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璇 研究印度的使者

 

在深大北图书馆六楼,有个中印友谊馆。...



朱璇

研究印度的使者


深大图书馆北馆的六楼,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不到6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展示着来自印度的异国风情。朱璇老师说:“我曾幻想过自己能够工作在充满图书的地方”。位于图书馆的中印友谊馆正是朱璇老师践行着理想的一个标杆。坐在里屋柔软美丽的沙发上,她开始向我们讲述她的学术之旅。


朱璇老师在克久拉霍


2005年,朱璇老师从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当时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之后去到商业银行工作。由于自己的爱好是文学,所以她决定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辞去工作,回到深大选择了文学院的文艺学进行研究生的研读。在读研究生期间,她接受到来自导师对他们印度文化的提点,开始接触到印度奇妙的文化。于是这段文化旅程被开启了。从硕士到博士,对印度的研讨和调研成为朱璇老师兴趣挚爱,让她陷入这块领域无法自拔。
1
公派印度

适应后的美丽

在2010年读博时期,朱璇老师被公派印度进行访学。本只是单纯地去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可在与当地印度居民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朱璇发现了更“好玩”的事情。她说:“以前看书感受印度的文化的时候,只能隔着书页幻想那种生活是怎样的,可是当自己真的身临其境时,就会对那些被自己印证了的事产生巨大的兴趣”。就因为这样,朱璇老师决定写一份调研报告。这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老师精心的研讨下完工的报告,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然而,一开始到达印度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印度的某些地方地标设施不完善,老师有时候会因为找不到地标而迷路,在印度的南部因为语言的偏僻而无法和别人交流,甚至是在与当地人访谈时,也得有一个中介人来翻译,这些困难现在被朱璇老师回忆起来反倒多了一丝温馨,因为善良热情的印度人民每次都在老师一筹莫展时,及时出现帮助她解决了困难。


泰戈尔国际大学民间市集


印度的温度有时高达50℃,继而引发的严重的蚊虫问题,口味方面的差异也困扰着新来的留学生们。对于我们对她印度生活的好奇,朱璇老师表示:“能有什么不同呢?不照样得处理应接不暇的琐事,特别是刚到,安顿自己的那段时间,适应了天气和饮食过后,反而感受不到太大的区别。”“喜爱”让老师能够把印度当成是自己熟悉的地方,“热爱”让她克服重重不适应。

慢慢的,朱璇老师开始融入这个地域。在与印度人民生活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自己完全意想不到的生活习惯,虽然很震惊,但是转念一想,他们如今并未因为这些习惯有何不快乐,朱璇老师心里的震惊转化成了敬畏,并且入乡随俗,开始学习用他们的习俗来生活。
2
两国差异

印象深刻的经历

印度和中国作为世界的两个大国,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点,可在一件事上,朱璇老师却感受到了两个国家的差异——那就是签证。朱璇老师第一次去印度,到达了印度的领土时才有人告诉她来印度读博士需要的签证类型是学者签,但老师手里的却是学生签。内政部的工作人员把朱璇老师拒之门外,并说只能回国重办签证。人都来到印度了,怎么可以再回去呢?机票是国家公费的一个往返套餐,而签证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办到。时间和金钱都不允许朱璇老师再磨耗。她便勇敢地向大使馆的管理人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最后,花了一个月这件事终于尘埃落定,大使馆最终决定不用让朱璇老师回国重办签证。


在孟买中心公园与四位女子


朱璇老师向朋友们说起此事时,大家都十分坚信朱璇老师一定是背后有很大的关系,毕竟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仅有千分之一。而老师她亲身感受到的却是:印度的管理人员十分愿意听取群众的声音,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地向他们叙述困难,他们就会快速帮助你解决问题。“国内的现状却是,群众不敢出声”,朱璇老师感叹道。国内的这种趋势导致了人们的一种观念:如果能够快速办成一件很难的事,一定是走关系。

正是由于这一点差异,在之后的很多活动中,朱璇老师都勤于向管理员提出自己的困惑,这让在印度的访学生活方便了很多,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印度在朱璇老师心里变得更加亲切。
3
学术轨迹

深大--北大--深大

说起自己当时是怎么接触到印度文化时,朱璇老师告诉我们,就像自己读本科的时候没想过自己会读到博士一样,从认识印度到研究印度就像命中注定一般。如今,朱璇作为深大的老师,意味深长地和我们说道:“其实学习靠的还是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学生自己的求知欲,二是来自老师的一点点拨。”


南印度阿罗新城沙维特利馆的学者


从深大到北大,再回到深大,朱璇老师对深大的感情估计不是我们可以描述的。选择深大的另一个原因是,深大的制度十分适合对学术有深厚研究兴趣的学者。老师她当时看重的也是深大不同于其他某些大学的奖励制度。“一个对学术本身就有要求的学者,不应该再受到末位淘汰制的压力,学术的研究和创作是需要自由的。”

朱璇回到深大当老师,是一个新的选择,她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为自己也是学生,所以她按照自己以前对老师的期许来改装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让同学们能够对印度文化产生兴趣。虽然传授型的课堂比探讨型的课堂要显得不足些,但是朱璇老师始终践行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理念。她说:“传授型的课堂也是非常讲究技巧的,在讲述一件事的时候,把事情从外部一层层剖析到源头的这个过程非常美妙,我要做的就是呈现这个过程。”
4
锲而不舍

弥补中印文化空白

深圳大学的印度研究所十分优秀,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然而中印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有很多空白,许多方面都缺少人去探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让人们了解印度文化的载体----文献,很少有中文的翻译本。所以老师她励志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除了日常需要完成的课题,她私下也在努力翻译印度的文献。“有时候讲课,觉得应该让学生们去翻阅一些印度的书籍,可是这本书却没有中文译本,就觉得很遗憾,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有这种责任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印度文化,以此作为自己翻译的动力。


我们和老师在中印友谊馆合影


朱璇老师对于自己现在能够继续研究印度的文化十分的有感触,她说:“决心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有一种吸引力,能够把机遇吸引过来。”

朱璇老师本科学习的并不是印度专业。她说,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永远不要把理想停留在想象这个层面,行动会带来收益,即使一开始的选择并非自己最喜欢的,但经历比结果要重要得多。“我当时一开始没有学习文学专业,学的是经济,我从来不觉得我先学了经济是浪费,因为不同的专业让我感受到了看问题的不同视角,经济学的知识也会在我的生活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老师说,无论何时,只要做了选择就应该投入到当下,不要迷茫,不要怕错,错了也不该抱怨。要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文 / 啊馨

图 / 朱璇

微信 / 啊馨


    关注 人在深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