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鼓励孩子分享?原来都做错了

 

“你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哦”,“好孩子要学会分享”……当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零食时,我相信大多数的家长...

“你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哦”,“好孩子要学会分享”……

当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零食时,我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跟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很多孩子即便最后分享了,但一点都不开心。

家长有没有想过,这样要求孩子分享的,行为是对的吗?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作为育儿博主,大J 答案出乎我的意料。

她会要求小D做很多事情,比如:得到别人帮助要表达感谢,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但只有一件事,她从来不要求小D——那就是“分享”。

为什么不要孩子分享?这会形成一个自私的,孩子吗?大J 说,即便从来不要求小D分享,但是她还是一个有“分享品质”的孩子,这其中的秘密在哪?
1


区分“自然结果”和“目标”

“分享”的品质,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在全世界文化中都是美德,所以很多父母就,理所当然的教育孩子:你要学会分享哦!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让孩子学会“分享”时,到底是在学什么?

先跟大家区分两个概念,“自然结果”和“目标”。

“分享”是一个“自然结果”。

而“分享或不分享”这个自然结果,后面那些原因,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目标”。

分享品质的建立,不是每天吆喝孩子“你要有一个分享的行为”,而是希望孩子能自发形成“分享”意识。

所以,当你解决“分享”背后的一个个目标,分享这个“自然结果”就会出现了。
2
如何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识?

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小目标开始。

第一,帮孩子建议物权概念,知道“我的”,更要了解“他的、大家的”。家长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很多不愿意分享的孩子,是因为他已经建立了“物权”的概念了,知道这个东西是“我的”。一两岁的孩子大多数没有,物权概念,你拿走他的东西,他也无所谓。

所以,当孩子有了物权的概念,其实认知是更进一步发展,了。

家长该如何给孩子建立“物权”概念呢?

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去引导。

比如在家里,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爸爸妈妈的,不可以随便乱翻,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行。如果是公共的东西,大家都可以使用,不能占为己有。

我见过太多的孩子,比如在家里吃到,喜欢的饭菜,家长马上整盘端给他了。这样孩子其实意识不到,菜是要大家一起吃的,他会觉得只要我,想要的就能拥有。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做的,也不够好。比如进孩子的房间,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就乱翻他的东西。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的物权概念也是,混乱的。在家都是一团糟,到了公众场合,孩子怎么能明白游乐场的玩具是,大家的呢?

所以,家长先在家里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物权概念,这是建立正确“分享意识”的基础。

第二,让孩子在“分享”冲突中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不要抢,好孩子要学会分享。

当家长专注于“要分享”这个行为本身,其实是在批评教育,反而错失了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高得多。

在这种争抢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来一个,小小的复盘(复盘方法见上一期)。

先让他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你想玩他的玩具对不对?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玩这个玩具呢?

是因为玩玩具会,让大家开心对不对?可是你们看,两个人现在都哭了,都不开心了,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让两个人都开心呢?

先去强调孩子情绪,再去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说,为了大家都开心,我们可以一起玩,我可以先玩其他的,等你玩完了我再玩……他可能会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办法。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解决能力的高手,他们的争吵只是陷入了,混乱的环境,一旦家长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进行一个,迷你的复盘,他们就能自己,解决很多问题。

即便有了这样的复盘,孩子依然可能会说:我不要分享,我要自己玩。这也没关系,至少这个复盘过程让孩子把前因后果梳理清楚了

如果孩子真的不愿意分享,家长也不要批评、命令。

先确定“物权”,这是谁玩具呢?如果你小D的玩具,因为是你的,你说了算,如果你不想分享,那就不分享。

如果是公共的玩具,谁先玩的呢?这样解决问题的逻辑线就,很清楚了。

如果我们一直遵循这样,解决问题的逻辑线,孩子慢慢就会知道遇到不同,的情况,他应该怎么做。

小d曾经遇到过,两个男孩在公园争玩具,一个男孩的保姆对他说:你要跟大家分享玩具,这是有教养的表现。

小D在旁边悄悄地和我说,“他不一定非要分享的,这是大家的玩具,另外一个男孩应该等待,等那个男孩玩好再玩”。

慢慢地,她自己就明白该怎么做。

第三,引导孩子去关注“分享”对其他人的影响。家长有时候只是在强调分享,的行为,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让,孩子知道,分享行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个话题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

比如我会跟小D一起探讨,让她去想有哪些好处,她会说,分享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分享可以赢得,很多的好朋友;我跟别人分享玩具,别人也会跟我分享零食,我们是互相分享......

让孩子分享,不是生硬地喊口号,而是让他实实在在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分享。
3
关于分享的误区

有些家长会担心,如果我们不鼓励孩子分享,那他会不会永远,都不懂得分享,变成一个自私的孩子?在大J看来,不要表面地认为,不分享就是自私。

所谓的自私,其实是缺少共情能力,也缺少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从儿童的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首先有一个自我,才能往外扩充其他的东西,所以即便是不分享,也正常的,和自私没有关系。

有些愿意分享的孩子,也可能是“没有自我”或“底线不清”的孩子,并非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分享。

还有家长会关心,我曾经让孩子分享过,这会造成孩子有,不安全感或匮乏感吗?

不一定。

首先,你有没有长时间的指示命令,孩子去分享,却从未告诉他为什么,要分享?

如果没有,那一两次的鼓励分享,也不会造成不安全感,和匮乏感。

其次,你要求孩子分享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合理的?对孩子来说是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比如说有一个对小d来说特别,重要的毛绒玩具,如果非要她分享,也许就会对她造成伤害。

第三,分享完了以后,我们事后有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当时爸爸妈妈为什么,让你做这件事?

如果每次家长都很大方,一味要求孩子分享,事后也不去帮助孩子,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分享,比如妈妈也能理解你,当时的心情之类的话,那么长久孩子是会有,匮乏感的。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家长到底该如何处理“分享”行为?

第1,先来看这个东西,到底是谁的?

第2,分享的行为,应该是物权人自发的行为。所以,如果是孩子的东西,其实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说我不愿意,去分享,家长可以问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然后尊重他。

分享这件事不是“要求”来的,家长在里面的作用,其实是一个“促成者”。

你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并且让她明白两个人一起玩可能,会更快乐,通过这些引导,来启发孩子自愿分享,而不是强制分享。

大J说,她从来没有鼓励小,d去分享,但是小D一点都不小气,每当小朋友想玩她的玩具,大部分情况下,她考虑几秒钟都会答应。

这是她自发的行为,很放松很满足。(完)

 写在后面的话:

我们在小时候都被爸妈,要求分享过,当我们做了父母后,便会无意识地重复“爸妈的教育方式”。

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懂得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你应该跟大家分享;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分享给弟弟妹妹......

但“应该如此”、“一向如此”就是对的吗?这才是家长要反思的。

听了大J的分享,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孩子不分享一定有他,的原因,他可以选择不分享,家长能做的就是,理解他的情绪、尊重他。

如果家里有多个宝宝,父母也不要用“哥哥姐姐”等身份绑架孩子,他们的情绪也要被看见,而不是一直妥协、牺牲。

父母只有用理解和尊,重来养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和富足。

我相信有很多爸妈会问,我之前一直用“不当”的方式“要求”孩子分享,可能已经造成他,不安全感了怎么办?

其实就像我们之前,一直说的,家长有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不要因为过去而自责,从现在开始,学会理解和尊重,每一天都是改变的,最早的一天。


    关注 宜早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