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到30岁,却得了30岁以后的病

 

交友乏力...





我总是相信,同频的人们只要在一个活动中,即使距离很远,也总能找到对方,因为生物本身的具有的振动总会引起共振。

内向的人总有很多共振。在几次吴晓波频道的组织的线下活动中,也认识了好多30岁左右的工作人士,大家聊着活动,闲扯着生活,可能和陌生人面对面无法真正袒露心声,大家很少真正地去将对方融入自己的圈子里,但总是在线上能够聊到很多话题之外的话题,隔着手机,双方都释然了很多,可能内向等于碎语少吧,都能找到共振以后很多的点

那时候,很多人跟我聊起,在他们那个年龄,交友是非常的乏力一件事。工作中的同事之间,并不会因为竞争关系而不想走进对方的生活,更多的,是想着不料哪天你就辞职走了,这段关系就不会因为工作外的交情而变得浓厚,索性选择将生活中过去的朋友聚集起来,反而大家会越来越醇,这样,大家掏心窝的朋友圈总是集中在初中的泥巴沟,高中的班级里,大学的上下铺,在简单而过时的生活场景怀念中,大家找到了亲人以外的依附

还有朋友聊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却很少提起家庭,都集中在结婚后的琐事上,聊着婚姻前后的变化,谈着将时间分配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状态,并没有太多时间在意现有圈子以外其他可能成为朋友的圈外人,有故意讨巧的,也有诉说生活的。有抱怨这种状况的,说生活太简单;也有炫耀的,说生活更简单了

我当时说我可能比较幸运,这个年龄还在学校,时间多,事儿杂,能碰到好多陌生的朋友,都能掏心窝的聊聊,如若不然又会怎样呢,也就是删个微信的事儿啊

心里的想法在生活中并不总是被时间验证,总想着在学校里,可以打着鸡血参加各种社团,结交各种好友,除了学习上的接触,社团活动也总是会混个脸熟,打打球,聊聊天,甚至在一堂公选课上,都可能因为一个观点的认同或分歧,大家留了微信,成了朋友;有时候走在路上,在食堂中,也能碰到,热情地打打招呼,这样,大家的感情就不算是很生疏,怎么交友变成了副业,顺带就做了,并不会太困难

但现在的状态,大不如以往了。很多时候,不想走出去,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举手投足间忽视了很多朋友的感受。愧疚感随着不幸慢慢放大,他们说的那种乏力感离我越来越近了,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了常态:聊两句不到点上,拿出手机看看新闻也好,去吃交际饭,却不如发发呆,得失之间的选择也总是被自己的时间占优

他们聊的这种诟病,是被我很早前忽视过的。大概在两年前,那时候试图通过微信去去融入好几个圈子,很多时候却是无奈,便萌生了这种想法,后来的发展也没有太多出乎意外,没有联系就变得淡了很多,从一百多陌生的朋友,到经常联系的十几个,后来删了一批,又到几个;那时候想当然认为在学校里,还处于交友的旺盛期,并没有太多顾虑这种情况。就在差不多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有很多次被朋友邀请打球,吃饭,KTV,叫几个他的朋友,大家都认识一下,可是因为自己过于自私地去计较时间,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在不断地拒绝中,这才渐渐清晰的认识到,原来,自己也一直想停留在目前的交际圈处于这个状态

随着年龄的成长,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故步自封,不想走出去,只是觉得不划算了,不那么惹人欢喜,性格内向也好,事儿多也好,现在也在成本得失之间不断衡量,理性了很多,选择少了,生活自然变得更简单

当然,对于时间的定义,也总是在这种时候才显现出来,交际活动变得非常浪费时间,斤斤计较地和时间讨价还价,计算着得失;掏心窝的朋友也局限到了曾经,有很多时候和陌生的朋友聊着社会热点,操着上帝的心,却又管着自己的事



也在这时候,家庭的温暖才如此清晰


    关注 涛声依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