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戏剧文化

 

【大同木偶戏班】 清宣统间,上杭白砂木偶艺人在东街创立“三角班”。民国初年改唱“乱弹”。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鸿顺堂”木偶班,旋称“福和堂”。1966年初解散,1980年复办,称大同木偶戏团。...





一 、木偶班 

【元坑木偶戏班】 清同治间,涂坊乡元坑村曹如文到上杭白沙从师学戏,师满返村创“万顺堂”木偶班,发展很快,后分为“新风堂”、“陈福堂”、“龙凤堂”、“荣庆堂”、“万胜堂”、“万福堂”6个班子。民国年间,因经营亏损,先后解散。1950年,第六代木偶戏艺人曹如锋重建戏班,称“福春堂”。1956年曹参加“闽西木偶戏代表队”赴上海、北京会演,获文化部的特种艺术表演奖。7月,“福春堂”并入长汀县木偶戏团。1960年,县木偶戏团裁撤,复办元坑木偶戏班。“文化大**”开始,演出中断。1976年恢复活动,1978年分“一团”、“二团”两个戏班,至今活跃在长汀、上杭、武平、顺昌、将乐、明溪一带。


【涂坊木偶戏班】 清宣统间,涂坊创“荣庆堂”木偶班,唱汉调。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演过现代剧目。建国前夕一度解散,1951年复办,至1964年活动中止。1978年,以原班底人员为主,成立涂坊木偶戏团,多在长汀涂坊、上杭、武平、连城等地演出。

【古城木偶戏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古城元坑创“炳庆堂”木偶班,唱高腔,第二代起改唱楚剧。至1966年因“文化大**”解散。1978年后,由第三代艺人复办,称古城木偶戏团。多在长汀古城、瑞金、石城山村演出。


【大同木偶戏班】 清宣统间,上杭白砂木偶艺人在东街创立“三角班”。民国初年改唱“乱弹”。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为“鸿顺堂”木偶班,旋称“福和堂”。1966年初解散,1980年复办,称大同木偶戏团。

【童坊木偶戏班】 清光绪间,上杭才溪木偶艺人在童坊创“福春堂”、“继荣堂”大头傀儡班,至1956年并入长汀县木偶戏团后未再活动。1983年以两堂班底组建童坊木偶戏团。

此外,建国初期还办过“城关木偶戏团”、“彭坊木偶班”、“华保孜木偶班”、“丘火庆木偶班”及“松林班”。1956年,成立县木偶戏团,上述各木偶班及“继荣堂”、“福春堂”等先后并入,至1960年,县木偶戏团因经费不足解散。



二、话剧团  

汀城话剧团均系各部门(单位)话剧爱好者组成的业余文艺团体,多因宣传需要而临时建立。1929年冬,红坊区成立过苏维埃剧团,有团员20多人。1933年冬,福建省苏维埃剧团30余人一度驻汀,常利用中央工农剧社剧本或自编剧目排练话剧巡回演出。民国二十六年(1937)起,厦门大学迁汀率先成立“厦大剧团”。翌年6月首次演出抗敌救国剧目,震动极大。嗣后,汀城剧团林立,有“抗敌剧团”、“汀州青年剧团”、“县中剧团”、“高工剧团”、“侨师剧团”、“前锋剧团”、“汀中剧团”等。常在城乡演出。抗战胜利后各剧团先后解散。

1964年冬,成立县文工队,全队25人。主要排练小型歌舞为主,深入农村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翌年9月裁撤。


三、长汀县越剧团 

原系龙岩专区越剧团,1958年4月下放长汀,改为长汀越剧团,为县内唯一专业剧团,有演职员62人。1964年,部分演员调往县文工团。“文化大**”开始,剧团骨干遭受错误的批斗。1969年1月全团解散,演职员均下放农村劳动。1979年复办剧团,有演职员68人。7月,到浙江招收第二批团带班学员,举办为期一年的演员培训班。9月,福州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国务院文化部长黄镇和省文化厅长万里云莅汀,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1983年,全省优秀青年演员比赛,演员王侣获金质奖,孙婷获银质奖,袁建秋、王福娟获铜质奖,丘龙海、张雪华获指导奖。剧团复办后,在城乡巡回演出,还活跃于闽西、赣南、粤东北各县及厦门、南昌等地。其保留剧目有《梁祝》、《碧玉簪》、《盘夫索夫》、《孔雀东南飞》、《泪洒相思地》等多出。


四、汀州黄梅剧团 

1983年10月,四都乡创办,有青年演员27名。巡回于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演出。1984年9月,应邀赴龙岩参加闽西首届艺术节演出。1986年停办。




    关注 来嫽长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