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而速、不急精进——幼儿涂鸦启蒙之110

 

还要让孩子们理解“困知勉行”的真谛,越是困难,越要勉励自己不要放弃,即使再艰难也要前行,“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未来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困难,还要再坚持再努力,自然会达到精进的那一天。...

老师说:扬扬你的植物已经能画得很好了,我们给植物找些朋友来一起做游戏吧,比如有蝴蝶、蜗牛、毛毛虫……扬扬说,那找蚂蚁来吧,上周末去看过蚂蚁窝,于是,扬扬开始给蚂蚁建窝了




一般情况下,宝宝们从单线条闭合出现最简单的圆形开始,宝宝们已经开始具备最简单的构图能力了,那为什么孩子们画不出他们想画的形状呢,这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宝宝们的视觉发育还远未成熟,他们离达到成年人的视觉标准还有一整个青春期的时光,瞳孔的聚焦度还没有达到能够辨析细节的程度,大部分图形对他们来说还只是模糊的框架,所以能够用简陋的几何体表达某些图形那就是他们当下受到自身条件约束的表达能力。

其二,宝宝们大脑、手部肌肉群和眼睛的协调度还不高、线条控制的准确性还远远不够,宝宝们认知的实物和图案有限,除了具备一定的色彩辨识度外,还不具备构图能力。

其三,宝宝们平日涂鸦游戏参与度还不够密集,造型的勾画训练远远不够,被简笔画造型干扰,没有细节表达意愿。

其四,科普知识的摄入尚浅,思路还没打开,想象力没有激活,所以笔下还没有故事。

总归一点,家长们不要期待过高,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们训练中的作品,这不是竞赛,不需要比较孰优孰劣,尽可能避免人为的拔苗助长的困局,以致恶性循环。
自己寻找绘画的主题,自己选择绘画目标,很少说话的扬扬竟然怯生生地来找老师求助了


画总归是要由宝宝们自己一笔一笔去画的,思考也是宝宝自己大脑智慧的萌动,借助外力的辅助,一时间画面效果也许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势必会干扰宝宝们内在平和的生长秩序。宝宝们只要坚持涂涂画画,自己就能清晰感受到驾驭能力在一点点的提高,这期间他们完全可以承受笔下图案在现实和愿望之间的落差,理解并尊重落差,如果有一天孩子们能自觉自愿奋力去弥合落差了,那么祝贺您,宝宝们内在的原生动力已经自然生发出来。
花盆画完了,似乎意犹未尽,老师建议给花盆和植物找些朋友来一起玩吧,选择什么呢,扬扬自己决定选蚂蚁来


当宝宝们内心的动力被激活,会出现废寝忘食、手不离笔的时候,家长们也会欣喜地看到这些变化,甚至想要求一周多来几次,但老师都会拒绝家长们这样的请求。

为什么固执地坚持宝宝们一周只来一次呢,难道一周多上几次课不好吗?

涂鸦不是靠上课教授的,是小朋友自发自愿,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去玩耍的游戏中的一种,上多少课,听老师讲多少,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宝宝花心思动脑筋自己动手玩的,就怕靠老师督促、布置作业成为一种应付的功课,适得其反。

其次老师是担心某些宝宝们步伐过快、兴头正旺时一头扑进去,期待能今天或者明天就画出最好的作品,快速地燃烧掉了热情,这是最怕的,怕宝宝们兴奋过了头,怕兴奋劲过了就撂下画笔了,老师希望的是宝宝们能持之以恒、细水长流,因为学艺术、无止境。

曾国藩讲读书说:“读书不二”,说的是读书要一页一页地读,甚至一行一行也行,只要每天都坚持就行,这叫“不急而速”。

读书都需要这样一点点积累,更何况是画画,涂鸦游戏老师不会教宝宝绘画的技法,老师是想帮助宝宝展开联想,把宝宝么平日里吸收的知识转化成可以用画笔描述的故事,宝宝们要将吸收的知识反馈出来,中间还有消化、总结、糅合、规划、酝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发掘培养一个所谓艺术天才的概率更是想也不要想。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一个“熬”字,总结了被誉为“千古完人”的曾国藩一辈子的行为准则。
这蚂蚁似乎太小了,看不出来怎么办,那我们另外起稿,来画张大蚂蚁吧
涂鸦就这样一张一张接下去了,故事也在宝宝的脑海中自然汇聚、画得越多,画笔下的故事自然越攒越多


还要让宝宝理解“困知勉行”的真谛,越是困难,越要勉励自己不要放弃,即使再艰难也要前行,“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未来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困难,还要再坚持再努力,自然会达到精进的那一天。

“求名太骤、求效太捷”都是误区,现代的家长不知不觉深陷其中,不自觉就破坏“读书不二”的原则,要想精进,唯有一点点去积累,多进行科普知识的普及教育,多加强动手能力的辅导,做好心理铺垫,才可能“不及而速”。

3—7岁这个阶段对宝宝来说非常关键,甩掉思想包袱、加强心理素质建设,一旦进入十二年正规教育阶段,比拼和竞争的就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幼儿涂鸦启蒙


    关注 幼儿涂鸦启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