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家)邓石如:輘轹数百年 何处让斯冰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后更字顽伯(一作完白),别号完白山人...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后更字顽伯(一作完白),别号完白山人、古浣子、笈游道人等,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他出身寒门,地位低下。他17岁就开始书刻自给,20岁左右开始游历生涯,到处寻师访友。30岁后,通过梁巘介绍,陆续认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他客居梅家八年,遍观梅家收藏的秦汉以来大量的金石碑刻善本,朝夕临池不辍,凡名碑总要临百遍以上。就是这样“一介布衣”,靠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顽强意志和刻苦修炼,后来成为在书法和篆刻上有极高成就的伟大艺术家。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邓石如的刻苦好学常人难及,喜用羊毫写篆书,为学习篆书,手抄《说文解字》二十本。单把书中所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抄二十遍,就要超近二十万个篆字,但他只花半年时间就抄毕。为学习隶书,他三年之内把《史晨碑》《曹全碑》《华山庙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孔羡碑》等十来种汉代名碑各临习五十本,还把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汉代的《开母碑》《三坟记》等每种各临摹一百本,可见其四体书功力之深。所以包世臣认为,清代四体书的作者中,应推邓石如为第一。他也被公认为清朝第一篆隶名家。

邓石如被后世尊为碑版书法的开山鼻祖。时人对邓石如书艺评价极高,包世臣推其篆、隶书“神品一人”,赞其真书“妙品上一人”;曹文埴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等等。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尤其是篆书堪称是一代冠冕,其篆书渊源甚广。小篆在邓石如之前,历代都是将秦李斯、唐李阳冰玉筯篆的方法视为金科玉律,而邓能借古开今,以隶法作篆,大胆地使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篆书的笔法和韵味。特别是其晚年的作品,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崭新的面目,至今学篆者无不奉为圭臬。

他的隶书由长期浸淫在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深得《曹全碑》的遒丽、《张迁碑》的朴厚、《石门颂》的纵肆、《夏承碑》的奇瑰。他将隶书的结体写的紧密,点画浑然一体。同时他吸收北魏书斜画紧结的特点及行草笔法,其变化之大不可比拟。其波挑极具个性,燕尾处并不是一味向上挑笔,而是横挑偏平,晚年的作品往往向右下出锋,有笔断意连之势。他的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根朔源,直取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古茂浑朴,与当时的“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其勇于探索的精神,他的行草纯以汉魏碑版草化而得,创造出朴茂苍茫,金石味十足,且体势放纵飘逸,笔势含蓄蕴藉的“碑体行草书”,为以后百年的碑学发展及碑贴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样本。邓石如的篆刻成就极大,被尊为“邓派”。

邓石如学识渊博,对金石研究至深。他曾在客居南京时,博览周、秦、汉、魏以来的金石拓本,各种皆临石本。他的篆刻承家学,早期学习明人,篆法在秦篆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力,将石鼓文、汉魏碑额及汉隶意趣等金石文字之妙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篆法,且以之入印。后来他陆续结识了一些当时极有名望的学者、画家,如程瑶田、叶天赐、毕蓝泉、罗聘、黄钺、袁枚、曹文植等人。魏稼孙评价他的书法篆刻为“其书由印入,其印由书出”。
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世称之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的追求婀娜,容易变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由此,明末朱简、汪关追求倡导的在篆刻中表现笔墨情趣的主张得以实现,创造了刚健婀娜、多姿多彩、生动灵捷的印章体式。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深厚造诣,尤其吸收了汉碑中的《祀三公山碑》与《禅国山碑》里得篆体结构,完全不受传统汉印文字的约束,把篆书的书写功力直接运用到刻刀上,使书法与篆刻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他的篆刻在明清流行的皖、浙两派之外,独树一帜。自文、何以来,包括浙、皖两派的篆刻家,无不谨守汉印法度,而邓石如却大胆的蚕蛹小传和贝参用小篆和碑额等体势和笔意入印。他在篆刻中提出的“疏可走马,密不漏风”和“计白当黑”的理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如:疏密开合,轻重呼应等。这种首创精神是篆刻艺术增添了新鲜血液,拓宽了它的参考范围和知识领域,在它的影响下,印坛树立了新的章法审美意识。

邓石如打破了已往及时人篆刻仅局限于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文字,拓宽了篆刻取字范围,形成自己刚劲婀娜的个人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如他的代表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一印,(如图)句出苏轼《后赤壁赋》。艺术构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书法理论上曾提出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以密衬疏。“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笔势开张,大片宽地又正好与“断”字相呼应,加上“流、有、声”之繁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了他刚健婀娜的风格。
邓石如一生篆刻数量并不多,作品的形式和技法变动很大,水准高低颇有落差。邓石如一生主要以书法作为自己面向社会的艺术展示的方式,在当时的地位也远高于他的篆刻。这是影响他的创作数量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则是他的“任侠”的性格差异因素,促使他对世风重技巧、重经营产生顽强的反叛,走出“印从书出”的新路,高扬“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艺术审美观念,是他独立性格的结果。经过历史的沉淀,邓石如作为篆刻史上开宗立派人物的历史地位,越来越清楚地凸现在人们面前,作品表达的审美理想与技法语言决定了这一地位,而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的邓石如,生前虽得到许多识者推崇,由于未入仕途,只是一介布衣,其名不及官宦与学人书法家远播,也不像“扬州八怪”那批“职业书画家”有商业意识。他的书法作品生前市场很小,并不为大众所识,故一生大多时间是寄人篱下,靠人施舍度日,直到晚年才在故里建“铁砚山房”,过上安定的日子。但在他逝后不久,阮元首先倡导“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继之包世臣著《艺舟双楫》,以及后来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皆力倡碑学,于是碑学风靡天下。学碑者将邓石如奉为始祖,学其书、印者甚众,其作品尤受书法家和收藏家的珍爱和追捧,市场行情非常好,由于其作品流传较少,所以价格较高。特别是清末民国间,收藏家能以得到他的书、印而引以为荣。其作品价格是有清以来书法家中最高之一。

邓石如虽贵为节法史中的一代宗师.却始终为一介布农,生长蓬荜之中,行吟荒江之畔。邓氏将毕生全部精力倾注书法篆刻中,不慕荣华,不入仕途,不求闻达,布衣蔬食、钓雨耕烟,长守田园之乐,浸润出一身仙风道骨。不但书风质朴无华,理论上有颇多创见,道理深刻却毫无玄虚之语,最典型的如“计白当黑”观点,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了,简练精妙、通俗易懂。
书法艺术的审美,一种是文人士大夫式的“雅”,与之相对的是庶民式的“俗”,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转换、渗透,俗是雅的母体,雅是俗的升华,“雅”成为一种模式之后又会有新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俗”去冲破和发展“雅”文化。战国、秦汉简牍、秦砖汉瓦中的文字,晋唐抄书手、写经手的墨迹,南北朝的墓志造像记,一直延伸到邓石如,相对说都是庶民式的“俗”,邓石如广泛从各种残碑断碣的金石文之中寻求古人下笔的自然,体味艺术的天趣,从“俗”的圈子之中广泛汲取,贯通融合变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结字、用笔艺术形式,“得自冥悟,而实与古合”,冲破了二李、二王“雅”的模式,成了由“俗”至“雅”的开端。

邓石如是靠书刻吃饭的“艺术匠人”,他十分重视“实”的东西,如对用笔技术性的探索和完善熟练,对线条力度的重视,对章法形式动人的追求等等,而对“虚”的东西,如对作品艺术境界和内在韵律的追求,只是作为技巧和形式的引伸,技进乎道,邓石如很少去说,他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却是作而不述。清代一场碑学革命由邓石如无声无息地、身体力行地在实践中开创。

在邓石如近50年的艺术生涯中,游历生活占五分之四。45岁时,尚游天台、雁荡,50岁客居两湖总督毕沅处,历时三年,其间“泛洞庭,登衡岳,访岣嵝之碑,望九嶷而还”,56岁“再游京口,登金山,宿望江楼,过焦山”,60岁登泰山,谒孔林。62岁访包世臣不遇,不久归里,不复出游。在40年的游历生活中,尝“一筇一笠,肩袱被,日孤行百里”,历尽干辛万苦,为寻求“残碑断碣”化为己用,常常不顾一切,曾几度攀登山、峄山,细心揣摩。登庐山时,断粮八日,仅以野果充饥,对石刻研究,丝毫不松懈。曾有人问:“山人不画山水,何以遍历名山大川?”答日:“我以山川浩然之气融于笔端腕底。”综观邓石如一生的创作,此言不虚。



现在各地民间书画市场及小型拍卖会上常能见到他的书法及印章,但多为赝品,往往让收藏者上当。由于他的作品流传较少,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的作品是海内外拍卖场上仅约有近百多件书印作品成交。上海朵云轩2002年秋拍,其《隶书》立轴,以90万元成交。中贸圣佳2000年春拍,其《篆书四言》对联,成交价为33万元。中国嘉德2003年秋拍,其“在心为志”印章,成交价为16.5万元。由于流传下来的邓石如作品赝品较多,拍卖场上真伪混杂,因此成交价格相差也比较大。

当今书坛我们应重视向先贤大家学习,而邓石如在书法史上里程碑的价值,但并不是说他的作品是最好的,技法是最完善的,邓派的继承者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在创作的某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邓石如。但这种超越是站在邓石如这个书坛巨子肩膀上的,邓石如作为书法史上的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创业帝王”载入了史册,更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



传媒新锐卢剑利,男,1973年4月生,西安市长安区人。从事新闻文化与书画传媒事业20多年,中国当代新闻文化传播新锐人物,中国致公党党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致公党陕西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美术人物公众平台总编、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宣传外联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兼网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委员、“长安人”文化公益网站常务站长,陕西省杂文学会、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等。































卢剑利迄今已在中省等新闻与网络媒体发表各类稿件6000余篇,有50多篇稿件先后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中国晚报西北协作区奖、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短新闻竞赛奖、陕西新闻奖、西安新闻奖、陕西日报社级好新闻奖等。两次入选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专家500强”行列。 繁忙工作之余,临池不辍,成绩显著。书法作品先后参加了争奥运“长城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美术摄影大赛、“淮川杯”全国中学生书法大赛、“希望杯”中国硬笔书法大赛、“五台山杯”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1993年国际青少年书法邀请赛,“新潮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日硬笔书法邀请赛、《2008和谐中华迎奥运》全国书法,美术,摄影大型展览均获得奖励和证书。 部分书法作品入编《中国书画精品集》、《全国书画精品大全》,《20世纪中国书法博览大全》。有众多理论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新闻战线》、《西安晚报》等报刊。目前博宝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华夏收藏网、世界名人书画网、中国经济网、价值中国网、博客中国网、凤凰网都建有卢剑利的个人专栏。





















长期从事新闻传媒与书画文化传播事业,著述颇多,10年来聚焦名人与书画、大家与书画事业,组织策划展览赛事活动不断,在书画传媒界有一定影响力。著有散文集《大美秦岭》、杂文集《砚边杂谈》等。

卢剑利个人微信18682903308  公众微信平台lujian-109

Qq :705067387








    关注 传媒新锐卢剑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