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纪录片背后的影像美学

 

在这个片子里,所有技法的目的都在于跟宏大对抗。...

吉林省白山市头道松花江秋景。
摘要:《航拍中国》第三季播出后大获成功,总导演余乐试图在广阔影像中对抗宏大。为此,他制定了若干原则:自然塑造人文是主基调;以省为单位,寻求观众的乡土认同;云作为参照,雾布置气氛;赋予影像内在逻辑;文案控制在一个小学生的词汇量以内;坚持长镜头。

文 | 高佳

编辑 | 龚龙飞

“如果你对一亿年没有概念,可以到湖南湘西古丈,从红石林的缝隙里穿过,五亿年前,那是海洋三叶虫漫步的地方。你也可以去贵州看一看梵净山,那是14亿年的载体。或者到山西爬一爬太行山,它已经存在了18亿年。”余乐说,“当然,也有比较短的时间,在云南的千湖山,你可以看到1万年前冰川刚刚离开时留下的脚印,或者在山西,看到壶口瀑布几千年来在上游行走的痕迹。”

《航拍中国》第三季宣传片。
这就是余乐在《航拍中国》里追寻的自然逻辑。作为总导演,余乐试图教会观众理解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是如何被自然塑造的。

《航拍中国》第三季播出一周后,豆瓣评分达到了9.1,和3年前他策划制作的第一季《航拍中国》几乎持平。在2015年之前,他是一个历史纪录片导演,转型航拍后,第一次尝试就大获成功。近期,他将作为评委,参加“坚韧的力量”瞰世界·第六届(2020)中国无人机影像大赛(详情登录官网wrj.sohu.com,或在搜狐视频关注搜狐无人机),将他的航拍理念分享给公众。
《航拍中国》第三季总导演余乐。


余乐称自己是“抛掉过去的经验,从零开始”。“就像中国的传统绘画作品,总喜欢把自然界的山河画得大,把人和建筑画得极小,这既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也同时具备一种远离的视角,跟我们今天的航拍视角类似。”余乐说,他试着学习对抗宏大,为镜头中的广阔景象赋予逻辑和意义。

以下是《极昼》与余乐的对话:
1
 “自然是如何决定人文的,这就是
片子的逻辑基调。”
河北省金山岭长城。


《极昼》:《航拍中国》是个大命题,最初是如何定下拍摄计划的?

余乐:《航拍中国》的体量的确很大,和《鸟瞰美国》相近。美国是50个州,每州做了一集。我们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做34集,每集50分钟。

除了按照行政单位串连,还有另一种思路。开拍之前,我们也讨论过,可以用山川河流,这种大地理的脉络来串。比如黄河线成一集,长江线又能成一集。两种思路各有各的好处,我们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按照行政单位来组织。

我们希望片子能够在大众当中引起足够多的认同感,以省来分,更符合观众自我认定的习惯。我们和人初次见面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我们中国人的本土意识,这种心理基础是普遍存在的,按省来区分容易唤醒公众的家乡认同,引起话题。

《极昼》:如何用50分钟凝练一个省的特质,怎样用34集概括中国?

余乐:在拍摄前,各省的导演们会选100来个想拍摄的点,照顾丰富性,避免重复性,最后慢慢地磨到30个内容点左右,“塞”满50分钟。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塔川红叶谷。


每个省可拍的内容都太多了,难以简单凝练,不过它们确实都有核心的地理、地貌特点。比如山西省,太行山是它对外的交通阻隔,大家就想着怎样走出去,怎样再从外面走回来,就是这么一出一进,把阻塞变成通道,产生了这个地方的人文。

再比如安徽省,它地处南北之交,地势平坦,水在安徽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水大一点就变成水患,水少了又变成干旱。如何规划和控制水,如何在水中生存,就塑造了安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自然是如何决定人文的,这就是片子的逻辑基调。我们用地理的魅力吸引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再注入由自然延伸的人文内容。
安徽省黄山市宏村月沼。


《极昼》:这个基调是怎样在片中具体体现的?

余乐:一般来说,大山有了植被后,蓄集了水,水从上往下,塑造了河流,人于是逐水而居。新疆经常有河流改道,一旦河流改道,这个地方的文明就消失了。交河故城、楼兰古城都是这样。靠着水的同时,如果周边有山,我们又会希望借助山势,获得阳光,所以一定会选择在阳面建房。

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我们举例说安徽,它非常平坦,就像面前的桌面一样,要是泼上一盆水,水会到处蔓延。安徽人就会想:“我要怎样避免水侵入家园?”所以他们建起堤坝,把房子建在高处,在有些地方,例如我们拍的大公圩,他们还要围水造田,利用水。

自然决定人文不是一句空话,到第三季的时候,我们的策划也是“顺水推舟”,是这个基础上的一次再延伸。

《极昼》:相比前两季,《航拍中国》第三季有什么不同之处?

余乐:第三季是从2018年的秋天开始拍的,拍了一年多,比前两季拍摄时间都要久。动用了18架直升机,飞行近400次,118架无人机,飞行总里程超过25万公里。在拍摄上面,这次我们专门针对一些地点,在不同时间,同机位上拍摄,观众能看到景象四季的变幻。

这一季拍完,我还有个明显的感受,在航拍当中,影像里如果没有云雾的话,很容易缺气氛。云和雾可以分开来说,雾气是流动的,能给人造成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云通常能成为高度的参照物,也是尺寸的参照物。

比如我们看贵州的大桥,如果没有云,周边的参照物是大山,桥就不显眼。当云上来了以后,通过云的尺寸、高度和大桥的关系,可以让人感受到这个桥有多长、有多高,这个很重要,我们因此会花上很长时间等雾、等云。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极昼》:自然景观之外,这一季花了更多笔墨介绍工程建设,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余乐:一方面片子有要求;另一方面,自然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就像我们拍过好几次竹林,每一季都说到竹林,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它。我们这次拍了不少工程,高铁、高架桥、高速路都有,人文的加入对我们的创作来说也是一种支持。

工程奇迹背后当然也有人类的智慧。我之前看《鸟瞰美国》,他们拍了建在哥伦比亚河旁边的简陋的厂房,那是谷歌的数据中心。因为需要持续稳定的电力支持,所以选择电价最低的地方,这是数据存储中心选址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宁夏也有,人们避开地震带,选了成本低的地方,把云数据存储中心建在沙漠之上,有太阳能为它供电。从画面上来讲,这些大工程普遍是大体积的,又很适合航拍。
2
 “在这个片子里,所有技法的目的
都在于跟宏大对抗。”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樱花谷。
《极昼》:你之前拍历史纪录片,它们围绕事件和人物展开,是微观、近距离的。航拍是相反的方向,也是你此前没涉足过的领域,你是如何适应航拍逻辑的?

余乐:我们做历史节目的时候,像蜜蜂采蜜一样,想停在一朵花上好好地采,往往会选取一个具体的故事,把它掰开来,把时空放大,把情节放大,甚至把一个瞬间放大,这符合电视传播的特性。

这个传播特性放到航拍里来也是一样的。航拍从空中飞起来,视野更开阔,我们拍不到一朵花,甚至拍不到一丛花,一片花已经是拍摄的最小单位。但在航拍视角下,我们把比例尺单位给提升了,聚焦没有消失。

比如在湖南那一集的结尾,我们讲了水稻种植。从水稻的高度,到具体有多少品种,多少种香味,这些知识点纳入进来,然后引出它们的未来,告诉大家它们是如何被全世界的眼光去挑选,走向需要它的土壤的。事实上这是一个国家的成就,也是我们的战略布局。
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秋收。


进入到每一帧画面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强的引导,通过解说词,让观众迅速地落在一个内容点上,这也是我们接受事物的习惯。如果打破这个习惯,上来就说宏大的东西,大家一下就走神了。

《极昼》:所以文案在片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让很多看上去宏观的东西变得微观,这是一个技法。

余乐:技法有很多种,在这个片子里,所有技法的目的都在于跟宏大对抗。因为从视觉上,它已经是很宏大、漂亮的东西,文案上如果还是宏大的话,两个加一块,就变成空洞了。

还有一种(技法)叫做赋予内在的逻辑,像最后播完的宁夏这一集,里面有一段讲的是把燃煤转成油。其实拍的画面就是夜间的一个工厂,工厂有很多管道,灯火齐明,但来回拍这些,都是“死的”(场景)。
宁夏银川市宁东能源基地。


如果没有文案的话,我们很难表达这个段落到底是在拍什么。文案迅速地把人拉到那个思绪中去——人类过去是怎么使用煤的,用煤产生了很多污染,也产生很多争议,今天的人开始尝试不燃烧它,而在煤转油的过程中,更多地留住煤里的能量。

其实,这是把人类对煤的使用的逻辑放在里面,把人类对煤探索的具体方法也放在里面,这样一来,我们说的就不仅仅是煤转油,而是人类努力的方向。

《极昼》:拍摄第一季的时候,一只老虎朝无人机镜头扑过来,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一段影像。这一季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惊喜?

余乐:动物特别怕直升机,第一季的时候,我们也用载人机拍了老虎,但老虎害怕,都很怂,蔫儿在地上。这一季要拍滇金丝猴,猴子很敏感,在一公里处听到飞行器的声音就会藏起来。我们用了氦气球的拍法,氦气球捆绑摄像机做飞行器,因此也被气球意外带走了我们的两台设备。只能看它什么时候遇上一位有缘人,或许还能得到一段气球冒险记的素材。

动物很生动,它们出现的时候都不需要旁白说什么。大家其实爱看的就是自然,这也是我们一直不肯放弃的,无论人文多么有意思,我们也会让自然的比例占绝大多数。
湖南省岳阳市东洞庭湖保护区麋鹿。

《极昼》:和其他类型纪录片相比,你认为航拍类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余乐:不管是拍微观还是宏观的场面,不管是拍一个熟悉的美食,还是广阔的风景,其实都是希望去创造我们日常经验、体验之外的新鲜。

航拍更能捕捉到这样的新鲜。我们调研的时候通过Google Earth来看一个地方的大地貌,然后搜索各种网络图片,包括微博的驴友们拍的东西,再到实地去看,甚至实际拍摄的时候,我们还要空中调研,飞起来看。
吉林省长白山湖岸。


我们平时在地面上想的是天花乱坠的东西,实际到底什么样,飞到空中以后才能知道。素材回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陌生,没有人会对素材觉得熟悉,因为没有人从那个视角看过。

《极昼》:看上帝视角的影像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得到的素材越多,这种感觉是不是越强烈?

余乐:我记得在第一季的时候,我看的特别多,那时候素材回来,我一看就看一两个小时。就像我们平时坐客机,坐在窗户边朝窗外看,一看,思维就开始神游了。看大地,看我们平时生活的地方,想到的不再是一事一人,就在想更大的历史过去,未来人生,好像思维会变得开阔。
3
“只要能变成一个大众的作品,我觉得
这是最大的成功。”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极昼》:拍摄到第三季,会不会压力更大,担心观众产生倦怠感?

余乐:第三季真的没什么压力,其实拍第一季时压力更大,当时要从不确定的模式里面选一种,然后坚定地把它走下去,选什么以及走下去的过程,会受到很多质疑。最主要的质疑是:“要坚持用全航拍吗?”很多人提出意见,说全航拍好像不太行,应该结合地面还有采访来做。

但我觉得一定要全航拍,为什么呢?我们要的是《航拍中国》的节目特色。我认为《鸟瞰美国》、《看见台湾》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是因为它一直保持着一个远的比例尺,它能让我们看到日常之外的东西,这是一个核心审美,这个特色不能变。

一旦给大家呈现了微观,那么微观的篇幅要多大,微观要持续多久都得计算,摇摆不定的时候,这个节目就会被撕扯。

我们坚持不要微观,不搞采访,不展开具体研究。采访又研究,5分钟马上就会过去,5分钟能说明白一个什么问题?这问题有多深刻?这个5分钟对后面的45分钟有什么影响?没必要,我们需要的是带观众在空中旅行。这个基调定下来,后面的问题就不大了。

《极昼》:这一季的拍摄过程中,最常遇见什么样的麻烦?

余乐:航拍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天气往往不能准确预测,可能提前一周到十天,就得到当地去等。比如说贵州,贵州是很难拍的,天无三日晴,下雨的话没法拍,全是晴天的话,那也不像贵州了。所以要在有晴天,又有云雾的过程中去捕捉它,有可能它只在一天当中的一两个小时出现,这造成拍摄上的困难。

再比如湖南小东江,我们在夏天去拍摄雾漫小东江的景观。因为温差效应,小东江的湖面上,会在早晚升起层层薄雾,峡谷、江水、渔船,和弥漫的白雾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
湖南省郴州市小东江。


直升机进入峡谷,温度一下就降低很多,好像打开了冰箱门一样。看到河面全部被白色的雾气笼罩,拍摄团队非常兴奋,想降低高度拍渔船和游客。但没想到,直升机刚降下高度,螺旋桨带动的风就吹散了水面的雾气,又赶紧升起直升机,盘旋等待雾气重新聚集,从另一个角度调广角进行拍摄。但很快雾气还是会被吹散,就这样拍一点等半天,为了这些镜头,摄影师和水雾周旋了两天。

《极昼》:听各省导演说,因为收集的素材太多,有时很难抉择将哪些放进片中,哪些删除。在最后把关时,你会怎样处理这个难题?

余乐:总体上来说不要一刀切,比如说这个点特别好,但搁哪也靠不上,在逻辑上也搭不起来,但它视觉上特别好看,能不能留住?完全可以。一集里边留上一两个这样的点会有大影响吗?不会的。

我觉得这有点像我们做一个工厂,我大概就要做总设计师的工作,保证建筑设计的气质不能偏移。

这个气质落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影像,再就是文案。影像上,一定不要过于微观的镜头,我们的影像要有乾坤。如果侧面、正面来回切换,配上音乐,出来的可能是一个短的小品,观众其实根本看不清这个东西长什么样子。这样它的气质就完全失去了,最后留给观众的就是音乐节奏。

我们最后留下来的都是很长的镜头,之前导演们的剪辑也有来回切换,比较炫技的部分,后来我说,你们仔细考虑一下,我们最后要传达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的是更多的长镜头?长镜头才让大家更有体验感,“代入式”是长镜头来提供基础的。
天津市五大道民园广场。


《极昼》:在你看来,《航拍中国》的文案有怎样的气质?

余乐:文案有旅行感,轻松感,都是从小的切口切入。我经常跟导演们说,你们的词汇量不要超越小学生。用小学生的词汇量,把一件事情讲明白,同时要拥有一个“高级”的逻辑。

“高级”就是有对事物独特的理解,理解背后又有科学精神。有娱乐化精神,有独特的角度,有高级逻辑,把这些结合起来,我觉得是非常高的要求。

《极昼》:《航拍中国》第三季目前在豆瓣上得到的评分是9.1分,在你看来,是因为坚持住了哪些特质,才会得到这样的好评?

余乐:我觉得是坚持大众性。我们一直在想怎样让它变得大众化,就像刚才提到的按省分类,文案上有足够低的入门门槛。

我很开心看到这个片子在很多家庭里播放,老人、小孩不分年龄层次,不论学识,都能看。我奶奶90多岁了还在看,她耳朵不太好,可能看不懂,也听不见,但她能感受到这些风光,我的小孩很小,也会跟着看。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打铁花。


 

《极昼》:今年疫情爆发以来,不少影视制作单位受到影响。《航拍中国》第三季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完成制作并发布的?

余乐:在疫情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部拍摄。疫情爆发后,团队成员全部留在北京,24小时候命,我们的工作以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幸好北京的闪送、外卖、快递业务一直保持运转,《航拍中国》第三季的各集剪辑素材就这样在当时空荡荡的北京大街上往返奔波,现在想想,颇具魔幻色彩。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航拍中国》第三季。)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于搜狐享有,未经搜狐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后台回复"读者群", 加入更多讨论
作者简介




高佳
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


    关注 后窗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