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不赚钱,跟耍流氓有什么区别

 

大概8年前,我在学校里的体育部工作,承接了一个活动。...



大概8年前,我在学校里的体育部工作,承接了一个活动。

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过这个比赛——安踏的校内赛,名字叫“水泥克星”,然后每个球员发一身衣服,旁边摆两块广告牌。

工作人员都是体育部的,和学校里找的志愿者,这块开销基本为零——大家都是热血好青年,为了篮球耽误几天,这有什么的。

于是,我粗略一算,一场校内赛办下来,赞助商只要提供20块广告牌,200套左右衣服就行,成本价在1万5千左右。

至于宣传,体育部在人人网上铺天盖地的呐喊,现在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这个平台,但懂的人自然知道,那是一个曾经风头不输给微信的渠道。

然后,那会我知道的,几乎校内所有人都去买了安踏的鞋,霸道,后来还成为了这个品牌的用户,保持消费习惯。



少说覆盖了200位学生+1000位来加油的同学+若干潜在用户。

除了发生了一件不和谐的事(最后再说),其他真的很好。

那时,我觉得一场比赛真是值了,有付出,有回报。
一个校内的联赛,十几支队伍,居然还能有赞助商,除了感谢外联部的给力之外,体育部的执行能力也很重要。

我时常想,如果一个篮球比赛,单纯只是办给大家玩一玩的,那么肯定是吸引不了赞助商的。

没有赞助商,参加的球队就得自己解决装备的问题,承办方就得掏腰包解决裁判费,场地费,工作人员开销,广告制作等等。

长此以往,肯定持续不下去。

说几个大型比赛。



台湾的HBL,每年3月,疯狂的球迷塞满了可以容纳15000名观众的小巨蛋,就是为了看台湾最好的高中生们,在球场上投出制胜球,然后把汗水甩在地上。

赞助商很多,要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赛事,就需要巨额的赞助费或者物料支持,简单来说就是,比赛办的越好,品牌方就会越看重你,继而能把比赛办的更加游刃有余。



大陆的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现在已经打到东北赛区收尾阶段了,接下来是西南赛区。

全国128支最优秀的队伍,持续8个月去追逐冠军。

我看到的是,更多的品牌加入,然后这个比赛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优酷上面开辟了直播专区,让大学生篮球变得不再是一件“校内”的事,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关注。

当然,其中不乏人气球星如张宁,祝铭震,杨皓喆等,也为比赛带来了大量的流量。

比赛办得好,自然有人看,然后赞助商会关注,更多资本涌入,比赛就越来越好。



为什么我要说这两个例子?——因为我看过太多的国内的比赛,都是在干嘛?

四个字概括——闭门造车。

一个大多数人没听过的比赛,把球员叫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能还是某所学校的场馆,这个世界恰好是暑假,根本没有人看,几支穿着各异的球队打了几天后,决出冠军,草草了事。

你以为我在描述某某企业比赛?不是,我在说的,就是或多或少打着“官方”背景的比赛。

短期赛会制,观众数基本为零,招不到商,比赛报道基本没有。

这种比赛,你觉得有存在的必要吗?

——现实就是,如果你留心,在中国,这样的比赛比比皆是。



一个比赛,主办方用心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联合好的球员一起,在每个环节上都尽可能考虑周到。

还有,尽可能地把比赛“商业化”,想方设法能给赞助自己的品牌方曝光,做活动,这样,这个比赛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姚主席是从美国“镀金”回来的,他最知道,中美体育的差距,不只是篮球意识的差距,更多的,是如何把比赛商业化,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我的看法就是,一个篮球比赛,不商业化,是很难持续的。
商业化也不是坏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最后,说回之前学校的那件事。

安踏水泥克星用的广告牌,每个大概20-30kg重,因为形状很长,铁架,所以至少需要2个人来搬,从仓库到球场,也有小1公里,拖车解决不了的,都是用人力去搬。

我还记得那个负责人抽着烟,老气横秋的告诉大伙

“大家好好干啊,结束后,每块广告牌给60块!”

我又粗略一想,20个广告牌就是1200元,大伙吃一餐应该没问题。

比赛办完,我一体育部的同学拿起电话打给对方,索要钱时,对方那边

“对不起,您呼叫的用户,是空号。”

哼,流氓。




    关注 诚言说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