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迷思:分数、能力与优势

 

您留意过“孩子的兴趣吗?”您对孩子的“优势”有所发现并有所了解吗?您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着突出的自我能力吗?...





身在魔都或帝都的父母们,在经历了初为父母的喜悦后,对孩子的期望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融入的不断深入,也慢慢地产生了变化。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让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上了更高的一个台阶。“我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求TA身体健健康康就好。” 在孩子三岁之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简单而又质朴的。

孩子两岁多之后,父母开始慢慢地筹划孩子入园。这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抱着情怀与理想。 无论是以孩子为中心,培养独立, 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的“蒙特梭利式幼儿园”;还是以“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为理念,致力于对孩子人格建构的中国版“巴学园”都引得不少家长趋之若鹜。

转眼到了大班,幼升小的压力扑面而来,父母们从不淡定到焦虑,开始把孩子塞进各种培训,补习班。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机构紧紧抓住父母不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把幼升小的培训甚至提前到了幼儿园小班。至此,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中国最前沿的一线城市,教育已经慢慢“异化”。

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理想,在现实中不断地妥协,不断地被碾压,甚至最终被放弃。那些抛弃了体制内寻求“国际教育”路线的父母发现,另一条道路,更不见得轻松。相对于国内只看“分数” 与“竞赛成绩”的升学体系,国际精英路线对孩子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对 “标化成绩”的要求。 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孩子的体育能力、甚至父母的职业背景、社会关系,都被纳入在了评估范围之内。 无论是国内教育体系的刷分,还是国际教育的“爬藤”,好的教育基本上与“上名校”画上了等号,而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要途径,依旧是“分数”,或者让孩子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获得高分。
在追求名校的道路上,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根据“Dream School”的需求,选择性地让孩子进入匹配的学校,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特质。

您留意过“孩子的兴趣吗?” 您对孩子的“优势”有所发现并有所了解吗?您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着突出的自我能力吗? 如果认真问问自己,究竟有多少父母可以不假思索回答得出这些问题?



回想我这个80后的成长之路,从小学到高中,大多数的时间都留给了短板的“数学”。可是不懈的努力并未在高考中给予我同等的回报,数学成绩依旧低于班级的平均水平。反而是平时不怎么花力气的文科成绩总是排在年级前列,突出的英语学习能力日后更是成为了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

或许,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我重新成为那时的自己,我会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科上,让突出的能力因为自主的发奋而更加突出。可是,也许会有人说,放弃了数学,即使其他科目的成绩再优秀,以当年高考制度的招生要求,估计连大学都考不上,更别说就读本科了。

举这个小例子,并非是建议家长放弃孩子不太擅长的领域,而是想说,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得足够长,把成长中的某一个阶段放在人生的长河中去看,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曾经为之疯狂、不曾放弃的执念,并不会随我们的意志而转移。反而是那些我们付诸努力、资源甚至时间的非常有限的东西,成就了自我。
我们为这个过程默默地付诸努力,没有人能够坚定地许诺一定会收到成果,教育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对于孩子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把过程看得高于“结果”,也许我们会更加从容;如果我们能够挖掘孩子内在的潜力和能力,并着力培养它,孩子会更加自信。要知道,这种自信恰恰是源于孩子自身,而非仅仅来自外界对他的评价。

分数总是可以刷高,能力也可以培养,但“优势”却是孩子天生的本事。不懈的能力足以让我们过上还算不错的生活,优势则可以让我们获得报酬之外的回报,那是一片更广阔的可以让我们自主发挥的天地。发现孩子的优势,集中资源加强孩子的优势,将是为人父母需要持续学习的功课。集中资源,强化优势,面临机会时懂得把握,人生才得以乘风破浪,风景无限。

今天的彩蛋时间,睿妈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由著名童书大师Eric Carle所写的通俗易懂的英文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变色龙。他的生活波澜不惊,没有任何可以令他兴奋快乐的事情,于是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他渴望成为各种不同的动物。

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睿妈期待各位父母会和孩子进行一次有趣的探讨。




    关注 LittleDo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