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10岁男孩:不会动手的孩子,读再多书也没用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其实也是培养他们亲手,创造生活的能力。

对生活有足够的热爱,才会促使孩子不断前进。

——虎妈





作者 | 李核桃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太惊艳了!

广西玉林小男孩罗文源,年仅10岁就会,修电动车了!

看这熟练的身手,拧、转、拨、拍,各式工具用得有模有样,娴熟程度堪比修车店,的老师傅。
罗文源(罗文源),5岁就跟着爸爸学修电动车,现在周末常到店里帮忙,应付一般小毛病不成问题,连顾客都夸他修得好。

网友的评论酸出新高度:10岁时我在干吗?

别说10岁了,很多成年人都不懂维修,家里的电动车、马桶、门锁等坏了,除了找师傅帮忙别无他法。

更难能可贵的是,修车并没有耽误他的学习,罗文源(罗文源),一般都能考95分左右,在班上排名前五。

叔叔介绍说,罗文源(罗文源)学会修车后,性格也变好了,更有耐心了。

因为要帮别人修车,也更有责任心了,对自己要求也更高了。

技术娴熟,成绩优秀,有耐心、责任心、上进心,妥妥一枚“别人家的孩子”,连人民日报都赞他“技多不压身”。



惊叹之余,不由得好奇,这样的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特意强调了孩子的,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等实践活动。

事实上,鼓励孩子去实践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意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动手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1.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聪明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育密切相关,动手能力越强的孩子,脑前额叶发育越好。

而脑前额叶的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越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我国古人常说:心灵手巧,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让孩子多动手,就是锻炼他的手、脑、眼协作能力,促进大脑发育。

2.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独立

曾有一个刷屏视频《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讲了一个中国留学生想让外国,朋友尝尝番茄炒蛋,自己不会做,只好打电话求助妈妈。

电话里教不会,妈妈只好凌晨四点起床,用视频指导他完成。
这个留学生遭到无数,人的吐槽,为他的不自立,也为他不懂得体恤父母。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将教育重心放在书本,知识上,却忽略了生活技能的教育,这也是近年来“巨婴”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国外则与我们相反,很多外国父母热衷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比如芬兰,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14岁的孩子,就要学习家政、烹饪、木工、金工、剪裁、缝纫等与实践相关的课程,确保孩子将来能够,照顾自己和家人。

再比如德国,几乎家家户户家里,都有螺丝刀、钳子、小仪表、量尺等,从木工、瓦工到钳工、焊工,各式工具应有尽有。

当孩子好奇时,大人就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刷墙、铺地板等,教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小就得到动手,锻炼的孩子,显然更勤快,更能解决现实问题,独立生活能力也更强。

3.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自信

罗文源修电动车的事迹传到学校后,老师和同学都夸他厉害。

他笑得很自豪,他说:“我会觉得我要,学更多的知识……
这就是一种正向刺激。

孩子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价值,赢得了认可,巨大的成就感不仅刺激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

人类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所以有了文明,与动物区别开来。

孩子从小就有,一双灵巧的手,所以也会更聪明、更自信、有更美好的未来。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不自觉就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

前不久我在网上给儿子买了一个小,颗粒的乐高组装玩具。打开包装那一刻,我想退货。

因为搭建一艘“航母”竟需要910个颗粒!且颜色相近,大小一致,密密麻麻,看得人无从下手。

我担心孩子组装不好,就一边看说明书一边组装,打算先装一遍再教孩子。

没想到儿子在一边急,得大喊大叫:“我来!我来!”还把我组装好的拆掉,非要自己重头来过。

“你装不好,妈妈想帮帮你!”我好心提醒。

他对我的话置之不理,而且拒绝我插手,非要亲力亲为。

我突然明白,孩子亲自动手的快乐,是无法代替的。孩子亲自实践和,成长的经历,我们也不能大包大揽。

当孩子想亲自搭建,一座城堡、想做一盘番茄炒蛋、想拿起扫帚胡乱扫、甚至有模有样地揉搓自己的,袜子而把洗衣粉洒满地时……

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就代劳了;也不能因为担心影响学习,就阻止他做与,学习无关的实践。

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个只会课本理论,的书呆子,未必能给自己做一顿饭,饱腹。

一个只懂得死读书的孩子,未必能修理好家里,坏掉的马桶。生活不止有眼前的书桌,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孩子去适应、去闯荡。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采集了大量,家庭数据发现,在3~4岁动手能力就得到锻炼,的孩子,与15~16岁才开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普遍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且拥有更和谐的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早越好。

如何培养呢?1. 丰富孩子的生活,创造实践机会。

黄磊的女儿黄多多(黄,多多)历来被人称赞:会弹钢琴、翻译英语、演话剧、画画等,青春少女样样红。

有人可能会说,明星有钱和资源富养孩子,所以她有更多成才的可能。

事实上,多多还会烤蛋糕、做饭、织帽子。



类似的实践机会,我们普通家庭完全可以,实现。

比如让孩子学做饭、干家务、收拾房间、做陶瓷、做创意手工DIY、玩桌面玩具等。但凡需要动手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试试。

这不仅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也赋予孩子更多成长,的乐趣。

2. 切忌打击,要多鼓励。

小时候,有段时间流行织围巾,我省下零花钱买针和毛线,决定给老妈织一条围巾。

初学编织的痛苦就不说了,因为不会退线圈,手指都被针戳红了,夜里睡醒都觉得疼。

当我把那条耗费无数心血织好的,围巾送给老妈时,本以为她会夸我“长大了,懂得孝顺父母了”。

谁知她只是拿起来看了看,说:“颜色太艳了,也太短了,戴出去会被人笑话。”

然后连试都没试,随手扔到沙发上。从此我再也不想给,她织任何东西。

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件事时,一定是很兴奋的,哪怕他做得不好,家长也不要打击,反而要多鼓励他,引导他用更好的方式完成。

霍思燕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嗯哼第一次做果汁时,将蓝莓和樱桃直接,放在水里,一点都不好喝。可霍思燕还是违心地,夸果汁“好喝”,顺势引导他学用榨汁机。
如果说亲手diy是,一种乐趣,那么家长的鼓励就是孩子坚持下去,的最好助力。

3. 陪孩子一起体验动手,的乐趣。

不是每次行动都会有收获,孩子想做的事不一定顺利,甚至会因为失败而气馁,父母的协助就是他继续,下去的勇气。

泰国有一个公益短片,小女孩想学种豆芽,妈妈帮她买好种子、花盆和肥料,跟她一起播种。
第一次种豆芽没成功,孩子一脸不快,妈妈又买了相关书籍,跟孩子一起研读,然后按照书中的方法再种。

第二次仍然失败,孩子更气馁了,妈妈又想办法,还带孩子到野外,取河水再种。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妈妈一次次陪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豆芽种成功了,不畏失败的孩子也成功,考取了博士学位,被保送出国进修。

家长陪孩子一起动手,既协助,又陪伴,不时给孩子加油打气,孩子才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这个协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孩子应对挫折,的过程,有家长陪伴的孩子,不畏艰难,才敢挑战更大的胜利。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诺贝尔庆典晚宴上,特意强调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他说:“我希望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学生们对动手,实践的兴趣,注意到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生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能。

未来的社会,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讲实干、重实践。

一个在书桌前沉迷于九九(于九九),乘法口诀的孩子,其运算能力未必比得上,一个每天跟着妈妈穿梭于菜市场的孩子。

诗人于戈说:“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将孩子从书桌前解放,出来吧!

孩子的未来需要知识,去填充,更需要实践去丰满。

愿我们的孩子,既有编织梦想的勇气,也有亲手创造未来的能力。
*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1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关注 男孩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