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资背后的x26quot;黑洞x26quot;

 

经常有朋友问剧角君,是做什么职业的? “做电影的”。 “哇,这么牛逼,那你肯定能见到不少明星吧”,一脸崇拜的...



经常有朋友问剧角君,是做什么职业的?

“做电影的”。

“哇,这么牛逼,那你肯定能见到不少明星吧”,一脸崇拜的小眼神盯着剧角君。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觉得做电影是一个很有逼格的职业,每天跟明星大咖混在一起,很多人也会认为这是一个“土豪”产业,一部电影少则数千万多则上亿。

尽管目前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还不能媲美,但这是一个年增长率在30%以上的行业,这是一个每天都会产生上亿票房的产业,这是一个国家大力扶持人民踊跃购买的“朝阳”产业。不过去年电影票房仅同比增长3.73%的现实,给连续多年处于高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来了一个急刹车,但资本方还是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看到每天上亿的票房,依旧对投资电影的热情继续上升,热钱、块钱层出不穷。

就拿今年的贺岁档来说,《西游伏妖篇》票房16.7亿,《功夫瑜伽》票房17.6亿,《乘风破浪》票房10.5亿,《大闹天竺》票房7.6亿,仿佛不拍个上亿票房的电影都不敢说自己是做电影的。
《西游伏妖篇》


《功夫瑜伽》
《乘风破浪》
《大闹天竺》
看到这些数据,有人会说这些投资人一定赚翻了,其实不然。

如今电影市场“十投九输”早已不再是业内的秘密,而是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共鸣。然而,虽然只有一成能够实现盈利,但投资者对电影的热情仍难以降温,源源不断的资本被持续输送到电影市场。

每当看到有上亿的票房都会让人心动,原来拍电影这么赚钱,其实不然,并不是所有的电影票房收入都归于投资者,也不是所有上亿票房的电影都能赚到钱,不仅如此,反而大多数上亿票房的电影基本上都在亏钱。

一般来说,电影票房收入要达到总成本的三倍以上才能赚到钱,这里就涉及到票房分账问题,所谓“票房分账”是指对每百元票房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当然这笔费用不是所有电影都有,而是走中数系统放映的电影才有,但在国内除了一些小范围放映的影片外,其他电影都要走这个系统)。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当然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会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

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也就是如果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

就拿《西游伏妖篇》来说,其投资成本在4亿左右,按16.7亿的票房估算下来其实并不怎么赚钱(据听说有XX亿的保底),最后剩下来能分账的寥寥无几。但反观《乘风破浪》总投资成本在1.6亿左右,按10亿票房算下来确实赚了不少;所以也可以看出并不是票房高就赚的多,这要取决于电影投资成本有多少。



前面提到的保底也是投资者追求利益的一种方式,所谓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就要看发行方与制片方之前在协议中协商好的分账比例了,一般情况下是发行方受益要远大于制片方,不过这里还有一种“阶梯式”分账模式,也是发行方与制片方之前在协议中协商好的,如果超出保底数字一定范围内则按一种比例分账,如果在超出之前的范围则按另一种比例分账,以此类推。

但保底终究是“赌局”,这样的合作必定是有赢也有输,失败案例数不胜数。每年电影数量高达上千部,能赚到钱的屈指可数,仿佛就像一个中奖游戏,而中奖率低的让人怜悯。

那么电影投资风险如此之大,为何还会有那么多影视公司接连不断的涌入、砸钱?

首先,不得不承认跟风应该是国人的通病,看热闹的永远不嫌事大,对于电影投资也是如此。

某影视公司高层说:

过去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使得众多资本发生误判,以为电影产业遍地黄金,无论此前是否接触过电影投资,无论是否了解电影投资的运作,都纷纷迅速进入。但同时可以发现,资本大量进入一方面也把电影变成了一种资本运作和游戏,同时也使得部分专业电影人的心态失去平衡。



但与其他行业的投资相比,电影投资确实周期相对较短,所以赚快钱的想法也不断衍生。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赚快钱的想法,使得所制作的电影作品难免会带上浮躁的气息,所以那么多国产烂片被喷成屎尿屁也不足为奇。毕竟观众都是实在的,看电影也都需要真金白银,品质不好的影片谁还愿意去自掏腰包。

其次,对于部分外来资本而言,赚快钱或许是其选择投资电影的主要原因,但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投资电影除了可能会获得相关收益回报外,还能够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并带动股价,从而激发自身投资电影的布局。

一部电影带动一个公司甚至多家公司股价的情况时有发生:

2015年7月16日,《捉妖记》上映并最终累计票房突破20亿,超越此前《泰囧》创造的12.67亿票房纪录,如果按目前票房计算,这部电影的投资方将有望获得近7亿的分账,投资回报率接近300%。《捉妖记》的火爆,直接带动了A股上市公司北京文化的股价上涨。据悉,2014年,北京文化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拟将《捉妖记》投资方中的浙江星河收入囊中。自7月20日复牌以来,北京文化连续三日斩获涨停,股价从最低谷的22元,上涨至7月30日的最高36.8元,涨幅一度超过60%。

《捉妖记》
此后,包括《美人鱼》、《西游降魔篇》等在内的多部电影上映时,也均出现一段时间内影片背后相关公司的股价迎来涨幅,其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出品方之一的控股公司鹿港科技出现10个涨停板。

《美人鱼》
《西游降魔篇》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再者,当今的电影市场已不仅仅是院线电影,还有网络大电影市场也在迅速增长,不仅贴合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通过事先规划也能获得较高回报。尽管如此,仍有大量资本继续只把目光放在院线电影身上,哪怕是亏损,也要将资金投入到院线电影领域。这背后则与相关公司与资本试图通过院线电影增加自身曝光度,从而吸引资本的关注有一定联系。

当下电影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有已在行业内深入布局多年的传统电影公司,此外其他领域资本跨行进军电影并成立公司也接连出现,这对整个电影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相互之间竞争也成为必然结果,而这些外来资本新成立的电影公司由于经验尚缺、知名度低,但又因为院线电影能在全国范围内放映而形成话题及影响力,所以都想参与其中,这样既能将公司品牌与其绑定获得进一步宣传,同时也能丰富公司旗下产品,扩充业务案例,使得今后面对投资者有更多底气和竞争力。

其实在电影产业,资本是一把双刃剑,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但过多过热的资本也会让从业者和投资者迷失,产生市场泡沫阻碍产业发展。作为电影产业,能否实现长久发展的关键,与是否创造出优质内容作品密不可分,当下电影产业增速减缓的态势也正是代表着缺少精品,此时就需要将资本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创造精品。
做电影的本质是为了文化输出,弘扬民族文化,这是所有真正电影人的使命,这也是之前剧角君写剧本的文章中说到的“一部好的剧本一定要考虑到的三个因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原因。在这个所有人都认为的“美丽光环”背后是千千万万电影人的默默付出,他们为的不是名利,为的是心中对电影的那份执着与热爱。
往期精彩 不要错过

干货 | 你以为一部电影的核心是导演?你太天真了!!!

别再当键盘侠骂编剧了,烂的原因在这呢

什么是好剧本?

为什么演员在一部戏中演技爆棚在另一部戏里演技很烂

A、B类电影节以及国内外知名电影节大汇总!!

不脸红的说,你硬盘里肯定有他们的电影!



如需转载授权请在后台留言

「 关注剧角 」
搜索  剧角映画 或 magilm_forever
关于电影,你总想知道更多


    关注 剧角映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