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林黛玉”患肺癌,神秘机器人出手相救!这集值2600万

 

值!...



我们都不得不接受这么一个事实:

人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得癌症。

因为年龄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院长王绿化教授就说过:

人要活到80岁的话,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机会得肿瘤。

真到了这个岁数才得癌,相信很多人也认了。

图片来源:《忠犬八哥》截图


但如果才30岁呢?

32岁的王子君(化名),人长得漂亮,有一个疼爱自己的老公,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世间的美好正向她徐徐展开。

可4月1日这一天,医生把她喊到了办公室里,指着CT片子说:

你的右上肺,有三四个阴影,也就是肺部结节,很可能是早期的癌。需要做手术切掉。
子君一下子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整个人都蔫了,无尽的忐忑涌上心头:

像我这种结节那么大的,是不是比较危险了?

会不会出现转移的情况?

需要做化疗吗?

……

医生并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因为手术还没做,没人知道肺部里面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
随后,医生留下子君的丈夫,单独告知手术风险:

最大风险是出现大出血,因为手术是在大血管旁边操作。最坏的结果是,止不住血,人可能就没了……
一席话,又听得丈夫双眉紧锁。

尽管医生也说了,这种最坏的情况,他们开科以来从未出现过。

医院里每天人来人往,疾病就像一粒灰,但落到个人头上,却是一座山。
医生眼里轻如羽毛的风险,哪怕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在病人心中都会变成难以承受之重:万一我就是不幸的那一个呢?

躺在病房里休息的子君,一听到老公说“大出血”三个字,顿时把手机搁在一边,长叹一声,眼泪就止不住地从两个眼角流出,就像梨花带雨的“林黛玉”,任凭老公如何安慰,都没了心思。
“我不是怕痛,是怕结果不好。”

这一天,病房里又来了一拨医生,叮嘱她休息好、晚饭后禁食,又强调了这种手术是“最常规”的,但子君还是两眼通红,坐卧难安。

直到老公说了一句话,她终于松了一口气,露出久违的微笑。

“明天的手术会用机器人来做,稳定,他们告诉我,没有差错的!”
这个机器人,就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去年12月才开始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服役”。

5月8日晚,全国首部规培医生观察纪实节目《我的白大褂》播出第7集,架在手术室里的摄像头,真实记录了这次机器人与手术医生天衣无缝的配合,让刚刚告别校园的90后规培医生大开眼界。

妙到纤毫

身价2600万的“大神”出场

第二天早上9:00,子君的手术安排在第一个进行,要通过微创手术,把结节所在的右上肺叶切除。

胸外科主任王光锁带领团队把胸壁的小孔开好,神秘的机器人出场了!
深圳市人民医院去年12月引进的这套全世界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是全深圳的第一台,一共花了2600万元,足以买到一辆顶级的超跑!

那么贵,它牛在那里?

它拥有“三头四臂”,四只“手臂”都能540度灵活转动!高清裸眼3D, 眼睛能把“看”到的东西高清放大10倍,一条细小的血管,也无比清晰……
能剥小龙虾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能缝葡萄皮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如果需要动刀的部位隐藏得很深,牵涉到敏感神经、血管等,这就需要机器人出场,进行精细化操作。

比如前列腺,位于尿道和膀胱接口处,部位很深,传统的开放手术需要“扒拉”出很大的切口(男士听了都裤裆一紧),但机器人手术只需开几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出血量也更少。
今天,它被用在子君的肺叶切除手术中,目的就是让手术更精细,淋巴结清理得更干净,让这位年轻的女士无“后顾之忧”。

但机器人手术,并不是真的放手让机器人来自动操作,它的背后还得靠医生“大佬”控制,原理就像皮影戏。
△ 皮影戏,图片来源:网络


机器人对接完毕之后,主刀医生王光锁坐在离手术台一米外的控制台旁,脚踩踏板,将两手的拇指和中指伸进感应指套里,像操作游戏手柄一样,看着操控屏上的3D目镜,“遥控”着伸入病人体内的4支机器人手臂,做前进、后退、剪、挑等动作。
4支机器人手臂像八爪鱼一样相互配合,不断剥离和清扫病肺周围的淋巴结,长有结节的肺叶很快被完整地切除下来。

机器人手臂不但灵活,能完成人手不可能做到的540℃旋转,而且能过滤掉“手抖”,减少了失误。
机器人携带的微型摄像头,能把病人体内的图像放到4-10倍,并合成高清的3D画面,让医生的双眼好像也“飞”进入了体内,“传统的腔镜根本看不到那么清楚。”

手术中,两位规培医生,师兄郭燕华和师弟潘正龙,也坐在旁边的教学机上,过了一把“机器人”瘾。术后,主任锁哥还带他们到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开小灶”,练习手术机器人的操作。如此宝贵的机会,足以让全国很多外科医生羡慕。

“我预计未来十年,机器人在外科手术中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年轻医生尤其是规培医生现在就开始去熟悉和掌握这项技术,对未来的帮助会很大。”

——王光锁主任


既看病,也看人

回到病房,术后的痛感微微袭来,让子君双目紧闭,老公凑到她耳边,轻轻说了一句:

你真的好坚强,我以后会向你学习的。

子君没有应声,却从被窝一角伸出手指,向老公挥了挥,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第二天早上,王光锁主任带队查房,一进门就打趣说:

“林黛玉”睡醒了。

你和隔壁房的年纪差不多,别人今天开始有点泼辣了,你也要向她学习,吃完早餐赶紧溜溜圈去,泼辣一点。
一番幽默的鼓励,终于让“林黛玉”放下了忧愁,露出了笑容。

回到办公室,锁哥和小郭医生又“唠叨”起这位玻璃心的病人:

她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一点。对这样的病人,我们不光要把手术做好,还有很重要的是把她引导好,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在不同的阶段都要有适当的引导,但不要太刻意,润物细无声。
也许这就是很多患者喜欢的医生的样子,游刃有余而又温暖细腻,让人安心。

没有一种疾病不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折磨,尤其是癌症。

医生不能“只看病不看人”——眼里只有疾病,忽略了患病的人。

既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也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抚慰心理上的焦虑和苦痛。

在第7集《我的白大褂》里,几位刚走出校门不久的规培医生除了继续“修炼”诊疗技能,也学习了重要的一课:人文关怀。
在急诊内科轮转的蔡婉娜,跟着高占良老师,接诊了一名16岁的少女,她被120送来时已经全身昏迷,瞳孔散大。她一个人住在酒店,从昨晚睡到中午,才被朋友发现还没醒来。

原来女孩年前查出患有1型糖尿病,听了一些负面说法,觉得自己“活不过两年”,开始自暴自弃,经常离家出走,家人为此已经报过3次警,爸爸更被气到住院……
蔡婉娜听完特别心疼,一个花季的女孩,就因为对自己的病理解有偏差而走入了“死胡同”。

“对于这种青少年患病群体,心理疏导很重要,需要一个机构或者医生、家人给予正确的引导,让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在口腔外科“跟班”的陈颖(小白)和周芷伊,经过坤哥的调教,手起牙落,拔牙功力蹭蹭见涨。小周的哄娃技巧更是进步神速,小姑娘被她连拔两颗牙齿,全程没哭闹,还说“爽”!

以前病人总不愿意让她拔牙,这天,一个男病人却被她的技术和温柔“俘获”,成了她的第二枚粉丝,说下次来还要找她。
在急诊外科学习的林平娜,遇到病人家属“大闹”急诊科。一名男子送94岁高龄的爸爸入院,医院要求他要做新冠核酸检测,阴性才能进病房送饭。

男子一下子急了,冲医护人员大喊:“连送饭都不可以,那我什么都不管了。死掉没关系,饿死了就找你们!”
眼看气氛陷入僵局,林平娜主动走到男子身边,倾听他的难处。原来,他还有一位89岁的老母亲独自在家,他要两头跑,同时照顾两位老人。

经过林平娜的耐心解释和劝说,男子很快“服软”,接受了核酸采样。随后,她又帮老爷爷协调了在急诊科留观的病床,并联系陪护人员,减轻家属的负担。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说过,语言>药物+刀械。

“在语言、药物、刀械这三大法宝中,占70%以上的应该是语言上的人文关怀。”
从“青铜”通往“王者”的规培之路上,我们的年轻医生不仅早早接触到“达芬奇”机器人这样前沿的器械和技术,更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之下,在心里播下了“爱和关怀”的种子。

他们的成长,让人羡慕。

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想象。

他们是真正的后浪,正向大海奔涌!
图片来源:《白鹿原》截图
戳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刷《我的白大褂》第7集完整版
深圳卫视《我的白大褂》

64个摄像头记录医院里的真人真事

3月27日起,每周五晚21:15播出

腾讯视频、爱奇艺、B站和西瓜视频等同步上线

全剧10集,每集50分钟,5月29日结束播映
-End-
「喜欢就点赞」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宣传处、深圳卫视《我的白大褂》节目组


    关注 深圳卫计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