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鉴赏:粥罐的鉴识及断代

 

记者刘婷采写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笔下的粥罐文章:《旧时“饭盒”高大上》,把粥罐解读得就更有意思了...





 粥罐器型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晚二期。

(1)早期:从明末到雍乾,以两侧肩部分别留2个安装孔为最典型特征;

(2)晚期:从道光到民国,以肩部不再留孔,而换之以4个鼻为特征。

中间的乾嘉两朝基本形成粥罐器型的低潮期,当然按照逻辑这一阶段不可能没有粥罐,只是特征不甚明显,且数量不多而已。

   一、早期粥罐的发展及器型特征

其实读过耿老《明清瓷器鉴定》的朋友应该注意到,书里有过对粥罐的专门介绍,具体见康熙造型特征条,兹引全文如下:粥罐,直口,圆肩,底微收,圈足。盖饰圆形钮,或有空,可加铜环饰。器肩部有对称洞孔,可穿装金属环,以便提系……

关于粥罐产生的时间问题,康熙粥罐确为大宗,但粥罐的产生在明末,早可及万天,晚不过崇祯。下面就结合粥罐具体器型的变化,作具体说明。

    1、明末到顺治——早期粥罐的草创期

首先看两个图片:





如果不留意肩部的洞孔,很容易把这两个罐子当作明末的普通罐子,尤其是第一图,分明就是灯笼罐,只是略矮而已。

  这就是明末粥罐器型的特征:

1)具有从圆罐演变过来的痕迹;

2)器型不固定,常有变化;

3)器型比较笨拙。

若与康熙成熟期的粥罐比较,这几个特征尤为明显。这是抽象地上讲。如果具体的讲,那么此时粥罐主要的器型特征是:直口略内收,短颈,口沿平切,露胎;圆肩,弧腹或斜弧腹;底较大,口底相若,圈足,足端两面对削,外底均为釉底。

曾见过一些器型比较特殊、纹饰和发色很典型的崇祯或顺治的鼓型粥罐,说是鼓型,器型却很丰富,有鼓型的、也有接近莲子罐式的,且有高有矮。共同特征是肩部有台,口沿内出,显为压盖式,因例子不是很丰富,此处不列。

2、顺治到康熙早期——早期粥罐的定型期

粥罐的发展似乎未应朝代的更迭而终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粥罐器型渐趋于稳定,见下图:


这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顺治龙纹了,圈内人一看便知,不需多说。顺康时期这类罐子开始大量出现,且型制较为统一。

主要器型特征是:高度大约在16cm左右;颈较前期变长,口沿外撇,有比上图外撇更甚者,平切或圆唇口,内口沿均不施釉,便于与盖沿更好固定;圆肩,较前期丰满;圆弧腹,下端渐内收;平底,均为露胎,有的有二层台现象,应该属于此期较晚的。

    3、康熙中晚期与雍正——早期粥罐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粥罐器型高度成熟,目前共见过4种器型,最常见的是下面两种。    a)圆腹式
是2期器型的延续,只是这时器型更成熟,不带盖高约17cm;直口颈部更长,且渐有外斜的趋势,腹部更圆,器型逐渐变矮,后期发展更甚;圈足,釉底,足端常见修成二层台者;下图为圆腹式粥罐带盖者。



雍正粥罐的器型大体能保持康熙的味道,如下图。



 b)直斜腹式

康熙新见器型,许是为了增大粥罐的容量,器身做成斜直腹;圈足,也常见二层台,釉底;高度同样不带盖约17cm。下图为直斜腹粥罐两肩加装鋬者,再下图为馆藏五彩直斜腹粥罐带盖者,钮可能非原钮。





该具体说说盖子了,上述两种器型均配圆盖,平折沿,子母口,外口部露胎,与罐身内口沿露胎相配;中心留一圆孔,用以装活环,盖顶中心同样留一圈不上釉,避免活环安装后打滑。这是共同之处,在具体制作时,因器型的差别,盖也有所不同,一般圆腹粥罐的盖更高些,平折沿较宽,且型制比斜直腹粥罐的要活泼。





  4、乾隆及以后——早期粥罐的衰退期

康雍两种常见器型,乾隆以后仍都有保留,只是器型慢慢开始走样了,比例不再那么协调,变得别别扭扭起来。下图粥罐典型的乾隆山水纹饰及发色,普通罐子上也很常见,器型不如康熙耐看了。


下图为嘉道时期的粥罐,仍延续康熙斜直腹罐的器型,但慢慢变得有点像晚期罐的味道了。



需要一提的是,第1期曾说到鼓型粥罐,这一器型其实一直没有消失,康熙虽不常见,乾隆以后逐渐定型为标准的鼓型,且较多见,可参看第1期的器型说明,如下图所示。这一型制充分体现了乾隆的工艺性,精致、规矩、工整,但是总觉得缺少一点活泼的味道。



乾隆时期粥罐已经不是很常见了,这种鼓型粥罐或许是早期粥罐衰落前的最后一个余音吧。

   二、晚期粥罐的发展及器型特征(四系粥罐)

晚期粥罐主要是指道光到民国期间的粥罐,与早期粥罐最大的区别,就是器身原来装鋬的两对小孔不见了,换之以两对系,或许是因为器型有孔毕竟不雅与不便之故吧;与之对应盖顶留着装活环的圆孔也不见了,代之以兽钮,以作提拎盖子用。

晚期粥罐的器型除了延续早期的基础器型,还产生了很多新器型,这与清末民初民众思想的活跃不无关系,现分说如下。

    1、圆腹粥罐



晚期圆腹粥罐基本上继承了早期圆腹粥罐的器型,只是改用了系和钮,且这类粥罐沿用时间较长,一直到民国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上图是典型的道光青花缠枝牡丹纹粥罐,纹饰时代特征极为明显,也使这类粥罐的断代有了较好的依据。通过器型排比,道咸圆腹粥罐以这类缠枝牡丹的为最多,其他纹饰较少。这一时期基本还保持着清中期修胎的特征,胎体相对厚重,器型较硬朗。

同光时期随着传统制瓷工艺的逐渐改良,在原料加工、成型工艺等方面有了较大改进,使得清末的瓷器趋于精细化,典型特点就是胎质呈现现代瓷特征,修胎轻薄,青花装饰常用化学料,粥罐也不例外。

下图为青花云龙纹粥罐,带盖高约13cm,较上器要小许多;与上器相比,明显能感到器型圆润,胎体趋薄,釉面光亮。下附该器剖面图,可看到详细的工艺细节。





清末民国时期,浅绛和新粉彩产品不断冲击着青花瓷的市场,使得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生产数量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民国以后许多传统的青花品种甚至不再延续。这一时期,青花粥罐的数量也随之渐少,以浅绛、新彩装饰的“名家瓷”粥罐为主流。

下图为教子图粉彩粥罐,虽然没落款,应是民国的产品,基本延续了圆腹粥罐的一贯造型,只是兽钮简化得面目全非,四系也简化成条状。



 值得注意的是,道咸时期的圆腹粥罐,其盖上的兽钮一般为捏塑而成,工艺痕迹清晰可见,四个系也较宽博,兽面描摹细致,极类清中兽耳的特征;同光时期圆腹粥罐的兽钮应系模制,基本不再见手捏的痕迹了,与胎体的轻薄相对应,四个系也做得较窄;民国时期随着粥罐逐渐成为瓷画的载体,工艺进一步简化,以至于一些器物上兽钮和四系都简化到极致。当然这时期仍有一些做工精细的产品。

另外,民国时期的粥罐还有一种桃钮的,这种桃钮粥罐逐渐取代兽钮粥罐,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下图为光绪青花鱼澡纹粥罐双系安装鋬的情况,由于时代较近,该鋬应该是原装的,从中可见粥罐的使用情况。



2、竹节粥罐

此类粥罐通高约20cm左右,直口,口径约17cm,筒形腹,圈足;器身装饰有凸楞若干道,四系为竹节形,下各贴塑竹叶一组,将自己打扮成一截竹子的样子。盖为压盖,盖面弧曲,顶端堆塑一段竹节钮。



   3、楞腹粥罐



此类粥罐通高约16cm左右,器身直口,筒形腹,腹部装饰细密的摹印竖楞(因其较密,通常称为菊瓣),口沿下对称安装两组兽面系,下腹斜内收,圈足;平折盖,盖沿下部亦摹印短竖楞一周,与器身相对应,盖中心留孔,用以安装活环。

图中花鸟纹楞腹粥罐为余玉田光绪14年所绘。这类器型所见均为光绪浅绛或新彩名家瓷,档次尚高。

    4、温锅形粥罐



仅从外观看,温锅形粥罐与圆腹粥罐极像,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口沿似乎多一圈酱色唇口,温锅形粥罐的奥秘即在此处,这一酱釉唇口之物乃温锅之内胆,锅内储热水,以保内胆中所盛之粥不凉,温锅之名由此而来。

这种器形为光绪首创,光绪时期创新多种带内胆之器皿,可能是吸收外来保温思想之故,温锅仅其一也。与传统圆腹粥罐相比,温锅多为条形足,这是一个明显的区别。

或许温锅之名更形象直观,加之此类器皿恐也非尽用于盛粥,遂习惯以温锅名之,而渐忘其圆腹粥罐之所本。

光绪除新增上述温锅器型,尚有高足温锅一种,器型在上器的基础上稍作变化,敞口,圆腹较上器略矮,外撇高圈足,高20cm左右,不知这样能增加使用的便利还是其他原因,或许在狼藉的饭桌上能多摆几个菜吧。



    5、一品锅



一品锅之名不知由何而来,该器型资料也多无载,亦属光绪新品种,或许是常用来装盛徽菜“一品锅”而得名吧。从其器型特征看,确与粥罐深有渊源,故也权列于此以备考。

上图新粉彩花鸟纹一品锅,高约13cm,直口,折沿出唇,直壁,平底,条形足,弧面盖,弧面圆钮,无内胆。

一品锅尚有比这种更矮些的,恐怕更适于盛汤或炖菜了,如今饭店依然可见类似器物。

(作者:奚风瘦马)

       记者刘婷采写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笔下的粥罐文章:《旧时“饭盒”高大上》,把粥罐解读得就更有意思了:







正文:

         《旧时“饭盒”高大上》

如果我告诉你,这些宝贝是过去人们使用的“饭盒”,你信吗?

现在的饭盒大多是不锈钢、塑料等材质的,如果拿现代版饭盒和过去版“饭盒”作比较,是不是显得我们太不讲究了!你看过去的人多有品位,连“饭盒”都做得这么高大上,这么有文化。

旧时“饭盒”的学名叫粥罐。学者对现存的粥罐实物进行研究,发现粥罐在明朝崇祯年间就有了,清朝顺治以后大量生产。

粥罐,谐音“做官”。这是因为明末清初政局动荡,人们渴望生活稳定,希望通过做(粥)官(罐)来改变命运。因此,这类瓷器工艺考究,刚出现时只是作为摆件进行观赏的,清朝康熙以后才渐渐成为实用件。

粥罐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一层粥罐可盛放任何食物;两层的上面放菜,下面放粥。

其实,粥罐不光能盛粥,其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农忙时节,农夫下地干活,晌午了不能回家,家里人就会提着粥罐往地里送饭。

又比如,过去的小姐想吃夜宵,丫鬟就会提着粥罐给小姐提饭。小姐一天到晚待在绣楼里,无聊得紧,这时候,她可以一边享用夜宵,一边欣赏粥罐上的画。

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展出的粥罐有浅绛彩、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形状有鼓形、圆形、方形,图案多种多样,有教子图、孝道图、礼仪图、农耕图、祝福图等,多角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洛阳晚报记者刘婷 文/图)


    关注 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