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在治疗具体方法上有何不同?

 

医学这门科学,医生这个行当,是世上最难最难的...







导读:医学这门科学,医生这个行当,是世上最难最难的。不管你是哪一级的专家,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不虚怀若谷,奋发努力?



大家应该对几年前的魏则西事件还记忆犹新。说的是一位大二的大学生患了癌症,由于网络平台误导,更由于受了由莆田系所承包的医院的欺骗,人财两空的故事。

《人民日报》在魏则西事件之后发表了一篇文章,中间有这样几句话:“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黑箱’,恰如神秘而浩瀚的宇宙,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医生无法阻止生老病死,就像无法阻止春夏秋冬一样”。

我认为说得非常好。我相信,任何一位面对现实的医生,任何一位实事求是的医学研究者,都会赞成这样的说法。

客观地说,这样的认识并不是在魏则西事件出现之后才有的,早已有之。不过,不知出于何种考量,专家们,特别是行内的专家们都绝少说这样的话。

不仅不说,还不断地出现一批“包治百病”的医生,一批引导人们获得“长命百岁”的健康导师,一批教你吃什么、怎么吃“无微不至、细而又细”的营养专家。

真是奇了个怪!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明知现阶段的医学,特别是作为个体的医生本人,对付疾病的能力是有限的,包治百病的医生是不存在的,那种传授金科玉律,让人长命百岁的健康导师也是不存在的;同样,那种无微不至的、细而又细的指导人吃什么、怎么吃的营养专家也是不存在的。

明知不存在,却又不断地鼓吹其存在,神化其作用,这又是为了什么?

从研究方法上看,对生命、对人体、对疾病的研究,是不是越细越好?特别是那种割裂的、孤立的研究。

是不是所有的“黑箱”都需要“打开”呢?是“打开”的“死的”“黑箱”有意义呢,还是“不打开”的“活的”“黑箱”更有意义呢?

目标、方向的确定和坚守固然重要,但正确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要渡河,要达到胜利的彼岸,就要有船,就要建桥。

船与桥就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和工具。既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那么,发展中的认识,就可能既是一个进步,也可能是一个错误,甚至是一个陷阱;

这就决定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哪一尊神能开出一个很细很准确,可以一成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般的健康长寿处方。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

基于这个基本认识,我们才会丢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才不至于由于方法和工具选择的错误而弄得“桥”毁“船”沉、人亡。

为了深化这种认识,我想为大家转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名医生和科学家沙伦·莫勒姆(Shron Moalem)在他的新作《基因革命》里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

杰夫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年轻厨师,他对纽约餐馆一族的胃口了如指掌。他常用肉、土豆、奶酪等烹饪出分量十足、令人垂涎的诱人美食,而且一马当先,带头吃自己制作的“此味只应天上有”的超级美食。

他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了,而且他还有心血管病的家族史。顺理成章,医生要求杰夫调整饮食,大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杰夫很抗拒,要一个享有“牛排大王”盛名的大厨转而去吃大量果蔬,他觉得是一种羞辱。

后来,在他漂亮的未婚妻的劝说下,他屈服了。他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了长达三年的“合理饮食”,他的胆固醇水平下降了。

杰夫认为,当然,医生们也认为,大厨的身体应该一天天棒起来。事与愿违,他开始乏力、浮肿、恶心,他的肝功能出现异常,最后的检查证实,杰夫患上了肝癌。

所有的人都震惊,特别是他的医生。杰夫没有得过乙肝或丙肝,也不酗酒,更没有接触过任何有毒的化学品,他从未做过任何足以使一个相当健康的年轻人得肝癌的事,唯一做的就是听从医生的话,改变饮食。这简直难以置信。

没有手术,也没有放疗化疗,而是重新改变饮食,远离果蔬,重新吃起了牛排大餐,杰夫又奇迹般地健康起来了。

原来,杰夫患有一种罕见的遗传病,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FI),他的身体无法分解食物中的果糖,大量的有毒代谢物在体内,特别是在肝脏内堆积, 聚而成“癌”,最后威胁生命。

而蔬菜、特别是水果中含有大量果糖。像杰夫这样的人,“一天一个苹果”,不仅不是健康的使者,反而是夺命的魔鬼。

我们都叫“人”,但“人”其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你我他,都是以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而存在于世。所以,杰夫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只不过你我他各个的表现方面不同而已。

我们的许多专家, 无论是医学理论家,还是临床医学家,或者是营养学的专家,总是想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思想,总想用一种可以解决一切人的健康问题的统一模式,总想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和套路,来为芸芸众生指引一条健康长寿之路,来挽救千万条濒于危亡的生命;其实,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越做越细:大ABCD,小abcd,大一二三四,小1234,好像按照他们的办法,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他们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牛排大王给了我们一种什么启示?牛排大王的例子只是个别的吗?

为了提醒大家,并说明这个问题,又不得不重复我们在前面文章中所说的那24个字,以及那24个字所揭示的内涵。

24个字

盲人摸象--是“精确”而错误的局部好,还是“模糊”而正确的整体好?

非白即黑--“黑”和“白”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中间有过渡带吗?

刻舟求剑--人类的认知和真理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吗?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吗?

纸上谈兵--“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树上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吗?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活生生的实践,还是死板板的书本?

邻人偷斧--我们现在的许多“科研”,都或多或少的是在“预设场域”下进行的,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

所谓“随机抽样”的统计,真的能做到“随机”吗?这样的统计在大数据时代,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孟获喊冤--“重复”就是“诚信”、就是“科学”吗?人类的智慧是体现在“可以重复”,还是体现在“不可重复”?

这24个字所体现的不仅是中西医在具体方法上的不同,也是认知方法和指导思想的不同,更是文化背景的不同。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医生的个体,哪怕他穷其一生学习和研究医学,其知识仍然是有限的;而医生所要面对的不仅是“人”这个整体,更多更重要的是要面对你我他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个体。

所以,医学这门科学,医生这个行当,是世上最难最难的。不管你是哪一级的专家,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不虚怀若谷,奋发努力?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作者/陈广源,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白芷    视觉|花椒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关注 中医同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