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也会失眠?这个知识点家长必须知道

 

宝贝失眠难受,家长多半是怪孩子难哄?...

98.9%的育儿妈妈都置顶了这个公众号


星标一下不会迷路~

婴幼儿行为性失眠的发病率高达25%,指的是宝宝抗拒按时睡觉、入睡延迟、夜间频繁醒转需要家长安慰,也就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睡渣”宝宝。

这些症状在婴幼儿中很常见,经常导致孩子睡眠时间不足,进而对孩子和家庭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一起从生物学、认知、心理发育等角度解读行为性失眠的分类和经验性行为干预方法。
儿童还会失眠?行为性失眠到底是什么?
行为性失眠最常见于0-5岁的儿童,通常表现为抗拒按时睡觉、入睡延迟、夜间频繁醒转,需要家长安慰才能入睡。其发生原因通常是孩子对正常入睡情境适应不良,或者家长没有适当引导建立作息制度。

根据病因,行为性失眠可以分为入睡相关、规则设定相关和混合型三类。诊断行为性失眠,要求症状每周出现至少3次,持续至少3个月,并且导致孩子、家长、家庭出现严重的不良影响。

与入睡相关的行为性失眠通常表现为难以独立入睡或夜间醒转后长时间不能再次入睡,导致睡眠不足。

这是因为他们只能在特定情境下入睡,一般是需要家长摇晃、哺乳,或者看电视、家长陪伴等。夜间在每个60或90分钟睡眠循环之间,或者孩子因其他原因被唤醒,如果没有上述的情境,就不能再次入睡而不停啼哭。

儿童期常见的频繁夜醒、入睡困难等大多与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因此通过恰当的行为治疗,儿童期的行为性失眠完全可以得到有效干预。

在儿童睡眠问题的应对中,更为重要的是早期预防,理解睡眠在生命早期发生发展的机制,建立合理的睡眠健康习惯,对于避免行为相关睡眠问题的发生至关重要。

行为治疗有其神经心理学的共性,而睡眠治疗中不恰当条件依赖的消退也是经典的行为学治疗方法。

但是在睡眠医学中应用行为学的方法,需要能够更好地结合睡眠的特点,尤其是小婴儿的特点,个体化地设计行为干预地方案是有效的前提。
婴幼儿睡眠发育特点
0-6月婴儿:新生儿每天睡16-18个小时,睡眠分散在全天。大约2-3个月时,婴儿从多相睡眠转变为更加固定的夜间睡眠。最初影响婴儿睡眠的因素只有饥饿等需求,随着婴儿发育开始受到光暗影响,有助于建立固定的夜间睡眠。大约6个月时,大部分婴儿有固定的10-12小时夜间睡眠,另外白天小睡几次共2-4小时。这段时间家长应该开始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预防将来出现睡眠障碍。

6-24月婴幼儿:这个时期的孩子睡眠时长稍有减少,从小婴儿的每天14个小时到幼儿每天13个小时。大多数6到9月的婴儿开始整晚睡眠,但是夜间醒转也很常见,每晚发生率大约20%。这个时期孩子的小睡从平均每天2次逐渐变为每天1次,白天总睡眠时间从3小时变为2小时。

2-6岁儿童:这段时期的孩子会经历从摇篮到床的过度,每天总睡眠时间从13小时变为11小时,主要是日间睡眠时间减少。大部分2岁儿童白天会小睡,而只有10%的6岁儿童有小睡。夜间醒转仍然存在,每晚发生率为10%。
家长应该做什么?
聚焦最常见的婴幼儿入睡行为依赖障碍,以此剖析睡眠干预的行为学策略。这一睡眠问题是婴幼儿期最为常见的父母主诉问题,与喂养问题并列为父母两大关注焦点。

掌握有效的行为干预方法,可以在门诊更好地帮助父母改善儿童的睡眠问题。

当然,有小部分尤其是发育障碍儿童伴发的睡眠问题往往需要在行为干预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为小年龄儿童选择恰当的药物并进行密切的追踪评估。


    关注 呵护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