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百年的五张面孔 接续百年文脉的清华图书馆

 

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日的这两天,潘晨比以往忙碌了许多。做了几年图书馆志愿者的他,在4月23日这一天,也就是“世界读书日”,以首届“好读书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来到于刚刚竣工的图书馆四期工程——李文正馆,也称北馆,参加奖学金的颁奖。...





文 | 常松 丹青

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日的这两天,潘晨比以往忙碌了许多。做了几年图书馆志愿者的他,在4月23日这一天,也就是“世界读书日”,以首届“好读书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来到刚刚竣工的图书馆四期工程——李文正馆,也称北馆,参加“好读书奖学金”的颁奖仪式。

对于潘晨来说,虽然他已经与清华图书馆相伴相知了五年,但是这一天,他眼前铺开的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图书馆。它就“得体”地屹立在潘晨做图书馆志愿者的逸夫馆旁边。

北馆由印尼著名华人企业家李文正先生捐资建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关肇邺先生领衔设计,于2016年年初落成。图书馆“李文正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可藏书60万余册,提供800余阅读座席,与图书馆原有建筑连成整体,共同组成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系中的总馆,为读者提供温馨的、充满吸引力的学习、研究与交流环境。



北馆南面的玻璃墙(图片来自推送《独家丨北馆落成时,走进建筑大师关肇邺与他的百年书城》)

而这座北馆,不仅仅是关肇邺院士在设计图书馆三期工程——逸夫馆二十年之后,再次为清华设计图书馆;也是清华图书馆百年建馆史上最新竣工的一座。回溯百年之前,美国规划师亨利·墨菲,亦即为当时几近荒废的清华园规划了崭新的现代校园的那位,亲自设计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工程。一期工程竣工后便位列彼时清华四大建筑之一。

在这个校庆日,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库向公众开放了。很多志愿者义务为来访者讲解关于大库的历史。大库也就是老图书馆的藏书处,其历史与清华的历史相当。库里的书架都是钢铁铸造的。现在大库主要保存清华图书馆的旧书籍,平时不对公众开放。漫步在大库,仿佛时光倒回到八九十年前,回到老一代清华人的记忆里。

 

图书馆大库藏书(郑润民摄)
在清华,像潘晨这样的图书馆志愿者有很多。当同学们在图书馆读书自习时,经常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图书馆书籍在同学翻阅后能依然整齐如故,这些志愿者功不可没。

潘晨在四年前加入他们的行列。他自小便喜爱读书。他说,小时候一到新学期发书的时候,他最喜欢黏着父亲给他包书皮,用牛皮纸包过的新课本特别好闻。在领到新书的那一天,他往往一边闻着书香,一边就把新课本里所有的故事读完了。大概从六年级开始,上学期间的每周六午饭后,成为潘晨雷打不动的去新华书店看书的时间。日积月累,像蚂蚁搬家,一次次一点点,他看完了不少书。

当然,在新华书店看书,毕竟受到很多局限。于是他读书的姿势,或站或蹲,或盘腿坐在地上,当然还经常会被店员赶走。有这么多年在新华书店受拘束的“阴影”,潘晨刚刚来到清华时,面对能够从中肆意选择各种书的层层叠叠的书架,仿佛在小池塘里呆惯了的水鸟忽逢广阔无垠的大湖。于是在宽敞的阅览室里悠闲地泡上一下午,成为了他最好的“享受”。

其实,在清华百年的历史中,像潘晨这样痴迷于读书的清华人很多——当年,钱钟书在书堆中研经铸史时就是这样;曹禺在案头创作《雷雨》时就是这样,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40册时也是这样。

在清华建校的第三个十年间,图书馆已经成为学生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建筑,旧有规模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于是,与梁思成先生齐名的建筑师杨廷宝先生应邀设计图书馆的二期工程。他在一期的北侧建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建筑,以大通层的设计给阅览室一个轩敞的空间;在连接处建造了一个四层的塔楼统领建筑群,形成图书馆的主入口。如今,轰动世界的“清华简”就保藏在这座遍及爬山虎的建筑里。
 

老图书馆走廊
老图书馆里古典而庄严的空间,是历代清华学子最喜欢的地方。每天清晨在大厅斑驳的阳光掩映中翻开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在夜晚伴着闭馆的音乐散漫地收拾桌上的书本,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这成为无数清华学子们宝贵而充实的记忆。

与老清华那个年代各种资源相对匮乏不同,当代的清华学子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图书馆接触,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勤工助学,参与图书管理。就像小时候在书店里看书一样,报名参加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工作是潘晨另一次“心机”表现。因为借此机会他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图书馆的上架新书。一开始他报名参加的是人文社科书库,他想同学们平时借阅的书籍肯定都是精华中的精华了,于是他可以着重浏览同学们归还的书籍,因此也就能比别人更早地发现并借阅这些书。

可惜最后他的“如意算盘”失败了,他被分配到了中文科技书库。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科技书库也给他带去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位于逸夫馆二楼大厅侧面的新书架交由他们负责整理。他依稀记得,新书架应该是每周二换上本周的到馆新书,届时他就可以一睹新书的风采了。因此他最喜欢的工作班次是周二晚上,可以去新书架“搜刮”一波。
 

老馆前的潘晨
本科期间四年,潘晨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总量刚刚超过300本。跟周围同学比,的确算是比较高的,但是图书馆统计出来的第一名借阅总量达到了一千多本。不过潘晨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对他来说,读书只是一个习惯而已,就跟一日三餐刷牙洗脸没有什么不同。如果看到别人读的书多而刻意逼迫自己去多读书,这样就错了。读书不是好在它是一种人人趋之若鹜的目标,而是好在它能够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释放压力、暂时逃避现实的途径。

潘晨四年读了300本书,有的学生则读了1000多本,那么清华学生有没有最喜欢读的书呢?在这次潘晨参加的“好读书”奖学金典礼上,邱勇校长还发布了由校学生会历时五个多月选出来的“清华学生喜爱的10本好书”,它们分别是《理想国》、《红楼梦》、《人间词话》、《西方哲学史》、《围城》、《乡土中国》、《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三体》,涵盖了文学、科幻、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

在每年校庆时开启的老图书馆大库里中,有一个磨损的书桌,那是当年杨绛先生求学时最常读书的位子。在2015年,她将钱钟书先生的稿费捐出,建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以鼓励当代的清华学子从书中寻找未来。而潘晨正是第一届奖学金获得者。

“好读书”奖学金选择在于“世界读书日”刚刚落成启用的图书馆北馆举行,自有其深意。杨绛先生可以说代表了老一代清华人的风骨,通过设立奖学金,她将老一代清华人对读书的喜爱、对知识的尊崇传递给了新一代清华人。而新一代清华人、如潘晨,如读了1000多本书的那位同学,也不负所望,于读书中觅得真意,体悟自如。

举办颁奖典礼的北馆,其建筑风格延续了关肇邺院士的一贯理念,亦即传承百年清华图书馆的历史传统,将老清华的建筑精神灌注在新的图书馆中,从而完成了清华图书馆精气神的传递。百年清华,人文日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百年文脉从老一辈人手中传递给了新一代清华人。

编辑:潇潇 & rukia


    关注 清华研读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