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就是不懂职业规划,也要为求职做的几件事!

 

大学里,就是不懂职业规划,也要为求职做的几件事!不管你去不去使用职业规划这个工具,在大学里至少可以思考和...

大学里,就是不懂职业规划,也要为求职做的几件事!


不管你去不去使用职业规划这个工具,在大学里至少可以思考和做以下几件事情,做一个快速通俗版职业规划设计。
一、找个毕业班的学生看看他们的简历,和他们谈谈他们的求职经历。
大四的学生总会有很多体会,比如:如果再读一次,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专业;如果再读一次,我一定会多参加社会实践;如果再读一次,我一定去做一回深入的实习;如果再读一次,我一定换个专业好好读;如果再读一次,我一定锻炼好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这就是对大学如何过最认真思考的体现。但一切都晚了。

大一或者低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去找找毕业生,越多越好,看看他们的简历,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写?一般能写什么?为什么有的简历内容特别多?为什么有的简历特别消瘦?找工作都遇到什么问题和难题了?怎么解决的?如何去定位?如何平衡自己和家庭的选择?每一种选择后面都有对大学的思考,这就是结果导向的路径选择。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毕业生的忏悔或者骄傲的总结都是大一新生路上的明灯。
 二、别说你不懂职场,你每周有没有去研究一份招聘启事?
很多人都会拿自己不懂职场、不了解职业作为借口去掩饰自己的不努力和针对性不够,曾经一个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定准了500强的目标,然后定期去研究这些企业的网页、主打产品、领导讲话、企业发展计划和品牌规划。经常看企业的招聘信息,研究应聘条件,这个学生最终进了宝洁。大学里一直在为应聘条件和准入能力做准备的他基本上为进入500强而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

的确,这样做和不做的效果绝对不一样。记得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听别人说应该怎样怎样,很少主动去自己了解,所以听到的往往都是一部分信息,不会很全面。其实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很多资料和信息可以在网上或者书上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的,比如说职位的相关信息、一些职业工具书、还有就是一些职场人力资源或者相关岗位的人也会写相关的书,这些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另外就是招聘广告了,无价的、免费的,可以多看看!甚至去了解一下不同级别相同职位的招聘广告,分析一下一个职业发展需要的条件,别老想着一毕业就做个经理。每周研究一份招聘信息真的不花时间,少浏览一个别人的空间就可以了。
三、你是和高年级师兄师姐走得近些?还是老盼着师弟师妹快来?
其实大学里每年的迎新场面非常壮观,除了新生拖着父母家人一起来外,就是庞大的迎新队伍,即师兄师姐。很多师兄一旦失恋,或者找不到、被拒绝,他们就将希望放到了下一级师妹,大一新生。其实在职业发展中,师兄师姐是最好的人脉资源,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我记得有这么一个学生,大学期间老是帮他的师姐做实验,轮到自己毕业的时候,师姐直接帮他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单位。

所以,除了充分利用小师妹这个恋爱资源库,要跟能干的师兄师姐建立牢固关系。需要指出的有两点,其一,比你高两级,甚至三级的师哥师姐,才是最好的人脉;而仅仅比你高一级的师哥师姐,在你开始求职的时候,可能他们自己还没有渡过职场迷茫期呢。你找他求助,那你们俩很可能要“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了……其二,积累你的人脉,凭什么乐于帮助你?极力建议大家,帮助你的师兄师姐,担任他们的实验助手、调研设计助手、助手、还是助手,还有就是可以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帮他们求职,给他们鼓劲,帮助师哥师姐浏览招聘广告,做师哥师姐的小组讨论的陪练员,给师哥师姐做模拟面试的考官和评委,这些都可以的,只要你够主动,够积极,这些师兄师姐不会拒绝的。
 四、难以确定目标没关系,关键要看看自己有什么能力,或者可以提高什么能力?


职场里永远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你能做什么“?比如每年的三下乡都会有一些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去,有一次一位博士研究生被农民伯伯问道:“这种大豆种子有什么好的?”博士连忙答曰:“这种豆子有8种氨基酸,一、二、三···全部列出来,然后说了一大堆理论”。只见伯伯晕了。求你了,这是哪里啊,不是在实验室。知识不代表能力,特别是在特定的工作和环境中。

一个人具备比较好的能力,一般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最近看了一个视频《“拇指姑娘”顾伊劼节目录像》,顾伊劼,一个大三的学生,身高只有103公分的她是一个“生活的高手”。书法、写诗、演讲、做志愿者、参加电台主持人选秀,都是她在不断实现了的梦想。她的竞争力就是自己无比的乐观、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表达,再加上自己特殊的个子。因为应聘主持人,要么长的很好,要么长得很有特色,比如她。她强大的的表达和反应能力是她长期锻炼自己,积累获得的。

我的一个大学很要好的朋友,他大学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想着怎么赚钱,大学初期也参加社团,做社会实践,中后期更多的就是做兼职和销售,他有一个很好的特质就是容易交朋友,让别人能很快地接受他。大学里他尽管学习一般,但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两年后迅速转为自己创业。想想这一切都源于他的核心能力——强大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能快速建立人脉。

如果还没发现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那就要好好参加一些实践和工作,如果参加学生会有难度,那可以去自愿帮助一些教授、老师做实验参加他们的课题。我大学里的一个师兄,由于家庭困难,除了做一些勤工助学外,大一的时候就去帮老师做课题,由于很投入,老师也给一些补助,关键的是他在这个工作中认识了很多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和研究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交际的自信,慢慢地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大二拿奖学金。也因为这个帮助老师的工作,让他找到了自信和潜力,因此他大三的时候甚至做到了学院的学生会副主席。最后,就业自然就挺好的······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而不是等待,需要用实践和尝试去穿越。
 五、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是否想做管理?做管理不仅是学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关键的是要知道你能不能很好地和一帮人相处,能不能管好一个团队?


其实人的职业发展可以比较笼统地分为四类:一是走技术路线,完全靠着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或者技术经验吃饭,比如说去工厂里做技术总监,或者做研发;二是走管理路线,用超好的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来领导和指导团队;三是技术+管理的路线,比如说大学里的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所里的所长和领导等,这些职位都需要业务能力强,同时需要领导能力;四是自由职业,如:写作、画家,或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想去做管理,可以尝试中间的两种可能,当然将专业和管理结合起来更佳。管理职位的要求你可以去浏览招聘广告,无非就是要求有很好的领导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学生干部经验,就算没有列出来,其实在选的时候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的。比如说高校招聘辅导员、行政人员都是要求有学生干部经验。

在500强的招聘中,一些企业的管理培训生岗位让很多人眼红,然而,这样的企业经常适用关键字搜索功能来筛选候选人:学生会主席、发表文章、辩论赛冠军等。我的很多学生,履历极度丰富,参加过N次活动。然而,想进名企却非常困难。原因很简单,过去的他,只扮演了配角,甚至是配角的配角,毕竟现在学生干部真的是太多了,但大多很少扮演主角。名企的招聘原则很简单,做干事的,进了企业也是最好的干事;做头的,进了企业很快就能做管理。

所以,如果你想进牛企做牛职,如果想考公务员或者在事业单位做行政,你必须从大学开始,不停做主角。当然可以从配角开始做,如果真是一直是很配的配角,这也只能证明你管理潜质一般。从现在开始,从班长、舍长、年级长、部长、主席等·····不断地尝试管理的职位。
六、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拯救你一辈子,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你是个“积极向上”的人吗?反正,如果堕落,能拯救你的人就是未来,未来的未来!
这个世界上堕落的人很多,大学里也不少,我遇到不少,神马游戏之神、网瘾帝、小说仙……总之,说来说去都是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好。

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在哪里呢?是否是:不浪费时间(好像再勤奋的人还是会有浪费),做事情积极不拖拉,情绪波动不大(就算发飙也独自发),做事情有一定计划性,压力调节能力好,为人处事还算得体······

看到以上的一些表现,你会喜欢这些人吗?至少眼睛雪亮,都会觉得需要这样的人,积极向上和勤奋的人也是企业喜欢的啊。我的一个研究生同学,毕业论文做得特别郁闷,实验条件不好,选的课题比较陈旧,自己好几次都有放弃的冲动,最后还是迎难而上。自己找不同的专家咨询,找同学帮忙,同时他知道这样的专业水平不足以能打动企业,因此他积极参加研究生会,参加种种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和组织能力。平时他是一个比较乐于助人的人,别人有什么困难他都愿意去帮……最后他进了广州的一个食品国企,好的品质真的成就未来——积极向上!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职业规划,一个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的准确职业,真的不可能。我读本科没想到要考研,考研没想到自己做辅导员,做辅导员没想到自己搞职业规划,也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写这本书。以后会是什么也还不太清楚,总之,做着自己喜欢的,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要相信会有伯乐的。似乎很多东西没什么关联,但每一个环节和阶段都给后面的发展带来可能性,这就是每个阶段积极向上、勤奋,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结果。 就算一个人真的目标不清晰,你首先可以做到积极向上,在充实的学习和实践中认清自己!如果选择低调甚至堕落,别说认识自己,别人都可能不理你!


    关注 同分享共规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