不是在微博上看到,我大概已经快忘记这些事情,虽然还是有关注张翰,不过些年对他的喜欢早已愈发淡了,可能年少时候对某个明星的喜欢,都是这样匆匆。当年几个演员也有了不同的轨迹,张翰和郑爽算是发展的比较好的,虽然因为恋情、整容、演技等方面两人不时被人诟病,但也看到他们在上升。朱梓骁和魏晨不愠不火,偶然看到他们的消息,变化最大的应该是俞灏明,前些年因为爆炸毁容事业急转直下,复出后也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了,算是挺可惜的,有时我会为当年自己对他的咒骂而存在愧疚。

而当年追剧的我们呢,我想他们大概已经忘了这一段。曾经狂热的我还一直在念书,初中同学好多都不再联系。这些年逐渐收敛、愈发沉静,如果不是记忆提醒着我,我也无法相信曾经存在那样一个自己。小秋和王艳后来没有念书了,走了自己的路,现在有着各自的生活。王艳已经很少联系,偶尔在空间里看到她的动态,还是笑颜明媚。小秋、琼姐我们还有着密切的联系,时常会聊天,放假也见过几次,还是一样好。还有大头、霞子、阿宝,还有好多好多的人。我想说他们又觉得回忆太多太乱,说不出来又写不尽。

现在回望,那的确是雷人的一段时光,又特别脑残。看着微信文章里的吐槽,流星雨里植入了很多的广告,像是香飘飘奶茶、美特斯邦威,可怜年少无知的我当时都还不懂广告植入这个东西,硬是记住了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还想买两件来试一下。但又不得不说,那个学期是我读书生涯里最畅快自如、无忧无虑的一段日子,好像也没有什么愁的。至此之后,从初三开始,便进入了为了升学压力、生活压力的蛰伏。

冯友兰说人总是在说过很多话之后才会归于潜默,那么那时的狂热应该是对无忧少年的一次告别。我没有怀念或是不舍,只是很幸运曾经有过一群人和你一起疯狂,有过这样一段很雷、很脑残却又开心的时光。

且别青春少年时,狂热又何妨?


    关注 澍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