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的“雨巷”

 

今年初,一个冬日的寒冷的清晨,我跟随着文艺家们踏进“市文联采风活动成果展“的大厅内,展开了一段短暂而又好奇的...



今年初,一个冬日的寒冷的清晨,我跟随着文艺家们踏进“市文联采风活动成果展“的大厅内,展开了一段短暂而又好奇的观摩欣赏之旅。

展厅内陈列的多数是绘画、书法和摄影的纪实类作品。移步中,突然一幅似画非画、似影非影的作品惊动了我的眼神——它就是在我记忆中保存了数十年之久的诗美的境界“雨巷”啊!

我急切地行至作品跟前,想看个究竟。看清楚原是一幅摄影作品。作品内除了标题没有其他任何说明。作品的标题也不是“雨巷”,而是很有沧桑感的“岁月留痕”。这几乎令我失落。

为何称为“岁月留痕”?这表明摄影家看重作品的历史价值。经事后了解,得知“岁月留痕”的拍摄地是韶关仁化县恩村,作品的核心部分就是恩村的一条古老的街巷,两旁的建筑物都不算高,街巷有些幽深,墙壁上爬着一片片暗黑色的苔藓,显示着街巷曾经过的岁月。

图:谭富堂《岁月留痕》   

最有岁月沧桑感的应当是地面上被磨得光滑的石子,潮湿,散射出光怪陆离的光泽,仿佛就是一个旧时代的光谱。这里是最能凸显该幅作品艺术价值的地方。

可以看到街巷内还有一个孤单的行人,撑着一把雨伞,它不是一把可以和景物相匹配的传统的油纸伞,而是一把很现代的我们在许多商业活动中看到的对比色很强的广告伞,在街巷里独行或是伫立。这透露出作品中的街巷的现实价值:这是一处可以让人们独自沉思,独自体验的地方。

无疑,《岁月留痕》的确是一件既有意境又有诗情画意的摄影艺术作品。但是,如果说它是《雨巷》,也许更确切。

《雨巷》是一首诞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诗,作者是当时的青年诗人戴望舒,此姓名和诗一样美丽。该诗的第一个诗节,也是最有画面感的一个诗节就是: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廖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以后的各个诗节,也都是重复着同样的格调,节奏和韵律,如诉如歌,即使是从今天的观点看来,它也是一首将传统诗歌的音乐性,抒情性和现代诗歌的意境完美融合的经典。

对照《雨巷》和《岁月留痕》,谁都不会怀疑,摄影作品《岁月留痕》就是经典诗歌《雨巷》的现实版,是诗歌意境的再现。

当然,它并不完全符合诗歌《雨巷》的原型,诗歌《雨巷》的原型应是苏浙江南一带小城里的小巷。那地方历史上一向民生殷实,民风温柔缠绵,多出才子佳人和浪漫故事。小巷两边都是坚实的高墙,深而且幽,文人,特别是多愁善感的诗人置身其中,如果再有几许朦胧的雨丝,肯定就会浮想联翩,且“欲断魂”了。

不过这也不重要,不同的人对于诗歌的意境都会有不同的想象和体验。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就已经深感满足,不必有太多的强求。


    关注 南叶尚游韶关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