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慈欣,为你朗读院士致AI世界的信…… 未来亲启

 

你们现在打开的信来自于一名中国人工智能学者。...





未来AI科学家:

你们现在打开的信来自于一名中国人工智能学者。

此刻我正坐在2017年中国北京的全国两会驻地,告诉你们我对30年后AI的一些思考。对于30年前之事,因经过长时间洗刷,你们是非立判。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我们判断,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

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而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而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而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

因此,我们称它为AI2.0。到了你们那一代,AI2.0必已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我猜想,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视角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有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风波、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到你们那个时候,AI用于预防医药,该已经发力了吧?

今天我们是生病去看病,吃药或打针。这是无奈之举,属于“亡羊补牢”。医药界的梦想是祛病于未然,即预防医药。

然而它的难点是对身体各种运行状态的感知和预测。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产生着人体健康的大数据。

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老年痴呆等疾病,不知30年后是否已能预防或已经阻断?

我最想知道的,还是人类的大脑和电脑是否已经联通?

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梦想!

设想一个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大本大本的新华词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科技,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当然,这非常困难。它需要新一代AI和脑科学的深度打通。

就目前来看,脑科学比AI离我们的距离更遥远,任务更艰巨。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人类智能的巨大飞跃!

我估计,30年后,人们对AI不再忧虑和害怕了吧?那些被艺术作品和想象能力催生出来的畏惧感一定会被工程技术的实现而抚平。

人类已经制造与使用了无数动力机械、汽车轮船、无人飞机,而人的手足并未因此萎缩,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此受到威胁。智能的机器也必然如此,人类一定能有效地驾驭它们,驶向一片又一片更自由、更美好的新天地。



缘起

未来亲启:

站在南极看宇宙什么样?月亮上建基地我们还需走几步?暗能量啥时候能为我们所用?人类潜入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AI是否会威胁人类,让世界遁入“黑客帝国”?

曾几何时,上班拥挤的地铁上,漫天繁星的夜晚,手机那端的你,是否萌生过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早春三月,中国首都北京,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们在此吹响了科学科技的“冲锋号”,与未来对话。

我们邀请到六位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带着你的问题,向着宇宙、向着海洋、向着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世界、向着无尽可能性的科技未来发问。

提笔交心,见信如晤。未来,是我们的老朋友。给老朋友的信,心中默念并不过瘾。

于是我们挑选出一位胸怀好奇心的孩子,一位扮演未来角色的演员,一位以笔描绘未来的科幻作家,一位传递中国声音的记者,一位立志要把未来“管起来”的科幻迷,一位以艺术致敬未来的教师,把这一封封写给未来的信小心拆开,一字一句读给你听。

展信佳,

收到请回答

总策划:陈凯星、冯瑛冰
监制:葛素表、刘洪、陈知春、于卫亚、李代祥
策划:蔡玉高、蒋芳、陈刚
统筹:张漫子、陈诺、陶一萍
文案:蒋芳、陈诺、张漫子、陈刚、陶一萍
编辑:关开亮、杨倩


    关注 新华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