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茂:诗歌是诗人幸福与痛苦的原创,欢乐与悲伤的襁褓。|诗歌集结号

 

一滴轻盈的水和一枚温情的桃花相遇的故事零落成泥也有一段传奇柔软与纯洁也会刺痛坚强骨子里的坚定和坚强对峙锋芒和锋利...





作者/唐成茂

处女作:十八年的思念

青青的是你那声已经遥远了的柳笛

遥遥的是你那双燕燕的泪眼

十八年来都是回忆

总走不出那夜

那夜一位玉人笛鸣

笛鸣里没有婚期

悲剧随泪眼回望了还回望

十八年的雪铺上玉照

光艳的永远是你

永远的是你楚楚的风姿

楚楚的风姿已拐过山村

你已是人家怀里的玉质佳人

十八年我把回忆走成隧道

我走进去走得情深意切的

仍然是爱你

只有思想似纸的苍白

我不忍抄写

爱情是十八年的苦难和雪崩

十八年

十八次虎豹背上与死亡岸边

站着我

只差一个丽人

将我小木屋之沉寂

唤醒

只差一个你

唤苦行僧似的我

早早归家   返家    回家

十八年有相类的女人  相似的女人

再无相关的你

十八年青青的是你的柳笛

没想到阳关路随着你的柳笛倾斜

没想到我的身躯比这倾斜更倾斜

没想到灼灼急急踉踉跄跄的

还是这瘦弱无力的

远望

代表作:在水之湄

在南方  在水之湄   临水而居

你一生一世跟随了浮萍

总有被命运打湿的人   怎么也晒不干身世

在南方   在水之湄

水洗干净了谁的污点

城市水一样嫩白   历史的脸面水红水红

好像人人都没有棱角    谁做事情又都风生水响

窝棚里的日子湿漉漉稀拉拉

阳光明媚的上午想不到城市说话做事的水深

口杯里的月光照耀着打工仔的幸福或悲伤

一条一条鱼一样的文字南腔北调虚构着迁徙人生

眉宇之上一撇一捺的方言扯动城市滴着活水的脉络

荔枝公园的少女在海风中松了纽扣将世界打开

谁在城市的夜晚把她们水嫩的人生翻阅

地王大厦变得水性杨花   杜鹃花水一样娇艳和深情

大小梅沙水做的女人站在水上挽救水

巴灯街发廊门前涂脂抹粉的转灯

转动水一样的骨肉和似水流年

历史要记住你时你一定不在现场    改写历史的人

所有的价值都被水淋湿

在南方  在水一样灵动的深圳

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  每一个人都有水的媚俗水的尊严

在别人的城市逆水行舟

一片汪洋都不见

都抓不住救命的稻草   都是给人送稻草的人

我的履历和过去都有水份   所有的错误所有的怀想都被水洗白

因为有期待   我们的日子才如此尊荣并哗哗流淌

新作:与一滴水的邂逅相遇

名字与名分溶入水中   就不会回头

不管是一滴水还是一湖水      都生长着灵魂的骨头

上善若水  穿越骨子  划破刀子  没有棱角  抓不住缰绳

在桃花村   与一滴透明的水邂逅相遇

桃花纷纷扬扬   如雨带梨花   让我的梦想晶莹透亮

这滴桃花水款款滴落  会惊起桃花梦

洒向桃林   天空会有一丝晃动

转一个弯   落在我的履历上   人生就有了动静

一滴轻盈的水和一枚温情的桃花相遇的故事

零落成泥   也有一段传奇

柔软与纯洁也会刺痛坚强

骨子里的坚定和坚强对峙锋芒和锋利

就是悬在檐颚下  挂在石壁上   就是没有飞流直下的悲烈

一滴水陪伴一枚桃花缓缓流动的青春

也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与一枚桃花邂逅相遇   一滴水在晴明或黑暗中    咏唱恒远与忠诚

就是没有妙曼的身姿和骨头里的笙歌

就是只有头破血流也要奔流的勇气

以及不让生命向生活低头的骨气

也令我臣服

这是人生的雨水   在叮叮咚咚地滴落

不管谁与之相遇  都关乎这个人一辈子的成败

这个人一辈子都会有似水柔情



唐成茂诗歌创作心得:中国诗歌三段论

一、诗歌是诗人幸福与痛苦的原创、欢乐与悲伤的襁褓

诗歌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是诗人唯一的精神寄托。

智者划破夜空,生命燃起火焰。艺术光芒与生俱来,光照一生,冠盖灵魂。诗歌就是冠盖你灵魂的精神火焰。

文学中“诗”的浓度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才可谓“诗”。

诗歌是一门艺术,需要深刻挖掘细致雕琢,不是文字分行排列就是诗。

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诗或诗意。在小说里,我们往往看到世俗的情态,世俗和权力的抗争,性和欲望,人性的丑恶。这不是诗。这些作品无诗意可言。

诗歌应如高山流水,潺潺而下,气壮山河;如大江大海,澎湃汹涌,荡气回肠;如山涧细流,叮叮咚咚,缠缠绵绵。

诗歌应是诗人幸福与痛苦的原创、欢乐与悲伤的襁褓。作为人类信念和人本自觉,诗人获得宗教的力量和坚韧,构建人类精神常青的巨树。

诗歌精神就是需要这种力量来拯救一切苦难中的人们的内心情绪,抵抗苦难强加给人们的磨砺,心无旁骛地走进诗歌金黄的神祗般的殿堂。

诗歌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照亮,需要研究和推动。

盛唐时代,诗歌的迅猛发展和成熟与诗歌研究密不可分。

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复古运动又把诗歌的艺术进一步深化。

宋词在晚唐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使诗歌艺术从一个高原发展到又一个高峰。

我追求如下严肃的诗歌文本和写作姿势、诗歌精神、评论情怀:

从经验主义中拔出双脚,从最低微处见到高原、河岸和高蹈与高贵,让有生命的土地、唯美而动人心魂的诗歌、有烟火味的诗歌评论产生肌肤之亲、出现切肌之痛。

我的诗歌里没有生活经验,人性不在经验那里。我的诗歌关注事物的真相,但没有言说真相的欲望。我的诗歌评论也不热衷于揭示和反思。

一切生活的最美妙之处都在向下挖掘的过程之中。

一切生活的问题和生命的真相都在诗歌里找到出处但找不到答案。

一切石头在春风化雨中放射着形而下的光芒。

一切爱情能够找到心心相印的烈焰和九头火鸟的传说。

一切秘密在语言中呈现守候之意力量之美。

一切思想透析出哲学的庄严和智慧。

一切隐喻通过色彩和行动表达深意表现深刻。

一切灵光和智慧从诗歌中闪耀,细节表述上出现评论那种深沉的关注,呈现有穿透力的锐利和深透。

一切青春都有激情,爱情具有“穆旦《春》二十岁的紧闲的肉体”之美,描述这种美的语言是罕见的内流河中洗去伪饰的百年奔放的真情,最大限度地远离肉麻的献媚与陈词滥调。

一切真诚都交给读者,一切心灵都交给自己,一切匍匐都交给写作,一切敬畏都交给语言,一切诗意都交给时代。

一切域外经典都不狼吞虎咽地吸纳,扬弃后吸收其文化而非作品的精华,将之如盐溶之于水中,化为无痕。

一切诗歌作品都是诗人的诗歌成长史和精神传记,要以开阔的视野、内敛的思想、野性的想象、敏感的内心抒写现代人的迷茫与憧憬,以及内心的冲突与考量,能够战胜自己成为自己之神的巨大能量。

一切诗歌作品都需要传达国家意识、人文情怀,需要诗人以自己在当下价值选择困惑和文化冲突夹缝中的心态和心绪体验,直接切入现实生存的核心,表达现实生活与历史世界的双向对流交汇情态,反映历史追思和当代情怀以及个体思想与国家意识,对历史精神进行重新阐释、对当代精神进行重新构建,以对现实世界的发言、与历史世界对话的大向度深度传达诗歌的人文关怀。

  二、诗是一种民族的触角,让我们看到“鱼变成鸟”

现代主义的先验、先锋诗歌已失去了惊世骇俗的光环,我们已没有诗歌英雄可以追忆和追寻。

当上海诗人陈斌(羊工)写下“于是我与墙/ 互为碑”的时候,一种巨大的物我对立以及之后严重的心心相背在诗歌界蔓延,于是很多诗人开始怀旧,开始古典地书写风花雪月,以“清醒状态下的怀旧逃离生活”。

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古典其形貌,现代其精神;东方其风采,世界其灵貌;传统其体态,新创其血骨。

新古典主义追随的风雨吹在岸上,我们没有发现河里的鱼掀起巨浪顶起河水让诗歌潮起潮落。无边无际的诗歌大河与河岸的分离让一些人开始追随遥远村庄里翅膀上的庄子。

庄子《逍遥游》的一大特点就是无拘无束,任想像之翅翱翔于天地之间。鱼可以变成鸟,鸟翅可以“若垂天之云”,云彩可以在鱼背上飞升,憧憬可以在鸟背上依附。

叶橹说,庄子是把自己的心象发挥到极致的古人。

然而,我们看不到诗歌中“鱼变成鸟”、“鸟翅垂于天空之中”的奇妙幻境。

我们追求的是形而非神。形似容易神似难上加难。

庞德说:“诗是一种民族的触角。”从浮光掠影中捕捉这个民族最高贵的东西。我们难以做到。

这个民族的优雅与尊荣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民族的优雅与诗歌的优美合二为一,如雪融于水中,化为无形,可感知而不可以触摸焉。

对于民族的优雅与诗歌的优美,我们一些人可能连感觉都没有,作品自然也缺少“贵族气”、“绅士风度”,诗行中更不会闪现“宇宙意识”,也不会表现“时空观念”以及“大爱情怀”,等等。

当陈子昂登幽州台而沧然泪下,当张若虚面对春江花月夜引颈歌咏时,我们当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直抒胸臆中的心灵洞开。我们也能敞开心扉、激情满怀。

但现代诗歌不屑于声泪俱下的真情告白,而倾向于冷眼旁观地描述一切。不需要文字层面上的情感奔放、一泻千里、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需要情感的克制与冷凝。

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想以表现民族的“贵气”来展现诗歌的“气度”。我们尽管气喘吁吁,但我们在一步步接近本真,接近我们心中的图腾。

岁月用鲜花肯定了我们的过去。

岁月用掌声回应了我们今天的努力。

天籁之音用“大气与否”等证明了我们诗人的身份和等次。

岁月抓伤的身子掏开的口子为我们的文字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我们抓起痛苦或幸福的悲伤与喜悦,高度敏感地注视着文字的世界、诗歌的世界,我们用文字用诗歌用诗意探寻未来温暖心扉。

未来给了我们探索生命与心灵的一切可能,诗歌无论在笔下或是在键盘上都会投下长长的历史和现实的影子。一盆水打湿天空我们脚下就有了黄河长江的起伏和澎湃。

我们披着披风,手握宝剑和诗行,挣脱口号的捆绑,穿越主义的丛林,直抵《逍遥游》里的城堡或那一片片桃林,沉沉地投下一首首诗歌一个个汉字。

因为有爱,因为文字和身体驻满了款款温情,我们的诗歌击中汉字,天空会有一些颤动,诗坛会有一些激情。



三、诗歌批评是一项道德的事业

日趋式微诗歌的生命脉动远不如某些段子抓人。

喧嚣的红尘容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

物质文明的发达,消费主义的膨胀,浮躁的人们都成了牛马或羊群,被欲望驱赶,大声喧哗着,四处奔走,劳于奔命,却依旧“肥甘不足于口,轻暖不足于体,采色不足视于目,声音不足听于耳”。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坐下来静静地阅读和研究诗歌!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对诗歌内部的东西当一回事!

但诗坛内部并不是没有无谓的争吵和责难。

我们常常听到诗坛内部如此声泪俱下的控诉:诗歌的死亡,批评家难逃其咎,因为文艺理论的抽象和空泛往往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诗歌的细读与品味。

对此,伊格尔顿的回答是,此种指责纯粹是当代批评争论中毫无根据的陈词滥调。

事实上,几乎所有重要的诗歌批评家都进行了谨慎细心的文本阅读,譬如普希金之于俄国形式主义,拉伯雷之于巴赫金,布莱希特之于阿多诺,波德莱尔之于本雅明,卢梭之于德里达,巴尔扎克之于罗兰·巴特,等等。

关键的是,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需要在细读诗歌的过程中“想要看到什么”、“所要追寻什么”。

伊格尔顿认为,上述枚举的那些批评大家们,其非凡卓越之处就在于在细读中保持了对文学形式的敏感。

批评家还要有对作品“断代史”的扫描与审视。批评主体建立起关怀与批判的身份、独立与自由的立场,展开富有激情、理性和社会历史承担的批评。

要贡献学术的良知,摆脱诗歌批评的庸俗化,重树诗歌批评的职业公信力。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相当低,甚至堕落为权贵和金钱的奴隶、应酬的工具。在功利主义思想主导下,作为主体的人或是获益者,或是受害者——作为客体的学术都易于沦为道具和玩偶,偏离了独立、客观、求是、公正、创新的科学研究本质。

诗歌批评是一项捍卫精神道德的事业,需要批评家具有学养与道德操守。

批评家要成为诗歌发展的战略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批评家之技巧的十三条论纲》说:“批评家是文学战斗中的战略家”、“批评是一项道德的事业。假如歌德对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贝多芬和让•保尔的判断有错误,那不是他的艺术理解力不行,而是他的道德有问题。”诗歌批评家要成为诗歌发展中的战略家,肩负诗歌的导向与引领责任。

对批评家一定要怀有深深的敬意。我们要怀着对批评家作品敬畏的态度,尊重诗歌评论家的精神和艺术行为。诗歌评论家也不能将自己的研究当做一种满足利益的工具,更不能为了迎合当下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使自己沦丧了道德准则。

“没有敬畏,才会出现文学的垃圾场。真正的文学令人敬畏而明亮、干净、高尚、平易近人。”

这是著名评论家张绍民在他的《真诗运动:大量诗人缺什么》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对诗歌要重新认定。首先是对诗人、对诗歌评论家身份的认定。

雷蒙德·卡佛并不是一位纯正的诗人。在文学贵族的共和国中,只有诗人是唯一的归属。

昆德拉把那种看重小说的语言和形式感,反抒情写作的小说家称之为“小说的诗人”,但是我们却很少听说有“诗人的小说”。

佩索阿、安娜·阿赫玛托娃、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约瑟夫·布罗茨基、保罗·策兰、米沃什、特朗斯特罗姆等诗人的名字,可以无限延续书写,但他们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诗人。尽管他们也写别的作品。

艾略特的《荒原》之最初被斥为“梦呓”而后终于被认可,如果不是借助于历史和社会的分析评价,其“荒原”的总体象征意义恐怕是难以揭示的。

“朦胧诗”之由受误解而到风行一时,没有对它们同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社会学评价,也不会那么迅速地得到肯定。

一个健全的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允许和容纳各种不同的理论见解的自由表达。

在红尘滚滚、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诗歌批评家应有战略的眼光,发掘优秀的诗人、诗歌作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让诗回到诗中。

诗歌批评家应有战略家的智慧,满意解释诗歌创作的“归属问题”,满意回答诗歌创作中“想要看到什么”、“所要追寻什么”的问题。

具有战略家智慧的诗歌批评家,为诗人们架设高高的灯塔,照亮的是诗歌创作的路,让大家即使在雨夜也不会迷失了方向。



唐成茂/【名家简介】

唐成茂,作家、诗人、影视剧制片人、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月刊》上半月刊执行主编,《澳门月刊》文学版执行总编,《中国年度诗人作品精选》执行主编。已在海内外发表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11本文学作品集。四川省中江县辑庆镇上场村人,现居中国南方某海滨新城。



图说:著名诗人唐成茂给成都商报《诗歌集结号》发来题词(如上)

【名家课堂】栏目介绍
特邀全国各地著名诗人、诗刊主编、诗歌奖得主,入驻成都商报《诗歌集结号》,集中刊发他们的三首(诗歌处女作、诗歌代表作、原创新作)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作品,让广大读者通过这组诗作看见一个优秀诗人的诗歌成长之路。希望对诗歌爱好者的写作之路,有所收益。

同时,为了与广大诗歌爱好者互动,成都商报将不定期邀请中国诗坛著名诗人,前往成都各地文化场馆、高校社团(或做客《诗歌集结号》微信群),开设名家大讲堂,讨论诗歌的创作、欣赏与诵读。通过名家线上线下授课、读诗会等多种活动,与广大诗歌爱好者亲密互动。



微信名:诗歌集结号

微信ID:SGJJH000



❶ 参与你的诗意生活
❷ 分享你的诗意生活
❸ 吹响你的诗意生活

《诗歌集结号》投稿指南
凡是自荐或推荐他人诗作的诗歌爱好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诗歌集结号”(ID:SGJJH000),并将作品发送至后台或投稿邮箱(3364987303@qq.com)。

喜欢朗诵诗歌的朋友,请发送你朗诵的诗歌音频或视频到投稿邮箱(3364987303@qq.com)。

所有发表于“诗歌集结号”的诗作及朗诵作品,暂无稿费,敬请理解。刊发作品将择优选发于《成都商报》《星星》诗刊等报刊,并按照相关标准发放稿费。

主       编:彭志强

执行主编:李斌

责任编辑:邓旆光   李雯

文化记者:陈谋

公号题字:陈野平


    关注 诗歌集结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