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漫漫】2016.5.10打卡

 

英语一2016/5/10输入文字请输入文字输入文字请输入文字输入文字政治2016/5/10输入文字请输入文字...



英语一
2016/5/10

扇贝打卡



姑且...算做了一套题吧

政治
2016/5/10
专业课
2016/5/10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第十章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

社会问题是那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

社会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

默顿等认为社会问题包括三方面含义: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破坏性

2、普遍性

任何社会都存在;任何时期都存在

3、复杂性

成因复杂;影响复杂

4、时空特征

三、社会问题的认定

1、广度和烈度——分别指影响范围;影响严重程度

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

客观主义的观点——社会问题是一种与人们的希望相反的、客观的社会现象,真实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心理认知论的观点——某一事件和现象只有被人们感觉到、认识到,才会被界定为社会问题。

富勒(Fuller)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数量的人们所认为的,与他们所持有的某些社会规范发生偏离的状况。

总言之,社会问题的认定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

四、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

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

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不正常的表现,认为社会是个人组成的,协调的整体,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社会出现问题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2、社会解组论

社会问题是原有社会规范、制度失效,人们之间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

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社会问题发生。

3、价值冲突论

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当价值观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理论基础是冲突理论;亚文化理论;与种族冲突有关

4、偏差行为论

违反和偏离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的行为是偏差行为

行为偏差、蔓延为社会问题

偏差行为:迪尔凯姆社会变迁;差异交往论

5、标签论

某些人给另一些人所施加的符号或固定性看法,对被施加者不利的符号或污名。认为某些群体的偏差行为是由于强势群体的枉加标签产生。

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病态社会

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社会问题是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结果

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
第二节 人口问题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

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人口——具有生物特征、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的基本关系

人口问题的实质;马恩“两种生产”理论

生产能力低:生产资料不足;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低

二、人口理论

1、人口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T.R.的人口理论

英国;《人口原理》

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活必需、两性间情欲是必然的;两个级数——算术级数、几何级数;两个抑制——积极抑制(贫困、罪恶、战争、瘟疫)、道德抑制(要求无力养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

2、适度人口论

看法多元

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

理想状态

3、人口过度理论

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

发展为人口发展阶段说,从两高一低到三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三、中国人口问题

1、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与现状

人口数量大、性别比失衡、年龄构成、城市化、分布不均

(2)问题

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年轻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大(对比人口红利);总体质量不高;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年轻型人口、中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

2、成因

(1)历史和文化原因

多子女生育文化;奖励耕战

(2)政治方面原因——政府对加速的人口增长没有采取抑制政策,甚至予以赞赏,客观上鼓励了人口增长。

马寅初《新人口论》

(3)人口惯性

指以往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的人口过程的影响

桑巴德人口再生产类型

周期性

四、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1、控制人口数量

2、提高人口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

缓解人口压力:缓解两种生产的矛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缓解劳动力过剩等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类型

1、劳动就业的概念

劳动就业简称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

广义,劳动就业就是将其劳动能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

自然就业;非自然就业

2、类型与状态

稳定的就业;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灵活就业

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就业率

3、劳动就业的意义

对社会:创造财富;社会发展;社会秩序

对个人:收入;地位

二、失业及其成因

1、失业及其表现形式

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

表现形式:失业;待业

显性失业;隐性失业

2、失业的类型

(1)正常性失业

在某一个社会某一时期,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率被认为是正常的,即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正常失业中,那些完全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备、求职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转换工作中出现的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

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代替了人力而导致失业;排挤工人

(4)季节性失业

由于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业而导致的失业

3、失业的成因及影响

(1)成因分析

个体原因;社会原因

经济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

(2)失业的影响

个人——使当事人限制了对生活资料的获取,可能会影响他们及其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和发展;

社会——劳动力资源限制

社会需要一定的失业率,但不能过高

三、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问题

城乡二元就业体制:城镇实行有计划的充分就业;农村实行自然就业

劳动积极性、劳动效率、隐性失业

2、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影响因素:劳动力资源过剩;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等

问题:就业压力;隐性失业显性化;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维护等

3、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途径

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发展服务业、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法规制度建设: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保障
第四节 贫困问题

一、贫困的界定和类型

1、什么是贫困

(1)经济学对其定义

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

贫困线: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

收入法;菜篮子法

(2)社会-经济的定义

汤森德(Townsend)——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

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超过60%属于贫困

超出纯经济范围

2、贫困的类型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相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是优于绝对贫困的贫困状态

(2)个案贫困和群体贫困,前者是个人和家庭处于贫困状态,相对于周围的个人家庭而言的;后者是在一定范围内某一社会单位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

(3)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分配制度不平等而造成的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贫困现象

二、关于贫困的理论

1、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再生产过程和机制:贫困-投资不足-低产出-低收入;低收入-消费不足-不能刺激生产-产量和生产率低-低收入分配

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个人和社会为了获得收益而在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所做的各种投入称为人力资本投资

贫困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3、社会不平等理论

马克思——工人阶级的贫困根源在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冲突理论——贫困是由于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

贫困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是贫困的社会责任论

基尼系数

4、贫困文化理论

刘易斯(O.Lewis);贫困亚文化——贫困;居住独特性;独特的生活方式;穷人间的集体互动;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贫困的个人责任论

5、功能主义的贫困观

贫困、社会分层、积极功能

甘斯:贫困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的贫困问题

1、我国贫困问题的历史与变化,城市贫困问题不突出,农村异常严重

2、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

3、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与反贫困

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制度转变

扩大就业;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库茨涅兹:倒U型曲线,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腾飞时期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现象


紫云扬微

紫云袅袅,风扬尘微。

我记录我的成长,也聆听你的故事。


    关注 紫云扬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