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能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能说点什么呢?

 

当每个人都能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想的就更少了。情绪是一时的,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的。...

这是心坎儿为你讲述的第104个原创故事
作者 留可白 | 努力走在端庄大道上的女段子手




休假的这段时间,朋友圈里的新闻基本围绕三件事:魏则西,陈仲伟医生,以及《x安晚报》的偷肾新闻。三件事最后都指向一个很敏感的词——医患矛盾。

公众号里的观点,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人说到了,想想我也说不出什么花儿来。甚至很怕我要说出点什么来。
1.
首先说医生群体。从小他们是我很尊重以及让我觉得亲切的人。

小时候住在部队大院,院子里有自己的医院。从小就会在医院里看病,那个儿科医生就像从小看着我长大的老奶奶一样慈祥。一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晚饭以后散步遇见她,那时候她也快退休了。她还会叫我的小名,有点舍不得的跟我说,你长大啦,再过几个月就不能挂我的号咯。

放在现在,我很难想象一个儿科医生和她的普通患者能有这么亲切的关系。

我讲这个小故事做为铺垫,是因为我打内心也是对于现在的医患关系有些堪忧。虽然这个亲切的故事只是发生在12年前,但是听起来像是不可能那么遥远。
2.
但是我今天不想讲医患关系。因为这三件事,医患矛盾都不是主要矛盾。

魏则西的事,那个所谓的医生专家,是医生么?一方是患者,另一方是骗子。和医患关系确实不太沾边。非要说“医”,那么承包科室的医院难辞其咎,私立医院的审核监管体系难辞其咎,当然某搜也跑不了。比较遗憾的是一些确实在高速发展中的医疗手段和技术,因为这件事承担了莫须有的罪名。

今天让很多人痛心的陈仲伟医生的故去,让人在痛心之余,却不免想的更多。这也是一起医患矛盾吗?

应该说,首先陈医生是一个受害者,然后他的职业是一名医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根据现在的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推断,施暴者不是一个正常人,而是精神疾病的患者。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受害者可能是任何人。

而几次报警却没有得到重视和应有的保护,这不才应该是最让人觉得呜呼哀哉的地方吗?当公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却得不到基本的保护,这件事和所有人都有关系。

最后《x安晚报》的新闻,记者如果哪怕有基本的求证,操着基本的职业操守,都不会有这种笑话一样的新闻。
3.
写公众号的时间久了,我发现我越来越不敢说什么。对于数字、人名、典故……说的都对吗?以及,我的观点是不是真的经得起推敲,有没有人云亦云,因为在这个信息时代变成这样真的太容易了。

我曾经为了研究怎么才能写好一篇公号文,去自习看过某大号的文章,她提到一句话,叫做价值观输出。只有价值观输出,你有point,你的文章才会有人转有人看。我觉得自己好惭愧呀,因为我不觉得我的价值观有什么特别值得输出的,而抛出一个观点引发更多的思考,才是我想做的。

冠上“医患矛盾”的名字,仿佛就是点击的保证,但是说的这许多话,究竟是让事情变的更好,还是更差?

当一件事被无限放大讨论的时候,是解决问题,还是激发更多内心有医闹基因的人的兴奋细胞?我的朋友圈今天就出现这样一个人,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有把他拉黑。

在web 2.0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所以,这么多观点从我们的朋友圈掠过的时候,有多少转发是我们认真看过,觉得是自己真心认同的,再分享给圈里的朋友?

我今天不想给出什么观点。当每个人都能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们想的就更少了。情绪是一时的,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的。

不过很惭愧,我今天想了很久,也没想到什么好方法,而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我也很难表达什么自己的观点,只剩下难过。真的很惭愧...

只能在这里,为逝去的魏同学和陈医生,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而默哀。

今天点个名,很想看看大叔是怎么看这件事,在这里@言安堂

也欢迎大家的留言~





本文作者 | 留可白

努力走在端庄大道上的女段子手


故事只起了个头,还没说完的都在心坎儿里



心坎儿 xinkanr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心坎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