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文学】(42)孔静散文二组

 

孔静,女,1978年生于淮南市凤台县,2010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财政文学》《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





孔静,女,1978年生于淮南市凤台县,2010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财政文学》《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报》《新安晚报》《淮南日报》等

孔静散文二组


一、那些温暖的记忆

题记:有些东西总是容易让人遗忘,有些记忆却烙在心底,刻在生命里。   老屋 

老屋坐北朝南三间平房,东边两间瓦房,周围用砖头围成一个院子。院子西边是个菜园,菜园南边是鸡舍,北边是猪圈。老屋南边是爷爷的小花园,花园再往南是爸爸的养鱼塘。老屋是1991年发大水后盖的,那年水特别大,老房子里进了许多水,不能再住了,父亲和母亲决定重新来盖,于是在亲戚们的帮助下,两三个月房子就盖好了。那时,我刚上初中,屋子盖好上梁时,全村的人都来帮忙祝贺,父亲为此摆了好几桌客呢。在农村,盖新房可是件大喜事了,且在那个年代能住上平房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爸妈那时工资都低,还好他们都勤劳,爸妈除了工资,还养一些鸡、鸭、猪、牛,还有鱼塘来增加家庭收入。新房盖好后,我们一家都非常高兴,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孩子。

再次回到老屋,是在中秋节前的一个下午,阳光淡淡的照耀着,看见老屋,仿佛三十几岁的自己此时又成了孩子,对童年的记忆也愈加清晰起来……

那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们姐弟三人共同生活在老屋中。爷爷种花,奶奶做饭,爸爸下班后就去菜园里浇菜、给南边的池塘里的鱼喂草、撒食料,妈妈永远都是大嗓门,一味的风风火火,那是她当老师练就的一副好嗓子,大声地喊我的乳名,大声地呵斥淘气的我和弟弟。冬天,我们全家在堂屋里围着火炉烤火、聊天,火,旺旺的,映得一家人,暖和和的,脸,红彤彤的。夏天,我们爬上平房顶,在上面铺上草席,晚上躺在上面看月亮、数星星,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的乡村有熟悉的邻居,熟悉的小伙伴,熟悉的日出日落。还有那个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卖豆芽的老伯,他悠长且略带方言的叫卖声荡漾在村庄的上空,于是,家家户户拿着淘米箩装回半箩筐或一箩筐的豆芽。中午我们全家喜欢边吃饭边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待到傍晚,天空换上黑色的帆布,暮色渐染,村庄里又开始荡漾着《新闻联播》的声音,几户人家摆出简单的几样家常菜,随后便被暖风传递开来。或许,那才是生活,简单、平静、随性,却充满诗意。

随着我们姐弟的长大、成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也因病去世,母亲随我们一同到县城安了家。再次回到老屋,老屋依旧矗立,只是人去楼空,有点荒凉。满目的秋阳下,院子里的那棵梧桐树已经有些金黄了,叶子缓缓从树上飘落下来。东墙外,邻居家的老榆树上,数只麻雀正用心梳理着那翅膀下和尾巴上有点潮湿的羽毛,神情悠然而专注,还不时惬意地叽喳几声。天空,随风而动的几朵云层下,几只燕子在天空中忙着捕食,过不了多久,它们就要飞往南方了。

人到中年,情感会变得格外脆弱,明明知道那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能勾起我心头的疼痛,但仍然有机会就奔回去,就如那飞倦了的鸟儿,飞回那曾经给它温暖的爱巢,那里有她永不褪色的温暖记忆。

 心中的小河 

家乡村庄的后面有一条小河。 一年四季,村民们都用那里的水洗衣、洗菜、浇花、种粮,而我们这帮小孩子,最喜欢在那里游泳、钓鱼。夏天,当菱角漂浮河面的时候,把废旧的汽车轮胎打足了气,上面捆上两个长木板,投入水面,我和同村的女孩子们便小心翼翼地坐上去,以手当桨,旁边再备个小口袋,向前徐徐地划动,选择菱角叶密集的水面就可以摘了。也不管大的小的,家的野的,红的青的,两角的四角的,统统摘下来。此时,最怕的是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们,一边游泳,一边扎着猛子,有意无意的溅你一身水,或干脆一个猛子顶翻你的轮胎,让你落入水中,不仅弄湿了衣服,还会喝上几口水,气得丫头们连哭带骂,男孩子们才不管呢,乐得很呢!傍晚十分,摘上满满一大口袋菱角,成就感很足的交给母亲,也不管生的熟的,我们都爱吃,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里,这便是我们最好的零食。

河里是菱角、荷花,河边则长满香蒲、芦苇、茭白,还有蒿、野菊、棠梨树。一阵风吹来,水里青绿的荷花叶子密密一卷,把河底下的腥气带上来,蛙声一片。香蒲一个个精神饱满地站立着,像守卫的士兵。白白胖胖的茭白像藏猫猫的娃娃裹在绿色的叶子里等着你去找她。最喜欢看那黄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脚,在野花上一站,就掠走了,而花呢,一软,再努一下,细细密密的水纹久久不散。一抬头,有一只白鹭拐了一个漂亮的大弯弯。



记忆中的树 

老家的屋后种着许多的树,杨树、柳树、槐树、枣树……当槐花飘香的季节,我们这帮小孩子带上绑钩子的竹竿,跨上篮子便上树了,撸下来一大筐回家给母亲上锅蒸熟,拌着蒜泥、醋和盐,再浇点香油,啧啧! 好吃!那是母亲的最爱。最不济,屋后的几棵枣树,开花时把鼻子塞进米黄的小花蕊里拱着,舔掉那一点甜香,惹得蜜蜂围着鼻子嗡嗡直转,秋天老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上树打枣,我们小一点的则用个大床单四角用手撑着,老叔一个竹竿抡过去,叮叮当当的枣子被凿得痛快。要说最好吃的还是大妈家屋后的那棵桑葚树,刚坐果时,我和弟弟便开始眼巴巴的盼着桑葚赶快成熟,大妈每每看到我俩在树下的馋相,便满脸爱怜的嗔怪道:“你俩这小馋猫,还得等上一段日子才成熟呢。”而一旦稍稍有几粒成熟,我俩便顾不了大妈的劝阻上了院墙再爬树,伸手能够着的地方,即使稍微带点红色的我们也摘个干净,一边摘一边忍不住的往嘴里塞,弟弟性子急,把紫红的桑葚汁涂满了脸,像一个小花猫似的,而我总是边吃边把多余的抛给胆子小的小林子,她便一颗颗地拾起来,青的放进兜里,红的放进嘴里,“呀,真甜!”

糖稀 

那时候,每到深秋季节,奶奶就会熬制糖稀,记忆中把煮熟的红薯和麦芽一起和成泥状,然后用纱布进行过滤,再把过滤的汤汁放在大锅中开火熬制,在熬制的过程中,我们这些小孩儿就站在锅边不肯离去,一个个像个小馋猫,盼望着糖稀赶快熬成,有时候着急了,奶奶就把锅边已经结成块的糖用锅铲铲上一点递给我们,我们这些小孩子,你吃第一铲,我吃第二铲,呵呵……真甜哟!终于等到糖稀熬成的时候,我们却舍不得吃了,把奶奶分的糖稀用两根筷子来回的绕,这就叫玩糖稀,玩糖稀要快,不然会流下来,玩糖稀的心情是兴奋的,是快乐的,玩着玩着,糖稀就会变得越来越稠,颜色也变得越来越金黄,这时候,玩累了,两只胳膊也酸了,更是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了,吃还是不吃?不吃吧,玩了半天了,也不太粘了,光口水也流了好多呀,吃了吧,可就没有这东西玩了(奶奶把余下的糖稀都做了米花糖),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最后还是禁不住那甜蜜的诱惑,决定吃掉,把糖稀放进嘴里,抽出筷子舔干净,留下那块糖稀在嘴里,慢慢融化,让甜蜜的味道细细回味。

烤红薯 

小时候就爱吃烤红薯,那时候家里有灶,用稻草或麦秆烧火,做饭。每次做米饭的时候,上面锅里煮米饭,锅下灶内扔几个红薯在里面烤,等米饭煮熟了红薯也就差不多熟了,只不过烤出来外面全是黑的,吃完整个人也变成了小花猫啦!最有意思的还是秋收后,跟着哥哥姐姐们到红薯地里挖个坑,坑的宽度深度大约一尺左右即可,然后找些砖头做支撑,几根粗木棍横着搭在坑上,然后小心翼翼的将红薯一个个整齐的放在木棍上,将周围的小缝隙用沙土轻轻堵上,然后大家分好工,有的去找稻草,有的去找些树叶,再有的去找些小树枝,烤红薯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下面就该烤红薯了,几个小孩趴在地上,撅着小屁股先把干燥的树叶点燃,再点燃稻草,紧接着是小树枝。看着那一团团的炊烟在旷野之中袅袅升起,我们兴奋不已。等红薯的一面差不多烤熟了,我们要给红薯翻翻身,再烤另一面,有时我们顺便还揪上一点黄豆一起烤,等到整个红薯都烤得差不多了,那就是需要闷红薯了,把支起的红薯推进火坑里,上面埋上热土,大家就玩去喽!傍晚了,玩累了,红薯也闷熟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坐下来,扒开炭火,露出那黑乎乎的红薯,剥开那层黑外衣,里面可就是香喷喷黄澄澄的美味了,急切的送到口中,那个香呀,啧啧! 真是现在大街上卖的红薯没得比哟!

打火把 

儿时的中秋节,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吃不吃月饼,赏不赏月,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最开心的还是那村路边的狂舞——打火把。

旧时,火把一般用野草作火把芯的材料,人们成群结队地燃起来,形成一条火红的长龙,目的是来驱瘟疫、求平安、祈福。我们那时并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好玩罢了。那是我们玩得最疯的游戏啦!

打火把事先要做火把,做火把也是有讲究的,首先选一根足够长的竹竿,然后在上面绑上麻杆,绑得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紧了烧不着,松了烧时易散。还有的用棉花绑在铁丝的一端,再放到煤油或柴油里浸泡一天,以备晚上用。等到夜幕降临,有些性子急的孩子先点着了,陆陆续续小伙伴们都点燃起来,远处,邻村里也有火光,星星点点,像无数的萤火虫在游动。突然,远处传来“嘿嘿……”声,那是在示威,是挑战,伙伴们听到声音,争先恐后地舞动自己手中的火把,或划圆、或旋转、或排成S形上下飞舞,像火圈、像飞龙……来吧, 我们比试一下,比一比谁的火把亮,谁的火把烧的时间长,谁的火把队形变化多。就连那些平时胆小的孩子,这时也是英雄,跑着、跳着、口里还喊着,仿佛一只快乐的小狗,大家既紧张又兴奋。这时,邻村的火把队也近了,火把点燃了整条公路,大家置身于火的海洋。

打火把结束后,我们要玩一种叫“摸秋”的游戏,就是到别人家地里拽点东西,不管是地瓜还是青菜,摸着啥就拽啥,不能空着手,有主人来撵,一大群孩子没命地逃跑,黑灯瞎火的,也不管是田还是路,只管使劲的逃,现在想起还真是有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在变,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换成了两层、三层的小楼房,只有老屋依然不变,不变的院子,不变的菜地,不变的老槐树,不变的乡情,不变的记忆。那里有我的快乐,我的悲伤。

感谢家乡赋予我的独特禀赋,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给予我点点关爱,感谢朋友的陪伴,感谢故乡的一草一木,它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让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了劳动的快乐,懂得了付出才有温暖的收获。拥有了他们所赐予的美好回忆,我将珍惜过去,珍惜此刻,以一种饱满的激情去热爱生活,更要用一颗纯净朴素的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祭相思(外篇)

祭相思

父亲走了已四年,看到比你老的人都还健在,你的同事和朋友也都还在,心里不免难过,你真是走得早、走得急了!在你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我守在你的身边,看你日渐消瘦的身子,痛苦、恐惧、不舍,百感交集!都说父爱如山,山已倒塌,我好像失去了最强大的保护伞,感觉与孤儿无异。而母亲,已缩小成需要我来保护的孩子。原来,一个父亲的在与不在,差别是这样的大。

思念,无穷的思念。想在思念中找到解释。有一天,读龙应台的文章,她说,“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的,且住,不必追。你是他生命的延续,你还有你的生活。是呀,你是多么希望我过得好,我过得幸福,你在天堂也会微笑,对吧,爸?

四月,是个缅怀的季节,四月,又是百花争艳的季节。桃花、梨花开得正艳,油菜花漫山遍野开得都是。往年这个时候,母亲和你带我一起去茅仙洞烧香、去南山爬山,你还带我去钓鱼,那时候,我们家缸里游着鱼,冰箱冻着鱼,盘子里盛着红烧鱼,你喜欢吃鱼,我钓的鱼都给你吃,我怕鱼刺卡住。现在,我吃鱼腻了,也是那时候的原因吧!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四年,时光的手慢慢抚平,伤口似已结痂,只是钝痛仍在,我知道,你是多么希望我过得好,你一定不喜欢看到我黯然神伤、落落寡欢的样子,所以,在今年的四月,我的眼里满是你说过的春光美,昨天我带着孩子一起去登南山了,和当年的你我一样,我们比登山,看谁先到山顶,在桃花、梨花的映衬下,我们欢歌笑语,想必爸你也看到了,听到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皆需神力吧,父亲可知我这样想他?只是,我知道最希望我过得幸福的人是他。因为他的女儿,他的前世,那朵美丽的花正和着泪、含着笑、静静地努力开放!

自从父亲去世后,我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这些天,我一直反思着灾难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有震撼、有伤心、有失去、有眼泪,同时也有感动、有坚强、有获得、有笑容。生命对每个人来说,有时是那么坚强,有时又是那么脆弱!我们活着理应把心思放宽松些,少一些没有必要的名利之心,努力做好事,努力过生活,懂得珍惜生命,善待亲人。因为不管发生什么,至少我们还活着!想想那些遇难的和正在经受灾难的人们,我们该珍惜生命,爱惜你所选择的,珍惜你所拥有的,不让自己的一生充满遗憾。在每一天的时光的流逝里,我感受着生命的热情、温暖、期待、冷漠、悲伤、痛苦……我很幸福,因为我活着,感受着生命,感受着这个世界的一切......

活着真好!如果我们是普通的农民,就虔诚地侍弄土地,用勤劳的汗水来耕耘,收获土地的馈赠,享受五谷丰登的喜悦;如果我们是普通小店铺老板,就好好打理自己的小店,童叟无欺,宾至如归,树百年口碑,享受为人服务的快乐,享受充实、殷实的生活;如果我们是普通工薪族的一员,就好好经营自己温馨的小家,享受这“平平淡淡也是真”的普通人生活;如果我们是普通小科员,就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不去媚上,也不去欺下,不卑不亢,真诚为人,升职升迁,随其自然,享受这心静如水的自由自在;如果我们已结婚,就好好对待自己的爱人,相互扶持,互相关心,相濡以沫,白头百年,婚姻的幸福让相爱的人心情愉悦,心情愉悦就会产生“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你会发现自己的爱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儿;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那就多鼓励,少苛求,让他自由健康地成长,长成一个心态阳光、言行文雅的孩子,身心健康才是孩子最大的收获......

活着真好!虽然生活是平淡的,但我们可以在平淡中寻找乐趣,有时坐在电脑前,独自欣赏着一首引人入胜的曲子;有时沏上一杯清香的绿茶,细细品尝;有时撑起雨伞,徘徊在一条幽长的街道间,就在那一瞬间,你的生命便会喷出火花:回想起了那无拘无束的儿时,在绿荫树下跳皮筋,玩泥巴。其实生活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去体会幸福吧,幸福有时就是一种感觉,幸福有时就是一个微笑,幸福有时就是一顿饱饭,幸福有时就是一句关怀,幸福有时还是一行热泪,幸福有时还是一袭艰难,幸福有时还是一丝伤痛,痛与乐都算是一种幸福吧!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不断地奔跑,甚至奔命,追逐的,是世俗的需要,而非心灵的需求。富可敌国的人,未必找到了快乐;权倾一方的人,未必寻觅到了幸福。快乐和幸福,说到底,不是金钱和权力,只是心底里的一种安闲与宁静。生活是自己的,所以要开心,要精彩,要心存感激,要珍惜,着便足够。所以,我要说:活着真好!



最怀念小时候过年

说起过年,最令我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但每每回忆起来一切又都是那样的鲜活,让人留恋,并深深地怀念。

我的老家在离县城八公里地的农村,每年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烈了起来。记得那时候进入腊月乡亲们都杀猪宰羊,选择上好的鸡鸭鹅,用适量的食盐,配上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香、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制入缸中,等到7到10天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院子阴凉处晾晒。说到晾晒,因为父亲喜欢吃鱼,家里又有鱼塘,父亲每年都要腌制许多鱼。记忆中,他一般要选大一点的混子鱼。先把鱼去鳞,从脊背骨下及另一边的肉厚处,分开片,然后将鱼身剖腹,去掉内脏,不用清洗,直接把鱼放进大盆里,用盐均匀抹在鱼的内外两侧,其他调料依自己口味放入。4到5天后,将大盆里的鱼上下翻个身,以便调料均匀吸收。再过个4到5天,再将鱼挂在阴凉通风处,等着过年时享用了。

腊八节过后,整个村庄就更热闹了,到处洋溢着欢笑和喜悦。冬日暖阳下,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屋檐下,挂满了明晃晃,冒着油的腊肉腊鱼腊鸡腊鸭腊鹅腊肠等等,我父亲和大伯、老叔他们忙碌着,把村南边我家的养鱼塘的水用水泵抽完,开始捕鱼。全村老少都来围观,那场面热烈,加油声,赞叹声,声声不觉。鲢子鱼,混子鱼,戈雅鱼,红鲤鱼、鲫鱼......装满了家里大大小小的水缸,父亲是个热心人,捕上来的鱼一部人分给乡亲,一部分运到菜市场上,赶在春节前,卖个好价钱。

农村老俗语说: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母亲那两天最忙碌,把家里的屋里屋外全部打扫一遍,被子、床单、窗户、窗帘、桌子、凳子也全部擦洗一遍。她说要干干净净迎新年。等到年二十六,父亲的鱼也卖的差不多了,他便开始采购年货,银耳,木耳,鲜排骨,瓜子,花生,糖果、蔬菜、佐料等等,父亲做的糖醋排骨、糖醋鱼最好吃,香香的,黏黏的,甜甜的,我们姐弟都爱吃。母亲则和面蒸包子,蒸馒头,蒸花卷,用胡萝卜雕刻的印花章蘸上红色,点在红枣馅的白馒头上,像似一朵朵美丽的红花,真是好看,红色意味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母亲的馒头一蒸就是好几锅,一些送给姥姥,姨奶,余下的装在八斗里,盖上厚厚的棉布,留着过年那几天吃。母亲像一位魔术师, 除了变着花样的蒸馒头,还做些清香爽口,味道酥脆的米花糖和芝麻蕉叶儿。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些食物却是我们农家孩子的美味,让我们回味无穷。

终于盼到了年三十,一大早母亲便忙着把泡了一晚上的腊肉腊鱼腊鸡腊鸭腊鹅腊肠全部蒸煮好,待年夜饭享用。上午父亲剁肉馅,母亲摊煎饼,团圆子,通常都是母亲用手团,我和弟弟争着端着带有淀粉的大碗,滚来滚去。我俩咽着口水,小肚子咕咕直叫,母亲微笑着用手撕下两块腊肉,分别放入我和弟弟的口中,“你们两个小馋猫!”嘴里嚼着腊肉,心里最期盼的还是圆子上锅蒸煮的幸福时刻,这不仅仅是我和弟弟成就感的期待,更有一家人齐心协力团团圆圆的味道在里面。简单的午饭后,父亲和母亲忙着张喽着年夜饭,荤的,素的;冷盘,热盘;煎炸,蒸煮。丰富的饭菜准备了一大桌子。我们这帮小孩子们则围在大爷爷家的书桌边,看大爷爷写春联,每家每户几个门,多少副对联,全在大爷爷的笔下一一展现,红底黑字,描绘出乡亲们新的一年里的美好幸福生活。堂屋、偏房、厨房,灶爷,家畜圈,全都贴上。连门口的梧桐树上,父亲也不忘贴上个“抬头见喜”!傍晚时分,夜幕降临,全家老少围坐在桌边。窗外白雪皑皑,鞭炮齐鸣;屋内灯火通明,笑容盈盈。寒冷的冬夜,暖暖的灯光,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的感觉沁入每一个人的心里。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除了丰盛的年夜饭,更值得期待的还有饭后的烟花炮竹。父亲拿出他早早准备好的烟花,带我们到西边的菜园里,那里地方大,空旷一些,魔术弹,地老鼠,天女散花......随着炮仗冲上天空,烟花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像花朵,像圆球,像星星,像瀑布,像细雨,像雪花,又像彩虹......孩子们的掌声,尖叫声似巨浪,一浪接着一浪。男孩子们玩摔炮,玩窜天候,胆小的女孩子们则玩起电光炮,举在手中,喷射出火焰,火星四溅,还可以做着各种形状,或转圈,或摇摆。更小一点的小孩儿则打着灯笼,在院子里玩耍。美丽的烟花点亮了整个村庄一年中最美丽的夜晚,也映红了乡亲们的笑脸,人们相信,日子会一年比一年红火,幸福的明天会更美好。

现在的春节,少了爷爷奶奶,少了父亲和大伯,少了烟花炮竹,吃的和穿的也和平时没有区别,很是怀念小时候过的年。今年春节,就这样安排吧:少灌一点香肠,少腌制一点腊肉,带着女儿团圆子包饺子,和母亲包包子蒸花馒头,爱人写春联,带孩子一起贴对联。希望能给下一代留下春节的记忆,更要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安慰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回那些关于年的记忆,那些童年时快乐的幸福时光,那种温暖与幸福感一直存在。

冬夜有约

冬日里,一天中最惬意的时间,莫过于晚饭后,将睡前。

着一身宽松的家居棉衣,穿一双舒适、温暖的棉拖鞋,让一天紧张的肌肉放松,再放松。此时,外面也许下着雨,也许刮着风,还或许飘着雪,那有什么关系呢?就在家里,待在屋里,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从卧室走到客厅,再从客厅走到厨房,让身体运动起来。或打开音乐,边听边干家务,拖拖地,擦擦玻璃,整理整理房间,即运动又把家里收拾收拾的干干净净,伴着邓丽君的歌声,心情竟是如此舒畅。

夜里,茶水是不能饮用的,切几片柠檬投入杯子,袅袅的热气升腾起柠檬的清香,嗅之,品之,香香甜甜。清茶旁,洁手,临一页经书字帖,是《心经》或是《金刚经》,再或是《兰亭集序》,很感念这套字帖的商家,让我抄写经书的同时,即练习了毛笔字又学习了经书经典。一页抄完,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心安定而自在。

女儿还未下晚自习,锅里给她煲的冰糖雪梨粥咕咚咕咚,小火煮,慢慢炖。那就安坐于古筝前,边弹琴边等她。轻轻的缠上义甲,弹奏一曲萦绕于怀的《茉莉花》,再将未练熟的曲目反复练习几遍,聆听着自己一点点的进步。练习时间的长短都依着自己的心。

伴着琴声迎接归家的女儿,端上雪梨粥,聊聊学校里的趣事,娘俩一起泡泡脚,洗洗脸,各自钻进母亲亲手做的棉花被窝里,轻轻地,暖暖地。伴着感念的心开始睡前的阅读时光。

窗外,夜色愈加浓烈。枕边书,一本本的看,今天看哪一本或是哪几本,全依着心情。沈复的《浮生六记》,最喜欢里面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他的文字率真,清新温情,独抒性灵,他与芸娘的爱情是平常生活里的诗情画意,芸娘也是聪慧之人,连林语堂也极力地赞美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海桑的诗,仍是喜欢细细地品读,品味他对世事的忧伤和感怀。

新买的一本宁远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也是感怀颇多,年岁渐长,早已没有浮华的梦想,最安妥,最朴实的日子便是平淡如水的日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所爱的人,把时间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顺从本心,才是最美好的生活。

种花看花

我喜欢种花,家里客厅、卧室、阳台都被我种满了。洁白幽香的栀子花,艳丽娇美的月季,香气袭人的茉莉,挺拔的竹子,幽雅的文竹,抗旱力极强又可以防辐射的仙人掌(球),还有那大大小小,即可盆栽又可水养的吊兰……

每天下班回家,给花浇水是我的必修课,虽然一盆盆的浇,繁琐,但看到那葱绿的花叶和娇美的花朵,仿佛自己也成了花的一部分。每每看到花长出了嫩嫩的小芽,我就特激动,那也是一种生命力呀,我感觉特有成就感!

喜欢种花,缘于我的爷爷,他在世的时候就喜欢种花,老家的院前院后都种满了,大多是菊花、月季、还有金银花。小时候,我经常带同学朋友回家看爷爷种的花,临走时爷爷都不忘送上一盆。小伙伴们激动地连声说谢谢。爷爷也乐得合不拢嘴,原来这就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啊!

现在,我种的花,屋子里都种满了,怎么办呢?干脆,种阳台外吧!不是说在德国,家家都知道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吗,让别人欣赏,自己呢,却只能在屋子里看到花的脊梁。瞧,德国人的这种“我为人人”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我没有亲眼见过,但我可以想象到:家家阳台上都种着花,窗户上种着花,门边的空地上也种着花,很多小区的篱笆也由花来充当,在花开的季节里,那些“篱笆”是多么的漂亮呀!许多的窗户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我把花种在屋外,来来往往的行人看到我种的花,心里一定非常高兴,而我走在路上,自己又看到别人种的花,心里不也是同样的感觉吗?

正如季羡林大师说的那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帮助别人,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起来的。








    关注 长淮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