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从苹果支付专利费,解读中国制造业启示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公布了一则消息: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而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在通信业,两公...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公布了一则消息: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而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在通信业,两公司签订专利许可时,专利许可数量多的一方要向数量少的一方收取专利费。这意味着在通信技术领域,中国企业有了向美国企业收取专利费的转变。

往时之厚积,今日之薄发



消息一出,有人振奋,也有人淡定。据媒体报道,苹果不仅要向华为支付专利费,也要向爱立信支付;而华为虽然专利许可数量相对比苹果多,但仍同样要向爱立信支付专利费。

转变,毕竟才刚刚开始,中国企业要更多占据全球产业链上游,才能更有底气。尽管如此,华为取得的成绩还是很能振奋人心,许多立志要做世界第一的中国企业,无数埋首攻坚自主专利的国内研发人员,都在此刻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相比虚拟经济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正如华为近年来在手机业务上持续扩大战果,其实就是依靠研发。华为在过去的十年里,累积投入了2400亿搞研发,1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的比例高达45%,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31个联合创新中心。这些,才是华为手机在4G时代崛起的根本倚仗。

如果将虚拟经济比作锄头,把实体产业比作玉米。实业的本分,就是把产品做好,不断追求更高品质,不断引领更新需求。有了实实在在的知识产权、独家产品、口碑品牌,才谈得上发展各种衍生服务。这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现代国家得以通向繁荣的依靠之一。

萧何系铃,萧何解,哪里跌倒,哪里起



其实,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企业家们都曾经尤为钟情实业。但时下,这种“造物”情结,在美国金融神话的诱惑下有些淡薄。曾使得美欧日等国家实业发展动力日渐匮乏。

盘点这几年的国际制造业局势,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国家,几乎都在重新重视实体经济。

美国本土制造业已出现明显复苏,装备制造业反弹的幅度甚至超过德国。日本提出“重振制造业”,政府遴选6000多名具有特殊制造技术的优秀人才,培训制造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德国提出“工业4.0”,试图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中国也不甘人后。无论是国家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还是日益追求品质和功能的消费市场,都给中国的实业家们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而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迅速为社会弘扬的“工匠精神”,也为实业创新提供了新的呵护和激励机制。

虚实之间,中庸致和立于不败



当然“中国制造”需要更多“种玉米”的人,耕好自己的园,种好自己的田,哪怕一年只得一收,能够育出良种的,就能收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然而一切的一切,即便耕种者人数再多,心愿再强烈,欲使得实业之玉米更加香甜。那虚拟经济之锄,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基础。

古有云:“惠而不费,劳而不恕,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等。”意思所指,在处理所有问题之时,要注意适当的分寸,保持恰当的客观理性。虚实之间,中庸致和的古训已然揭示,实体制造业的兴荣之本,须与虚拟经济相辅方得相成。

虚实之间,中庸致和立于不败。

(文字转载于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中的观盘评级和操作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和借鉴,笔者与相关金融商品的涨跌也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据此入市给投资者带来的盈利和亏损与公司及分析师无关。

本产品属于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品种;投资者应具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资金实力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应合理配置资产、不应用全部资金做投资,不应借钱来做投资。


    关注 天恒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