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陆离的古代生活,论“胡子”的重要性,“美髯”成就的偶像派

 

历史上著名的大胡子有很多,比如被汉献帝称为“美髯公”的关羽,他的“五绺长髯胸前飘洒”...



      


历史上著名的大胡子有很多,比如被汉献帝称为“美髯公”的关羽,他的“五绺长髯胸前飘洒”,这是说书人必定要着意描述的。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有损伤,视为不孝。所以,古人一般都有蓄须的习惯。
并且,人们还不厌其烦地给胡子做了细致分类,长在上唇的的胡须叫做“髭”,下唇的胡须叫做“粜”,颊旁的胡须叫做“髯”,而下巴的叫“襞”……对胡子的“细心”和“体贴”由此可见。
而有一把“漂亮的胡子”,在讲究“须眉堂堂”的时代,自然也就是值得自豪和被人羡慕的。

况且俗话也是这么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在习惯性的认知里,胡子代表了阳刚之气,代表了成熟之美,同时也是智慧和能力的外在标志物。
宋朝的时候,皇上很欣赏寇准,觉得他的学问品性都不错,应该委以重任。但是,皇上也有自己的顾虑,因为他觉得寇准“年轻了一点”,如果提拔他,恐怕难以服众。本来是随口说的话,最后还是传到了寇准的耳朵里。

为了迅速地老成持重起来,寇准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个偏方,何首乌就白萝卜。

于是,没过多久,寇准的胡子就变白了,人也一下子“饱经沧桑”起来,甚至有了几分“德高望重”的样子,变得“值得托付重任”了。而宰相的位置,也顺利地归到了他那里。
长胡子比短胡子潇洒,白胡子比黑胡子威风,胡子的数量多少和颜色深浅可以说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而本来不长胡子的太监,要是“不小心”有了胡子,都会多获得几分尊重呢。
据《宋史》记载,太监童贯“颐下生须十数”,也就是说腮帮子上有一些胡子的“残余势力”,虽然只有十几根儿,却已经“不类阉人”。

这对童贯权倾一时,也不能说没有帮助,按说太监是不准干政的,但当时人们甚至称童贯为“媪相”,把他和“公相”蔡京并列起来。
古人爱惜自己的胡子,自然要经常打理和养护,在《三国演义》里,就写到曹操送给关羽一个装胡子的锦套,睡觉的时候,可以把胡子装起了,以免折断。

南朝诗人谢灵运,也有一副和才华齐名的胡子,后来谢灵运被人诬告,处以极刑。他的临终遗愿竟然是把自己的胡子割下来,给维摩诘菩萨像做胡子。因为他觉得,这样才算没有糟蹋了自己的“美髯”。

事实上,他也如愿以偿了。不过,没想到的是,两百年后,唐中宗的安乐公主为玩“斗百草”,竟把这当年名满天下的胡子从菩萨塑像上拔了下来,因为她觉得这也是草,人身上的草……
不但男人长胡子被欣赏,在古人眼里,如果女人长了胡子,也是件大大的好事。据赵崇绚的《鸡肋》记载:“唐李光弼母有须数十茎,长五寸许,封韩国太夫人。”
看起来,古人对胡子的爱戴,都有点儿不理性了呢。




    关注 历史的小辫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