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淇澳风骨——白石街

 

碎碎地写在3月中旬,往外伶仃岛不成,转向淇澳岛。小坐放松意,清闲化神仙。...



3月18日和大家一起坐车去往香洲港准备乘船去往外伶仃岛,从学校出发的时候能见度还是不错的,可是渐渐到了海边,能见度越来越低,海面上白雾茫茫,得知消息原本每天只有两三趟到达外伶仃岛的航班因大雾全部取消了…

悻悻而归 南方的回南天来的让人那么猝不及防

让我这个来自北方的人开了眼界,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回南天的威力。



云雾缭绕的香洲港口
听老师讲他们曾因暴风雨困在岛上一个星期,物资无法及时补给,只能靠方便面度日…不得不感慨这就是海岛的生活啊,也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每天吹着海风,走在柔软的沙滩上,被海上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震撼,也并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大雾大风的时候,面朝大海只有无限的惆怅…



白石街

四载阴霾一朝扫尽

山河永固日月重光

外伶仃岛的行程因为天气原因被取消,就来到了不需要坐船就可以到达的淇澳岛(有公交直达淇澳岛)

下车看到的就是充满岭南风情的巷子,潮湿的空气打湿了这两公里长的花岗岩街道,绿油油的清荇从岩石之间的缝隙中钻出来。沿着街道边走边看,新年刚过,门上的春联还是鲜艳的红色,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新年的喜庆。不知走到哪家,应该是在准备午饭,一阵香气扑鼻,闭上眼猛吸一口仿佛又回到春节时,看到大人们在灶台前忙碌但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样子...


白石街的花岗岩街道
每户人家从外面看上去都不大,但却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着各式各样的绿色。记得走过一户人家,大门是精致的欧式风格,房屋的门却是陈旧的木门,院子里摆放着几个休闲的桌椅,大概是很少有人居住,院子里的花草在潮湿空气的滋润下也长得格外茂盛,连屋顶上的植物都垂下了许多,然院中的一个琉璃色的欧式洗手池却一点也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反而格外的协调……

3

陈旧的现代感


一路走一路看,便到了苏兆征故居,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桃源之地竟走出了一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走进他的故居,一进三间,屋前有院落、矮墙、院门。院中的桂花已经盛开,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桂花的清香,南方就是一个神奇的地域,在北方八月桂花遍地开,而在这,桂花的香气已经悄无声息地在空气中传播开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故居中的陈设,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精简,但却不像其他景区那样在各种家具前有警戒线围着或者写着“请勿试躺”等,而且也并没有一个人毫无顾忌地与那些物件亲密合照。简单的三居室,芳香的小庭院,迷人的白石街走出这样一位热血革命家,让我越来越对这个地方着迷了。

苏兆征故居 两侧的桂花

About history
“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把命逃。”

走出白石街,便看到侧面放着几尊土炮台,如此安静的地方竟和鸦片战争前淇澳村居民抵抗英国人的武装入侵有关。

鸦片战争前,由于淇澳岛优越的地理优势,英国船员登上淇澳岛,无视中国主权,在岛上挂起英国国旗,英国船员还经常窜入淇澳村骚扰,劫粮抢牛、调戏妇女,无恶不作,激起淇澳村民的无比愤怒。1833年10月,外国鸦片船员与淇澳村村民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冲突,外国鸦片贩子组织十余条武装舢板,向淇澳村开枪开炮,淇澳岛的人民以大无畏的气概战胜了入侵的殖民侵略者,迫使其投降并赔偿白银三千两。是中英鸦片战争历史进程中唯一由中国民间力量全面取胜并获得英国官方赔款的难得战果。

当地村民为了让后人永记这段炎黄子孙抵御外来侵略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激励后人更加热爱祖国,用赔款铺建了一条2公里长的花岗岩“白石街”。


    关注 刘楼组7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