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温度

 

如果随时随地捧起一书翻阅,也能成为自然而言的场景……如果没有如果。...





游走在三十多度高温的公路,我有种被硬塞进烤箱的错觉。

然而!!→_→

上了公交车后,这种像被炙烤的感觉,即时被一股清凉感取代。当然,我承认因为车内有空调,但更准确的是,因为我的眼球捕捉到一幅画面。对对对,这种清凉感也是由画面而生的一份舒心与亲切。

她,靠在车窗前坐着的,并且手里捧着一本读物的那位姑娘;她,时而专注地看,时而闭上眼睛,该是在歇息,也是在回味、在思考……

“啊”,我内心深处真诚地,发出悦意的感慨。看到她,想起了曾经这模样的自己:背包里经常装着一两本书,在一些零碎的时间/不定的地点,掏出来慢慢体味。那是一种不需要去理会旁人是否投来讶异目光的状态,那也是一种让同志趣者感到很亲切的状态。

突然,我脑海冒出另一个画面。哦,是一句话:一家书店,一座城市的温度。那是1、2月份大冰雪来袭的时期,我为避大雪而“躲进”的一家书店歇息之后,给这家书店的回忆词。这家书店给予的温度,不仅仅是给予人身体上的温度,也是它里边陈列的书,给人内心一份归宿感而产生的热量,它们就像是一把把保护伞,在保护伞下人的灵魂都是那么温暖,那么安静。

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人们常用该地方的建筑宏伟程度,来判定这座城市的发展步伐;往往忽略另一个重要元素:这地方的文化素养(可视化的表现有:人们将阅读当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这座城市的阅读设施别有一番特色,如书店或者旧书摊等等)。前一个建筑等类型的可以说是经济元素,后面这个自然就是文化元素。一般而言,经济元素的凸出,能给人一种因仰望而生的动力;比如在夜色的衬显下,面前的高楼尽现繁华,你会因自己的渺小而想更努力。如果是文化元素的侧重,那么这个地方给你的便是一种无需仰望的亲切。而后者的这种亲切,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也可以感受到的:哪怕只是在一瞥地铁上那正在捧书阅读的人,有或是路边的免费小书亭……

不管是经济元素还是文化元素,它们都处在重要的位置,但要清楚的是:如果把两者割裂,单一化地去追求前者,抱着侥幸的心态:等我经济搞好了,后者自然就跟上去啦(╯-╰)/。因为地方性的文化这个元素,是随着时间轴的转动,它才缓缓沉淀下来的,所以在向前发展时,不要将它远抛在后,等将来的某个时刻记起它的重要性时才万分悔恨,迟矣。

借一个在车上看到的镜头,记录下那刻内心的亲切以及渴望:在指尖几乎习惯,每时每刻都滑过手机屏幕的时代,如果随时随地捧起一书翻阅,也能成为自然而言的场景,那该是多亲切的画面……

这期的随思分享到此为止,送上一首钢琴曲给你,晚安。


    关注 小呆伴你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