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许知远拍Vlog出圈,不尬聊、没有美颜特效,网友大呼看完太治愈!“无论如何,都要用力地活啊...”

 

生而为人,已经很不容易,无论如何,用力地活下去。...



去年有一段时间,《十三邀》只要更新,就会在社会上引起一波话题讨论,许知远对谈俞飞鸿、马东、木村拓哉......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偏见以及刻板印象这样的词,也经常出现在争论的内容当中。

疫情期间许知远滞留日本,纪录片《十三游》悄悄上映,镜头里的许知远,和他身边的人像朋友一样聊着天,或是和镜头前的观众对话,通过行走的方式,在小酒馆聊幕末时代的坂本龙马,到富士山下的自杀森林寻找生死的意义,探访钻石公主号邮轮......

这个看起来有点像Vlog的纪录片,拍得很随性,几乎完全卸下防备,比如有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细节都保留了下来,刷完十集之后觉得还挺耐看的,接地气,舒服。

十三游
Talking to the world


穿一身白色衬衫,戴一副黑框眼镜,顶着一头蓬松稍显凌乱的头发,胡子拉碴的模样,看到许知远,会迅速让人想到“文青”这个词。

作为《十三邀》的核心人物,他说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娱乐化有些不满,想要去了解迅速变迁的时代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

于是他不断地穿梭在城市和乡间,
与各种名人交谈,
他带着偏见出发,放下一切防备,
好似将自己当成一个“活靶子”,
想要在一次次的对谈里等待偏见被打破,
或是再次得到印证。
有段时间,许知远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是被嘲讽声包围着。

他问俞飞鸿“你在最孤独的时候,会不会渴望爱情?”女神的回答是:“爱情不是成长的全部来历。”
他问罗振宇“你怎么看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你有没有担心你对知识的再次表述和传达,把知识变得过分实用?”结果被很直接地回怼:人生向来如此。

他问蔡澜,“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啊,这个事情困扰您吗?”““您父亲那代人身上有中国文人的忧国忧民……这个东西怎么平衡呢?”“西方有强烈的自我分析的清教传统,自我分析可能不一定解决,但也会解决一部分。”

蔡澜说:“解决不了。这个是我跟你最大的分别。”
和马东的对谈,更是将许知远推上了风口浪尖——

“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喜欢。”

“一点排斥都没有吗?”“没有没有没有。”

“为什么呢?”“我没那么自恋。”
《十三邀》里许知远跟各种行业精英对谈的时候,语速偏快,气场好像不是那么足,他形容自己是一个“笨拙的发问者”。

他总是想方设法让对面坐着的那个人打开心门,想要得到一个和自己预设相符或者相悖的答案,但总是悻然而归。

但无法否认的是,每一次将对谈现场拉到台前,本身就已经有了它的意义。即便是尬聊也是有内容的,如果思想和思想之间就有一条裂缝存在,那么呈现这条裂缝就是意义所在。

思想碰撞的魅力也在于此了
但不管怎么说,感觉“尬聊”是《十三邀》里许知远绕不过去的一个词了。

而今年3月悄悄上线的《十三游》,却极为难得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放松的、生活化的许知远。

花550日元找占卜师看手相;
在探访公主号邮轮的路上,搭讪行人;
看一场地下少女乐团的演唱会;
去富士山脚下的自杀森林里散步。
 


虽然时不时也会冒出一些类似“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接近灾难本身,会减轻恐慌,甚至无力”的句子,但在“边走边看”的社会细节的呈现当中,《十三游》变得不再像《十三邀》那样带有主观性,看完身心舒畅。

豆瓣网友给这部时长有长有短,看起来随意、偏Vlog画风的纪录片打下8.3的高分。

“许知远终于不那么尴尬了。”

“感谢许叔,平复焦虑有奇效,而且平复完了还不觉得浪费时间。”

“喜欢这种更加随性的讨论,在游览过程中闲聊的状态更加真实,也更可爱。老许让我看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可爱的一部分,这和他一直以来的严肃不构成对立,我相信真实的感情流露加上开放式的问答才是《十三游》的意义所在。”
 豆瓣网友评论


说起这部片子的缘起,许知远也在片子的第一集中有所提及。

两年前,许知远开始一段旅行,想要寻找近代日本历史人物,但是中途拍着拍着发现“迷了路”,在迷路的过程中,他和小伙伴们也经历了许多正在发生的历史。

于是他放弃了做长片的打算,想要通过邀请观众来到历史的现场,通过呈现出素材中的各种细节,来呈现出片子想要表达的本质。

他用夏目漱石的一句话,概括了这部片子的初心:“当你在探索一个事物的时候,当你不知道它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就尽量去描写它表层的每个细节,当你把这些细节逐步描绘出来的时候,它的实质可能会真正地浮现出来。”
疫情期间他身在东京,也趁着这个机会拍下东京街头的见闻,再将这两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剪辑在一起,让整个片子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难以言说的张力。

片子的第一集,他跑去探访了钻石公主号邮轮。

那是钻石公主号第一个隔离期结束,开始疏散乘客的前一天,

这次探访给了他一种意外的力量感,“好像你越去逼近这种灾难,反而越会有一种行动感,而行动感会使你减少恐慌,甚至于无力。”
钻石公主号,正像是一个历史性的现场,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邮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对日本来说就像是一个新型危机的到来。
当下的普通人是如何看待这场疫情?

他和一位正在距离公主号邮轮一百来米的地方钓鱼的大叔搭讪;港口边骑摩托车的护士小伙子聊天;记录下东京塔亮起“中国红”,为中国疫情祈福的画面……

“他们不觉得疾病来自某个国家或区域,而是觉得这是所有人都可能面对的问题,必须一起来想办法。”

疫情当前,人们开始正视真相,在历史的大维度里,正视是解决危机的开始。


而回到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本身,正视有时候变得无比困难,就好像蛰居了四年的姑娘班比。

班比是日本一个地下女子乐团的成员,单从外貌看,你可能想不到,这个热情的姑娘内心其实特别消极。
“我没有办法喜欢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给父母添麻烦,初中不上学,还离家出走……”

有四年时间,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柜子堵着门,吃饭也是由家人送进来,整个高中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渡过的,只有上厕所才会悄悄溜出去一会。

说起这段,母女俩都哭了。
而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时,玩游戏,上网,画画,写日记,就这么一天天地过,也没有任何想要的东西。

长大后才明白或许那时候抑郁了。

其实在日本,像班比这样的“蛰居族”有上百万,他们不上班,不上学,甚至连大门都不出,跟凭空消失也差不多。
说回班比,其实女儿之前在家一直很乖的,当出现厌学的状况时,班比的妈妈也会生气女儿怎么这样,甚至会训斥她,直到班比说出了在学校遭遇霸凌的经历。

在学校看到同学被人欺负,班比就会去安慰被欺负的人,最后自己也成了被霸凌的一员,还被最好的朋友欺骗,背叛,她变得厌恶学校,还逃学。

妈妈得知真实的原因之后,内心特别愧疚,“她之前什么也没告诉我。”之后,她不再逼迫女儿上学,不跟她说要积极振作的话,只是默默地陪着,等待女儿从阴霾里走出来:“这种事靠别人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靠自己走出来。”
许知远问:那段时间妈妈的内心肯定很痛苦,是怎么说服自己的?不会丧失耐心吗?

班比妈妈说:“女儿才是最痛苦的那个人,这是我必须要和她一起面对的。”

她又对女儿说,“你要知道,不管你发生什么,失败了也好,妈妈都会一直陪着你。”



“要行动起来,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就什么也改变不了。只会让周围的人担心。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转变也可以。”

班比所做的改变是走出门,从打工做兼职开始,“因为大家都很善良,又是在寿司店打工,偶尔偷个寿司吃,摔碎一个盘子,也不会有人责怪我,后来是我觉得自己不能太放纵了,才决定开始改变的。”
打工的过程中,班比认识了四个女孩子,然后组成摇滚乐队出道,早年学设计出身的妈妈,也帮姑娘们设计了演出服。

班比的乐队名叫“不感症蛇草莓”,姑娘说,蛇是一种很强大的动物,能够把比自己更强大的动物吞下去。
第五场公演的时候,班比邀请许知远去观看,一把年纪的许知远看着地下少女乐队唱着歌,也跟着节奏晃动身体。

许知远女孩,“你现在觉得自己强壮起来了是吧?”

“以前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陷入了谷底,什么都不想做,有时干脆就不想活了,但是现在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虽然没有直接说过,但是我很想让父母看看我独当一面的样子,尽可能让他们放心。”
这个如今笑着说喜欢施瓦辛格,以后想要结婚生孩子的女孩,对未来的生活有很多想象:“我可能连日语以外的话都不会讲,但是总会有办法的,我现在不也在凑合活着嘛,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吧。”

采访完这对母女之后,许知远承认自己被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所打动,“我觉得她们有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力量,尤其是妈妈,她愿意去了解女儿,去接受她,鼓励她,以往采访都是理智的,这次则不同,充满了感情的力量。”

以往专注于宏大时代背景里的英雄,这次被这种日常生活里的凡人英雄所打动。


年轻一代许多人成为蛰居族,那么步入中年的人又是如何应对个人危机的到来呢?

残酷的是,局面并没有好很多。

1997年之后,年富力强的日本中年男性,45岁到60岁这个年龄段的,自杀率大幅度增长。
他想起之前去过的一个地方。在日本富士山下,有一座青木原树海,在日本也被称为自杀森林,每年都有很多人选择在这里结束生命,成为日本高自杀率的一种象征。

许知远走在石板路上,说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富士山近了看,居然像一座废弃的矿山。

进入树海,许知远就发觉自己的内心有些许变化,这地方常年背阴,没有阳光,树上爬满了青苔,更添了些阴森的感觉。



自杀者们留下的遗书,总是让人感觉遗憾和悲伤——

“活到现在都是些让我不高兴的事,谁也别来找我。”

“糟了,我感觉好看,这里好黑,真的好黑,谁来救救我。”

“妈妈,我已经活不下去了。”

“我只会惹事生非,索性在树海里死掉吧。”

“如果有朋友知道我死了……”

“也许孤独就是人生的浸透,人的绝路如此凄凉壮美。”
相比于选择在安静的森林里自杀,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在喧闹中离开。

贯穿东京的JR线,日本最繁忙的铁路,也是日本自杀率最高的一条铁路,据统计,每公里就有4.8人自杀。
这次新冠疫情期间,这条铁路线上发生的人身事故一周超过30起,最夸张的是,有一天高达8起,虽然不全是自杀,但数字实在异常。

每一次铁路自杀都会造成很大的交通拥堵。

起初,许知远看来,选择在交通最繁忙的时刻自杀,像是对社会的一种宣言,防自杀协会会长张贤德纠正了他的偏见。

“跳轨自杀是最糟糕的,不光会给别人添麻烦,样子也惨不忍睹,自己的身体也会四分五裂,谁都不想有这种遭遇,而且铁道公司会向死者家属索赔,光是处理尸体就要花费两百到三百万日元,造成电车晚点,家属要支付一两千万日元的赔偿,他们根本无力承担。”
“早上不让家人担心自己,一个人出了门,但抑郁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一天之中情绪会剧烈起伏,到了车站,被抑郁的情绪侵袭,就可能产生自杀的想法,那个时候最直截了当的想法就是撞向电车。”

许知远很想知道日本高自杀率到底源于什么?

他拜访了日本东京莲宝寺的主持小川,很多人会到寺庙里来找它聊天,有人倾诉一番后,心情放松了许多,会放弃自杀;有人会崩溃地说自己很想去死,小川则会十分平静地说:“你如果真的想去死,我会在寺庙里为你祈祷,愿你早登极乐。”电话那头的人反而笑了。

他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本质上是对对方的理解。

小川认为:“即便是自杀的人,他们都尽力活了他们的一生。”



一念之间就选择了结束生命的人,很多一辈子都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而活着,直到中年才发现自己还是不幸福,外界的评价对日本当代社会的人影响太大了,他们从未从心底关注过自己真正的想法。

“其实人,本来就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不需要为此苦恼,要学会原谅自己,人应该要适可而止地活着。”
除了透过“蛰居族”、
“自杀森林”、“公主邮轮”
这些意象来寻觅社会的一些本质之外,
许知远还走访了
一个战斗机飞行员创办的保育园;
去了解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洋学堂”适塾;
透过有年代感的人和空间,
来触摸到历史和社会的脉搏。
和许多当代的名人对谈,
从知名女星吉冈里帆、
日本著名学者姜尚中,
到日本人气吃播博主“大胃王”,
体会了一把吃播……


整个过程当中也没有了从前肉眼可见的局促,而是分寸把握得很好,一些花絮样的情节也被放在了片子里,反而觉得节奏很自然,舒服。

此外,他还把自己疫情期间的一些生活片段也放入了片子中,请房东拍下了承包一间民宿的自己的日常,哪怕是嗦着盒饭的两个人聊天,也能品出一丝内味来,印象很深的是那一段话:

“人生啊,就是活那几个决定性时刻。

你是勇敢还是怯懦,宽容还是偏狭,是富有爱还是充满怀疑,僵化还是富有灵活性,多样的声音还是单调的声音,都会在这种决定性的时刻表现出来。”



这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一出,很多人直呼被治愈,豆瓣评分8.3分。

无论是片子里透露出的日常生活中小人物身上的英雄主义,还是最深层次的对“理解和爱”的定义,亦或是身处繁累和焦虑不安中,为找到内心的秩序,寻一个答案……都能让人有所得。

生而为人,已经很不容易,无论如何,用力地活下去。



[1] 单向街书店:无论如何,都要用力地活啊!

[2]]单向街书店 :许知远: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深深地触动了我

[3]纪录片观察:许知远是《十三邀》中最大的焦虑贩卖者!?

[4]魏小河@豆瓣:不站队,谈谈马东和许知远的尬聊

本文图片和视频主要源自腾讯视频《十三游》 、《十三邀》豆瓣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家三周年店庆狂欢趴

全场优惠券400-40、700-70

1000-100、2000-200、3000-300

积分商城换购、超级单品直降、品类满减...

倒计时最后一天!

再不进店清空购物车,可真就来不及啦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二家周年庆现场


    关注 一人一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