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年代的《纽约客》,就有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插图版

 

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黛西的华丽回望,Baz Luhrmann版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1926年的美国,已经发明了火箭,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这一年,是这个年轻的国家150周年。这一年,爵士年代的十年正处高潮。

我们也知道菲茨杰拉德,他那部在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台湾翻译《大亨小传》)讲述的1920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的那些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之下,那个被写入传奇的爵士年代。

“玫瑰色的大厅,半开着的长窗在外面碧绿草地的辉映下熠熠闪烁。窗帘宛如无数白色的天花板,然后风又徐徐地掠过酒色地毯,恰似海风轻拂海面,留下一层阴影。"这段我最喜欢也最难被翻译的一段,是进入慑人之美的小说剧情的重要通道,这段的英文原文是——

The windows were ajar and gleaming white against the fresh grass outside that seemed to grow a little way into the house. A breeze blew through the room, blew curtains in at one end and out the other like pale flags....

有些美,稍纵即逝,它就这样过去了。每当我们伸长手探向它,意图把握住我们最初看到它的样子,一阵清风拂来,一切化为苍白无力的印象。唯有作家、艺术家、摄影师以及经过精心绘描的插画家的手,把这些美凝固下来,成为我们认知过去与未来的琥珀。

美,自然是很难被描述的。在文字里,它是想象的美,通过个人构建的认知经验来得到美。菲氏词章华丽,有如我们中文世界里王维的诗、柳永的词,它营造的矛盾性、不规范性,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偏离的让人难以忘怀的美,有如爵士年代和Art Deco装饰主义的雕琢。用华丽的简练、流畅的艰涩,菲氏把它们混于一体,读者在神秘幽怨环境中读完,留下那些不断被传颂的神来之笔。

1925年问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全文仅5万英文词,有着独特新奇的比喻(黛西那柔美的嗓音,被比喻为仿佛“充满了金钱”。)、直至如今依然隽永的语言的新鲜感、绵延不绝的“And”造成的语法前景(出现在第四章第四段)、有如一位敏感的诗人写就的意象诗的行文……这些美感体验和情感倾诉伴随着哀伤的细流,那一代人理想的破灭感。



仿佛看到了盖茨比与黛西的一个封面,来自《纽约客》,1926年

我们都知道菲氏早在1920年,描绘了繁华时期的喧嚣的《人间天堂》由斯克纳瑞图书公司出版后,便已一举成名,而描绘繁华破灭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作家来说文学成就更大,但在出版后的时间,却没有那么地被传为文学界的宝典,也是可见当时的心态依然处于高点之中。资本的大幻灭,真实历史上也得发生于1929年。

除了小说,除了影像,除了后来意图还原场景的电影,还有什么能为我们找到那个年代的印记?

我的电脑里蒐集了1926年所有的《纽约客》的封面图片,单纯地从封面插画艺术的创作面相上来切入这个时期,它们来自不同插画家的手笔,但描绘得整体性如此接近。我看到的,Art Deco的装饰艺术样式,活生生的爵士年代风貌,活脱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里的场景,似乎都能在这些封面中分解、重构以及以一种滑稽的、夸张的手法得到了呈现。这些封面,像是嫁接了新艺术运动与现代艺术之间的桥梁,以至于让我们即使从今天来看,依然觉得充满时髦感。

小说里这句“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在影片中它化为一句句字幕烟云,这句被雕刻于菲氏墓碑上的名句,也是了不起的电脑大亨比尔·盖茨办公室墙上的牌匾,它依然在不断逆流而上,直至90年后的今日。

值得要提的一句的是,1926年这一年,在遥远的彼岸,中国人伍联德创办了一本《良友》画报,后来它被视为中国出版史上有现代意义的杂志之始。





























































////

《良友》开放图书馆,现已开放,在衡山·和集 The Mix-Place.
时间:2016年5月 - 6月,每日10:30 - 22:00
地址:上海衡山路880号  衡山·和集Dr.White 2F


    关注 令狐磊的杂志发现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