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高考一定会这样考

 

2016语文高考一定会这样考...



这里首先谈一谈诗歌鉴赏的问题。

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备考重点,但是近年更多的考查都是停留在“解说”的层面,难以深层地触及“鉴赏”的本质。

当然,近年比较鉴赏题多少体现了“鉴赏”的意味,但是多数还只是追求比较知识类的“异同”而已,没有做更深入的探讨。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高考全国一卷,第8题有比较,但是没有纵深推进,而第9题虽然没有比较,但确实涉及了对诗歌情感的评价鉴赏。此题本可以这样设题:诗歌是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就可以罗列一二三之类了。而2015年高考高明就在于问题的“升级”,直指诗歌的“格调”,这就是“鉴赏”了,而我假设的那种设题就是“解说”。

那么,2016年高考一定会延续这种命题思路,考查角度会更加广泛,设题方式也会更加灵活。下面仅就诗歌构思方面谈一点认识。

请看一首唐诗

旅 寓 安 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其实,鉴赏题更多的是问“为什么”“作用”“效果”“妙处”等等,那么,对于构思方面的题目,就这首诗而言,可以这样设题:

1、诗歌前六句写景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试从全诗进行分析。

2、诗歌末句“客思倍从来”“客思”从何而来?

这两道题其实都指向一个思考方向:首联是总写景物,颔联颈联是分写景物,并且是细描。展现交趾异域风光,因其异域,才感生活不适,故而思乡。

诗人没有关照惯用的思乡意象,也不是什么典型的乐景哀景,而是从自己切身生活实际出发,自然流畅,蓄势充足,“客思”抒发水到渠成。这是诗的写法,也是构思。答案可以从以下鉴赏中产生。

使诗人惊叹的却是这里的“殊风候”,即安南与中原大不相同的风物气候,次句“寒迟暖复催”,紧承起句简括出安南的气候特征,寒冷的季节来得晚而历时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至而时间久长。南来的北方诗人都很敏锐地感觉出这一特点。

颔联着重写景物,上句“仲冬山果熟”,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下句“正月野花开”,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颈联着重描叙天气,“积雨生昏雾”,是写安南经常长时间阴雨不断,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积水不干,雾气濛濛的。“轻霜下震雷”,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这些现象在一般中原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诗人在这两联诗里,描绘了山果、野花、积雨、昏雾、震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仅用了仲冬、正月、熟、开、生、下等几个时令词和动词,加以精巧的组合,就造成了奇妙的意境,表现了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把交趾的“殊风候”毕现在笔端。这是诗人近一年来流寓安南生活体验的形象总结和意绪的流露,有惊奇、有兴奋、有赞美、有惆怅。面对这一派十足的异域风光,诗人自然又会触目伤怀,尾联照应题目直抒羁旅之情,“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诗的这种构思,能增强生活气息与亲切感,从而深化主旨。如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特别写实,并不是风、花、雪、月无关生活要旨的东西,人言“柳”思乡,我亦说思乡“柳”,即使是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也不乏刻意之感。当然这绝不是否定其他的艺术构思,只是这样的诗别有韵味。

如果要考比较阅读,这样的构思是不是可以入题呢?


    关注 明师高中语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