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引进太可惜,这篇一看就是爆款!

 

是心动的感觉?...



从2016年的《摔跤吧!爸爸》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爆款印度片横空出世。

虽然貌似今年还未出现,但没出现不代表没有。今天咱们就一块来看看“摔爸”导演带来的最新力作——《最初的梦想》。

看海报就知道,这是部喜剧。

影片开场就展示了男主安里和儿子的日常。

儿子刚考完号称“世界上最难考”的印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正焦急地等待结果。

而安里则信心满满,因为自己和妻子都是印度理工的高材生,儿子没理由考不上。
他甚至在成绩还未公布时,就准备好了喝酒庆祝,这让儿子压力山大。
于是,到了出成绩的那天,儿子只敢跑到朋友家偷偷查。

结果怕啥来啥,果然没考上……一想到爸爸的失望、同学的嘲笑,儿子当场内心崩溃,从朋友家阳台跳了下去。
惊闻噩耗的安里和妻子都倍感震惊,两人又是互相怪罪,又是各种自责。

但幸好,儿子并没有死,而是送进了ICU抢救。

这给了他们一线希望,但却被医生告知,他们的儿子似乎失去了求生意愿,身体对药物治疗有抵触反应,情况不容乐观。

绝望之下,安里想到儿子自杀的原因,可能就是自己对他期望过高,让他害怕失败。

于是,安里开始对昏迷的儿子讲述自己曾经作为失败者的故事,幻想儿子能够听到,并找回求生的意志。
安里就这样从自己考进印度理工学院的时候开始讲起。

当年,在报名第一天,他就遭遇了当头棒喝——被分到人称“失败者们”的H4宿舍楼。
传说这里住的都是不学无术的学渣、恶霸、废柴,进了这栋宿舍楼,就会沦为loser。

但当安里住进去才发现,H4楼的学生并不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可怕,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有着各种缺陷的普通学生。

比如,“失败者一号”沉迷黄色杂志,人送外号“性傻”;
“失败者二号”整天哭哭啼啼喊妈妈,生活不能自理,人送外号“妈咪”;
“失败者三号”一言不合就骂骂咧咧,尖酸刻薄擅长吵架,人送外号“酸酸”;
还有“失败者四号”,烟不离手的老大;以及“失败者五号”,酒不离口的酒鬼……


随着安里的讲述,大学校园里的那些“废柴”室友们,一个个活灵活现地仿佛来到了病房中,而他们竟然真的带来了奇迹——当昏迷的儿子听到性傻的时候,就苏醒了过来。
而安里为了向儿子证明他没有编故事,当即做了个疯狂的决定,给性傻、酸酸、妈咪……等好久都没联系的大学舍友,挨个打电话。

这些老友一听是H4楼的小伙伴求助,也都二话不说,从世界各地飞回印度,一起聚在病房里,给安里的儿子讲述他们当年“失败者”联盟的囧事。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从印度孩子的高考焦虑,引发出父辈对校园往事的集体追忆。

他们原本只是为了激励孩子振作起来、找回生活的勇气,但也在无形中治愈了自己。
这种以父辈的经历教育孩子、用回忆来治愈现实的叙事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一部韩国神片——《阳光姐妹淘》。
在那部电影中,女主娜美的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害怕上学却不敢声张。

娜美一怒之下跑到学校,本想找霸凌者算账,却在置身校园时,想起了自己上学时的情形。

那时候,娜美刚转学,个子矮小、性格内向,是班上人见人欺的小弱鸡。
但她幸运地得到了大姐头夏春华的关照,还结识了执着割双眼皮的金玫瑰、满嘴脏话的黄珍熙、要当作家的徐金玉、梦想成为韩国小姐的俞福姬,以及傲慢寡言的冷美人郑秀智等一众“不良少女”……
她们七人组成了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阳光姐妹团”,在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应付”考试,一起对付“恶女帮”……最终度过了美好的学生时代。
这些回忆,不仅让娜美能够更好地处理女儿面对校园霸凌的厌学情绪,也让她重新找回了珍贵的友情。

而今天讲的这部《最初的梦想》,就像是印度版《阳光姐妹淘》,只不过把“姐妹”换成了“兄弟”。但它同样也把主要篇幅,放在了安里和舍友们美好的校园时光。

那里有毫无禁忌的湿身大战;
有同学之间的恶作剧玩笑;
也有单纯甜美的校园爱情。
安里和妻子就是在大学认识的,他们的缘分就始于一场无理取闹的恶作剧。
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别忘了,这是一个关于失败者逆袭的故事。

所以,片中也少不了“失败者”们在学校里艰苦奋斗的情节,安排了两场“失败者的生存之战”:

一边,是安里和小伙伴们为了摘掉“失败者”标签,自不量力地发起对校运会冠军的争夺;
另一边,是重新燃起求生意志的儿子,需要在关键手术中挺过来。
这种过去与现实交织,父子两代共赴“战场”的紧张时刻,把影片推向了最高潮。

但既然是喜剧,所以我想他们各自的结局不用多说,大家也都能猜到。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完成度很高,回忆与现实的两条线索交叉推进、有条不紊,看完之后,有欢笑有感动,也有反思。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儿子做手术的前夜,安里和老伙伴们在家里说的一番话:
成绩决定学校,学校决定工作,工作决定人生……安里所说的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论调,我们中国孩子和家长们也深有体会,这也正是如今“教育焦虑”泛滥的根本原因。

不可否认,一考定终身,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若把它当做绝对的“教育圣经”来尊崇,无疑是把孩子人生发展的无限可能,都禁锢在了五指山下。

这不仅让他们缺失成长中的很多乐趣,也会抑制他们本该有的创造力……一旦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后果得不偿失。

片中因高考失利而冒然自杀的儿子,就是一个极端却也典型的例子。
此外,这部影片并未止步于揭露现象和探究原因,也提出了解决办法。

那就是安里所说的另一段话,简洁有力,切中要害:
是的,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全社会,所有人都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庆祝成功,却很少有人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小到一次作文比赛、一场学校演出,大到升学高考、工作面试,从来都是如此……

但矛盾的地方在于,如何庆祝成功,往往是一件无师自通的事情;而面对失败的方法,却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的教育。
然而,就像安里所说的那样,没人愿意提及失败,没人愿意对失败做好准备——不只是孩子,大人其实也害怕失败。

孩子对失败的恐惧,还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大人对失败的恐惧,则是因为我们真的了解失败的后果。

可是大家常常忘记一点:失败,其实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不就是在大大小小的失败中走过,再去不断迎接新的成功吗?
也许是国内最认真的电影自媒体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 
点个在看吧


    关注 有部电影新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