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职业,慢慢在消失……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曾有许多刻着时代印迹的职业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多年来,记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这些即将...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曾有许多刻着时代印迹的职业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多年来,记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这些即将消失在城市中的职业。
1
(拼版图片)(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安泰河边的朱紫坊里,年过半百的黄师傅,戴着老花眼镜,每天坐在自家门前的简易作业台前,默默琢磨各式各样的小玉石。

他的这门手艺是祖传下来的,如今到他这代已经是第四代“伡玉”传人了。过去几乎是纯手工“伡玉”,一天下来做不了几个,如今自己“发明”了一个带马达的简易机械设备,平均一天下来可以“伡”下30多件。

黄师傅20岁就开始从事这个行当,每天早上八点开工,一直做到下午四五点。

最让黄师傅担心的,是“伡玉”手艺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黄金有价,玉石无价”,现在福州请一个手艺好的珠宝雕刻师傅月薪要上万,手艺一般的也要好几千,而且只能小批量生产。但是,学习玉雕技艺成长日期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磨练才学有所成;部分入行的学徒因为学业艰难,前途不明朗而转行流失。图为2011年拍摄的“伡玉”。
2
(拼版图片)(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在福州法海路花园弄的一条小巷里,有这样一家专门磨剪刀的百年剪刀店。60岁的潘依伯,在这里磨了40年的剪刀。

与我们熟知的流动磨剪人和磨刀人不同,潘依伯这家本土“老字号”磨剪店,做的都是熟客生意。因技术好、收费合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潘依伯靠磨剪刀,月收入就有1500元人民币;但1995年以后,生意渐渐惨淡,到现在一个月只能磨两三把剪刀。

潘师傅感叹,如今靠磨剪刀是活不了了,原来的本行成了现在的副业。
3



(拼版图片)(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2013年5月7日,在福州市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福船文化馆,来自福建福鼎的郑师傅和65岁的老船匠黄师傅正对最后一块船板进行加工。

福建的福船与广船、沙船、鸟船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船系,其中“水密横舱壁”这项技术就是在福船上最先采用和发明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建造的大多使用铁壳船舶,木质船几乎没有了市场。而且,造船是个慢工活,比较辛苦,年轻人不爱学,木质造船业面临生存与传承两大危机。

2010年,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拼版图片)(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每天傍晚六点左右,刘师傅拉着粪桶车,清理小巷居民的马桶。这工作刘师傅做了将近三十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卫浴设施齐备,马桶渐渐退出了属于它的时代。但在福州一些老城区,由于不少建筑属于保护性质,不能拆建改造,加之房屋之间相当拥挤,根本无法安装现代卫浴设施,所以在这里的居民至今还沿袭使用马桶的习惯。

因而,在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里,还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穿行在胡同小巷中,推着粪桶车,清理小巷居民的马桶。但是,随着旧城区改造的推进、老房子的拆除重建,福州清粪工也渐渐消失在民众的视线中。
5



(拼版图片)(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在福州汀州社区一栋座名为“玉叶书场”的老宅子里,一根惊堂木,一副铙钹,一张小木桌,就是福州评话老艺人表演的全部舞台。说书场里,每天都吸引了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听众躺在躺椅上,听着有"中国曲艺活化石"之称的福州评话表演。

上世纪30至60年代福州评话很流行,福州城乡街巷村头都有说书场。随着社会变迁发展,福州评话书场受到极大的市场冲击,讲评话的从500多人到如今只剩下30多人,年纪都在50岁以上。
6



(拼版图片)(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放了一辈子电影的福州电影放映队放映员老林,在调试上世纪80年代的长江牌放映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原来只能通过电影放映才能看的影片现都能通过网络和电视观看。几天的放映,只吸引了一些老年人前来观看,一些过往的市民只是好奇地停下脚步,让他们回忆起过去观看露天电影的美好时光。


编辑:李卿 杨维思

.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济宁工程咨询》分享有知识价值的好文章,均在文章结尾备注了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微信jnsgczxy
.


济宁工程咨询

专业

济宁市工程咨询院创建于2000年

2月,持续16年的从业经历

和5000多项成功案例,

铸就了我们的品牌

微信号:jngongchengzixun


整合专家资源   服务投资决策   




    关注 济宁工程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