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寒深露重,且听秋声

 

今日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7个节气,也是标志秋天的第5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到了寒露,中国各地已全面进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四野萧瑟、时见早霜,即将或已经进入初冬。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天气寒凉,雀鸟都躲藏起来,古人便以为海边的蛤蜊都是由消失的雀鸟变化而来。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这是古人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黄华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在深秋天寒的时节,菊花遍地开。“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之时。
寒露养生


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
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
适量运动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扫除抑郁

秋季临床上抑郁状态的患者明显增多。专家指出,由于深秋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常会勾起凄凉之感,使人们情绪不稳,易于伤感。因此,在深秋时节,人们需保持良好心态,宣泄积郁之情,因势利导,培养乐观豁达之心。
寒露饮食
朝盐晚蜜

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梨、提子、香蕉、冬瓜、豆类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人气阅读 ● 不容错过
▲指甲上有竖纹,就是不健康?错了,这可能与4点有关!

▲脑供血不足,头痛头晕?这6个方法让你远离“死神”!

▲“坐骨神经痛”为啥盯上你?

▲你了解结直肠癌的信号吗?这种癌症其实可“便”识!

▲“十孕九痔”是真的?孕妈应该怎么办?

▲越舔越严重!“烂嘴角”不一定就是上火这么简单,别草率处理!
#点击蓝色题目即可查看文章详情#
唐医广[2018]第09—002号

综合自人民网


    关注 百年利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