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闻】大爱“髓缘”,成了一个家庭,救了一个生命

 

和善之家必有余庆。...

点击标题下「鲜为人知」可快速关注



文/周明华 张鹏

上海411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奕和妻子冯琳,都是研究生毕业,职业都是医生,同在一个城,他们却聚少离多。和谐美满的背后,更多的是彼此的包容与奉献。因为,军人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军嫂意味着守候与付出。

他们相识于一场“髓”缘。1997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李奕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同时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俱乐部,与同为俱乐部成员的冯琳结识,两人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与骨髓捐献的相关宣传活动。

相同的职业、相同的兴趣爱好,很快,两个有爱心有责任的青年就组建了家庭。 2005年,冯琳怀上一对双胞胎,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妻子身怀六甲,身边急需人照顾,李奕却接到了参加上级战救技术大比武的通知。

从分部到军区,历时近3个月。封闭式的训练,让他们同城却不得相见,从不安埋怨到理解支持,冯琳在用行动诠释了军嫂的担当。

为了支持丈夫工作,更好地照顾家庭。冯琳辞去了高收入的某中心医院医生工作,应聘去了一家研究所的医务室,并且把家从闵行的大房子迁到了虹口蜗居,为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里,让丈夫上下班节省一点时间。这一举动,压缩的是物理空间,拉近的是心灵距离。
2013年,驻军某部出现不明原因群体性发热,李奕被紧急抽调到医疗组全力抗击腺病毒。临别前,冯琳宽慰丈夫说:“你放心工作,我一个人能照顾好这个家。”

一天夜间,趁护送病重的战士到医院治疗的空当,李奕顺道回家拿几件替换的衣服。凌晨1点回到家后,冯琳和孩子们一直在等着他。

看到爸爸,孩子兴奋地跑过来拥抱,李奕却猛地后退一大步,保持着距离。因为他刚从疫区出来,身上、衣服上都没有清洗消毒,很可能给他们传染细菌病毒。就这样,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只能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隔着一米开外的距离互相凝视着。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夫妻间的支持是相互的。

2014年11月,冯琳接到红十字会通知,一名婴儿患急性混合性白血病,中华骨髓库近200万的库容中,配型相符的只有她一个人。李奕当即表示支持妻子为小患者捐献骨髓,并承包了手术期间的全部家务。



经过手术,冯琳捐献的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液采集完成,紧急运往郑州,用于救治这名两岁的白血病小患者。

小患者康复后,其母亲含泪给恩人冯琳写来感谢信。冯琳同样激动,在给小患者的信中,这样写道:“谢谢你给我机会做了一件这样有意义的事情,这孩子是我期盼了14年的‘髓缘’。”

军人的家庭除了奉献,还有特有的浪漫和专属的荣耀。

2016年2月5日,李奕随第20批护航编队完成任务胜利返航。掐指一算,他和家人已经分别了309天。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全家团聚,妻子冯琳特意向单位请了假,带着孩子驱车数百公里来到舟山,早早地在军港码头迎接。

当军舰靠上码头时,孩子们远远看到舰艇上分区列队的海军叔叔穿着一样帅气的军装,每一个似乎都长得差不多,实在不知道哪一个才是自己的爸爸,只知道拼命地向军舰挥手。

冯琳赶紧拿起手机,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就这样,一个在岸上,一个在船上,一边挥手,一边通过电话互诉衷肠。这一幕被恰好路过的记者抓拍下来,传到了网上,打动了无数的网友。
“你是橡树,我是你身旁的木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舒婷的《致橡树》,是李奕夫妇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意境,也正是他们生活与心灵的写照。



(编辑:戴琢璞 供图:张鹏)







(“三行情诗”大赛投票正在火热进行中。请点击左下角蓝字“阅读原文”为您喜爱的作品投票。)


    关注 鲜为人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