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他一生坚守理想,却只能拥抱孤独走向死亡

 





01

 端午,忆屈原 

端午,从小卖部买了几个粽子,用清水煮了,有芦苇叶淡淡的清香。
现在的粽子,口味和花样繁多。还是喜欢原味的,绿色的粽叶裹了,棉线缠好。食材不多,洁白的糯米里,葡萄干放几颗。不花哨,口味清淡,也不腻。

下午,读了几篇楚辞。一直都喜欢《渔父》。一是好读不拗口,上学的时候,读《离骚》,是要费大力气的。

二是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确给了我许多做人做事的思考。一个不惜生命追寻理想,一个随波逐流的活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这样选择,有的人那样选择,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屈原坚守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像山野幽谷里,一穗独自盛放的兰花,人间少有,不可多得。渔父与世推移,不被固有束缚,水清的时候洗帽缨,水浊的时候洗泥脚,也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

渔夫樵夫一直是我向往的角色。他们高蹈尘外,吟啸烟霞,置身荒野自然,不是在青山里,就是在江波上。这样的生活,不狭隘,很开阔。

生活环境越是粗朴,人的生命力就越顽强,越是精致,生命力好像就显得越脆弱。
渔夫樵夫大多是看淡世事的人。在《渔父》篇最后,屈原不听从劝导,渔父也没强人所难,觉得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建议去生活。

他只是淡淡一笑,就驾着小舟,飘然远去了,也不再多说什么。仿佛是一个摆渡人,有缘就度化一下,无缘就各自东西,互不纠缠干涉。

不强势,不刻薄,不是非,能尊重欣赏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修养很好。

02

 浪漫燃烧的生命热情 
《诗经》是古典,《楚辞》就比较浪漫,《楚辞》出现了很多跌宕的东西。譬如屈原这个诗人,我很少看到像屈原这样如此爱美的男诗人。

他在自叙的长诗《离骚》当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把所有荷花拿起来做自己的衣服,把芙容当作他的裙子,屈原不喜欢四个字,希望有三个字出来。
我们那个年代跳舞分两类,一个是布鲁斯(Blues):四步舞,节奏是“蹦恰蹦恰……”,一个是华尔滋:“蹦恰恰……”三步舞,你会发现《楚辞》是华尔兹,你会发现三步的最后一步是旋转是踮脚。

所以你如果读《诗经》会四平八稳,你读《楚辞》的时候整颗心都飞扬起来,里面充满浪漫和梦想,充满对美理想的追求。
所以这个诗人最后是带着他的梦想跳到河里自杀的,他的绝望是他的所有浪漫热情在现实里得不到任何回报,宁可怀抱孤独走向死亡。

南方文学中诗的美和北方是如此大不同,北方要求生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能够走向平稳中庸的路。

小时候父母总是希望我们做人四平八稳,因此表示他们不赞成小孩子念太多《离骚》,因为里头太多感情的激荡,因为表示他也会担心有一天这小孩会穿戴着一身花的衣服……
傅抱石《湘夫人》,局部,1954年作


《楚辞》刚好是三,平衡了二的呆板,就像这社会如果都是四平八稳的人,会有点无趣,因此需要有特别的人,像是梵高这种画家,贝多芬这种音乐家,他们是非常特殊的生命型态。

因此我们会看到他们带着浪漫将生命整个燃烧起来。《楚辞》就像我们生命中会面对的冲突,如果连向往都没有了,蛮无趣的。这是我在读《楚辞》的时候最深刻的感受。

03

 爱恨极端的文学个性 
屈原的《天问》比较有思想性,问宇宙的形成:“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有考之?”可是之后的《汉乐府》中“青青河畔草”这类诗其实是没有思想性的,只是文学的描述。

《离骚》中的“路漫漫”,就是屈原对遥不可及的东西的形容。

《楚辞》中大部分都是屈原的个人创作,像《离骚》就完全是自传,读《离骚》的时候,我常和朋友讲,你很难相信一个男性诗人怎么会爱美到这种程度。

《离骚》是屈原的自传,你能感觉到这个诗人头上戴着花,身上也戴着花,他一动,蝴蝶都跟着飞来了,炫耀铺张得不得了。这就是屈原的个性,也是楚国的文化特色,它的装饰意味特别浓,辞章特别华丽。

就像《九歌》虽然是民间原有的文学,可是也经过了屈原的改写,是非常个人化的创作。

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不同,集体创作会有情感上的平衡性,个人的东西则比较独特,而且偏偏又是屈原这样一个情感特别强烈的诗人,他的爱恨都很极端。
他爱一个君王能爱到像在谈恋爱,和楚怀王的关系简直就像恋人一样,他也常常将这种情感比喻为女子对丈夫的恋爱。但他的个性起伏很大,后来的恨也强烈,才产生了楚辞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其实,《九歌》讲的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几个重要因素,比如爱情,比如死亡。从这个角度重读《九歌》,也许能够摆脱章句带来的困扰。
《诗经》的章句并不难懂,可是《楚辞》读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它有太多特殊的词汇和形容,总喜欢用夸张浪漫的词汇去营造一个画面。

比如讲到旗子,就会用“蕙绸”,这是用兰花的叶子编成的旗子,其实是在讲旗子的漂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属于南方华丽文学与屈原个人个性的描述。
《楚辞》刚好平衡了《诗经》。《诗经》的伟大在于它的含蓄、古典,在于它情感的节制,如果这种含蓄、古典没有另外一个东西来平衡,就会变成呆板,因为从头到尾都这么含蓄,情感的起伏就没有了。

我希望大家能对中国文学史持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是注解态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九歌》感动我们的力量。

推荐阅读:
1、他忍辱一生,只为给这些女子立传

2、“我知道她死了,我只是一直不舍”

3、我与席慕蓉的荷花记忆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勋衣草读书会」视频号
《蒋勋细说红楼梦》短视频更新中…


编辑 :达娜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不做商用,侵权删。

坚守理想的屈原↓↓


    关注 蒋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