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广外外校,你是我最漫长的告别

 

阅读原文...





2017届毕业生魏轶凡同学目前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注:此文有5000字,需要约12分钟的阅读时间。

从外校毕业快一年了。有时候闭上眼睛会有一种昨天还在外校的错觉,睁开眼睛又觉得在外校经历的一切似乎已是很久以前,随着时间的冲刷不断模糊。

记得七年前,原本打算在家附近读中学的我意外地看到外校的招生宣传。这可能就是我与外校的缘分吧。后来,我又顺利地通过了外校的小升初考试。对省城广州的向往之情、对宽广美丽校园的憧憬之情、对当时宣传所强调的“外语”特色的好奇之情最终让我决定在外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而一进外校的校门,我便在外校度过了足足六年时光。

记得初一走进外校的第一天我便迷路了。从饭堂走出来,绕着大草坪走了大半圈,沿着最外围的校道走到地理园。看着那个巨大的地球仪,我感到十分无奈,甚至有一丝恐惧。在最初的半个多月里,回宿舍、去吃饭我都紧紧跟在舍友们旁边,生怕再次找不到路。



外校真大!当时的我,对“大”的定义还只是面积层面的。此后这六年,我逐渐发现外校的大除了面积意义,还是可以用其它多个维度来诠释的。而当时的我对于作为一个人的认知就像对这个陌生的校园的无知一样,没有什么明确的是非对错观念。

记得有一次,初中班主任涂老师想找几个同学去搬新到的课桌,听到这个消息的我立马化身为哗众取宠的小丑,夸张地钻到了课桌下面来“逃避”这个差事。自此,我钻课桌的典故便跟随着整个班级,从初一到初三,直到初中毕业后仍被涂老师拿来开玩笑。

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讲,我当时的目的是达到了,成为了“焦点”。但我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或许是涂老师当时异常严肃的眼神,或许是同学们当时带有讽刺意味的笑声,又或许是在看到有人主动搬课桌之后所形成的对比落差。不管是怎样,可以确定的是,那次之后,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似乎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轻松愉快,更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适与反感。责任二字在我心中渐渐成型,大概就是从那次开始的吧。

教室窗外还是那片大草坪,只是原本可平视而见的树冠现在要远远地俯视了。每天回宿舍的时候不用再爬那强身健体的八层楼梯,却也少了每晚和舍友眺望校外远处霓虹灯的乐趣。升到初二,逐渐学会替他人着想的我却还是不明白“对自己负责”是什么意思。

记得那时不太喜欢数学(其实一直都不是很喜欢),觉得平面几何的定理又难又枯燥,索性就开始不听数学课了。直到一次考试前,我决定“稍微”复习一下。打开作业本一看,却发现自己什么都看不懂,内心闪过一丝慌乱。而此时此刻的我还觉得这挺“酷”的:哇!连题目都不知道在说什么!考试过后,不出意料的,是一个很难看的结果。虽然我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心里还是不太舒服的。

涂老师把我叫出了教室,带到六楼那个欣赏夕阳美景的绝佳观赏台。这该是要劈头盖脸训斥我一顿,或是要苦口婆心劝我好好学习了。我低着头,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一向话多的涂老师这次并没有开始想象中的长篇大论。他笑了,“快十五岁了,胡子都开始长出来了。”这确是挺出乎意料的一句。“好好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说完,他便让我回去了。

这个场景在之后的日子里时常会浮现在我脑中,尤其是当我对眼前事感到迷茫与不解的时候。对于涂老师留下的问题,就算是现在的我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此任性的态度是不可能成就我的任何想法的。当时的我还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但至少知道自己要继续读高中,那么学好数学和其他的科目则成为了必要条件。想清楚每件事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考虑清楚自己所做决定的后果,应该是我初二那年体会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了。



没有了那片绿茵茵的草坪,教室外面的景观变成了常年没有水的水池、古色古香的咖啡厅、老师口中压力巨大的高中部教学楼。走廊外凸出的一小块露台里种着紫红色的花,春天时生长地格外茂盛,伴着绿叶一同垂挂在红墙上。

刚进外校时老师们所提到的中考转眼间就要到来了。进入全面备考模式的我很快就尝到了初二时自己任性所种下的恶果。本身对于理科知识的悟性就不是很好,加上那段时期的知识空白,数学几何题成为了我挥之不去的噩梦。

此时的我是比较慌乱与焦躁的,一道道的练习题、一套套的模拟卷做下来,成绩却始终没有明显的进步。有一天的数学作业特别难,想了很久也一点头绪也没有。懊恼了一阵,我却突然好像想明白了什么。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更何况由此衍生出的题目呢。再细想,如果我在做物理题前也把知识都梳理一遍,是不是也会有帮助呢?现在想来,那一天的发现实在是我对于理科学习的最重要的转折。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并不是为每个同学量身定做的,数学大神们都在刷的压轴题也并不能够帮助我有效地提升。当觉得不对的时候,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不断摸索自己最能接受的方法,确是会比无头苍蝇一般乱撞要来的有效。

除了理科,当时语文的文言文字词记忆也是让我痛苦不已。有一天,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去背的我走进语文刘老师的办公室,发现老师也在批改着那无穷无尽的字词默写卷。厌烦而无奈的情感油然而生,让我不禁向老师开始抱怨文言文学习的痛苦。

刘老师笑了笑,并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来跟我讨论这个话题。我见状,又加了一句:“就没有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来记住这些词吗?”刘老师突然停了下来,抬起头来问我:“你真的想知道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吗?”我愣了愣,点了点头。她便把手里的卷子递给我,说:“帮我把这次的默写卷改完了你就知道了。”我虽是不太情愿,但好奇心还是驱使着我接下了这份差事。两个班,将近八十份卷子,我对照着书本的注释一一批阅,简直是痛苦不堪。改完,我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脑中满是那一篇文言文里的各种字词,却发现那些字词已深深地刻在脑中,随便哪一个都能在零点零一秒内说出是什么意思。走回办公室把卷子递给刘老师,我们相视一笑,而“熟能生巧”这四个字的奥义也从此深深刻在我心中。直到现在,初三那年所探索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仍让我受益无穷。



度过了紧张的备考和赶考、经历了悲欢聚散的毕业季、玩过了九年来最轻松的一个暑假,高中生活悄然到来。也正是上了高中,我对外校“大”的概念才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社团开放日里可以塞满整个中庭的各个社团、规模庞大的团委和学生会、精彩纷呈的各种文体活动都让我感觉仿佛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在初中时一直觉得很酷而又看似离自己很遥远的这些机遇就摆在了自己眼前,我自然是和许多同学一样,几近疯狂地进社团、面试学生组织、报名各项活动。

到现在还记得,化学社给了我难得的机会接触各种高端的化学试剂,并亲身体验炫酷的“火山爆发”、“银镜”、“喷泉”等等的化学实验。而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加入品社则更是让我有幸在资深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发现了很多藏匿在城市四处的美食小店。除了这些有意思的社团,我还有幸成为了校学生会学习部的一员,实践参与了许多高大上校园活动的布置与准备,譬如在中秋灯会时把前文提到的常年无水的水池装饰成点点灯光下梦幻静谧的许愿池、为紧张奋战的高三学长学姐们策划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喊楼、用手中的相机和笔编绘成绝佳的图文搭配,记录下外校生活精彩的点点滴滴……能够用双手让自己的校园变得更美更生动,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开心而感到满足的事情。

外校所拥有的文体活动所涵盖的范围之广、所拥有的种类之多,则真是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见识、挑战了我的潜能、甚至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运转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难以想象,曾经胆怯怕生的自己有朝一日竟能在黄华楼的舞台上发表演讲、唱外语歌曲。模拟商业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法庭则更是让我有机会身临其境商战、联合国和法院,对这些在如今社会里举足轻重的机构环境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知。辩论赛、学生会正式成员和外校之星的竞选则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系统地思考所面对的问题、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正是在高一,我终于切身感受到了六年级时所向往的外校“外语特色”。外校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算是打开了我对语言学兴趣的大门,而对于外语的学习也逐渐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一个兴趣爱好。纵使好玩的活动这么多,高一九门课的学习任务还是挺重的。现在想来,高一的那段日子可能是我到目前为止做事效率最高的时期。在写作业和复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的工作任务还要想办法去完成,此外还有好几项活动要安排时间去准备。如何最合理最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成为了平衡这一切的最关键因素,而这也应该是我高一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了。



楼下那铺满小径的鹅卵石和马赛克式的瓷砖离教室越来越远,而课间不小心把毽子踢下楼后去捡所要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进入到高二,才发现距离初到外校转眼已过去五年,过不了多久自己便也要毕业离开这里了。但当时的我还没有太多时间来考虑太多这些离愁别绪。一方面,曾是活动参与者的自己要做出选择,是否要接下责任的重担转变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者。另一方面,虽然文理分科让功课数量减少到六门,但课程难度实则提升了不少,实际的学业压力是有增无减。因此,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在两者之间做好抉择尤为重要。

有幸通过学生会换届竞选和老社长们考验的我当时可谓是满腔热血,立志要“一展宏图”、把学习部和社团都“发扬光大”。事实上我发现,组织好一个活动跟玩好一个活动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比后者要多太多。作为一个参与者,要做的只是尽力去把游戏玩好。而作为一个组织者,首先是要构思出严密的针对整个活动流程的计划,然后则是要设计出合理公平的游戏规则,再之后还要模拟参与者去考量这个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

记得当时光是写策划书我们往往都要花上好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去草拟、完善,更不必提去搜集所需要的装备器材、和其他协作部门尤其是老师之间的协调与沟通。虽然说组织这些活动、处理这些事情所收获到的经验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但整个过程告诉我的更重要的则是“量力而行”这四个字的深切含义。这不是给自己不敢迎接挑战找的借口,而是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对自己和对组织负责的体现。



高二下学期,我最终还是打算在本科阶段就赴美留学,开始了一系列从未经历过的申请过程。记得当时初春刚刚到来,广州湿气重重的回南天正在校园四处大展身手。站在六楼的阳台往前看去,浓浓的水雾将平日里清晰可见的篮球场都笼罩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而那时我的心境就如同那四处弥漫的雾气,七零八散又扑朔迷离。这是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该怎么走、会走到什么地方都不可预知,从前所熟练掌握的学习方法到这里不再那么适用,唯有从零开始磕磕碰碰地向前摸索着前进。

不知不觉间,湿气褪去,暑气到来。那年春夏我较其他大部分同学而言提前进入了高考冲刺状态,准备申请必要的美国标准化考试。暑气过后是清秋,而好不容易摆脱了备考状态的我又进入了申请最核心的阶段,给心仪的学校写各种“表白书”,展示自己“毕生修炼所得”,来博取它们的“芳心”。与此对应的,身边同学也开始了最紧张的高三,有的开始为艺考体考抑或是保送四处奔走,还有的则为了半年后六月初的生死之战奋斗着。看到身边人都在为未来拼搏,尽管是朝着不同的方向,我心里多少是好受了些: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现在想来,当时和保送生们一起练口语练面试、互看申请文书也算是颇有乐趣的事情了。

残存的暑热完全褪去,广州清凉的冬季随之降临。完成了整个申请过程的我如释重负,但也清楚地认识到,是时候要和生活了六年的外校说再见了。记得走的时候很匆忙,是一个清冷的傍晚。走出校门往回看,月色下的钟楼和六年前初来乍到刚踏入校门时一样的庄严肃立,仿佛象征着一种永恒。冷风刮过,我别过头来不忍再看,尽管知道这绝不是永别。



冬去春来,春归夏至。虽不能再朝夕处于校园之中,但每过一段时间便有机会能回去看看,比如二月底的成人礼、四月底的回校发《星海扬帆》、六月初的毕业典礼。校园再度开满了熟悉的凤凰花、紫荆羊蹄甲和夹竹桃,就像以往和将来的任何一年一样。

过了十二年来最漫长最悠闲的假期,来到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度,一度让人向往而有些担心的大学生活便开始了。在外校的经历让我面对全校几千个社团、来自全球上百个国家的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美国庞杂的各种登记系统时不再慌乱无措、紧张畏惧。因为我知道,这一切我都已经体验过了,只不过现在规模稍微庞大了一点,流程稍微复杂了一点。

每每帮助其他中国同学成功解决和外国人沟通上的问题、填完那一张张繁复异常的个人信息征集表,每每听到外国同学赞扬说“你的英语怎么这么好,我都不敢相信你是国际生”,我便深刻地感受到在外校时听老师说了很多遍的“外校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美国大学里的数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要用到的英语则比想象中的还难很多。时常也会为繁忙的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与疲惫,但停下来想想在外校的人和事,便又会动力十足地向远方奔去……

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网址:www.gwdwx.com

校址:广州市白云区广花一路599号(机场高速夏茅/平沙/S114出口;华快三期机场高速/花都/广花公路/S114出口)

热线电话:(020)36209730、36246336、36246518、36247528


    关注 广外外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