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味少年】桥无止,爱无边

 

三年无止桥,三年青灵村,重庆大学的同学们与这座小村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重庆彭水县的诸佛乡,有一个被称作青灵的小村落,三年里,重庆大学无止桥团队在这里修建了两座便桥,一座凉亭和一座焚化炉。三年无止桥,三年青灵村,重庆大学的同学们与这座小村落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见青灵


2012年,重庆彭水县的冉龙朋老师每逢大雨河水上涨,就得背着孩子们趟过齐腰的河水。青灵小学每年也会因河水暴涨而停课十余次;

2013年4月,重庆大学无止桥团队的志愿者翻山越岭来到青灵村进行实地调研,经过现场勘测、实地测绘、咨询村民和深入考察之后,确定了最终的桥点位置;

2013年7月21日到28日,重庆大学无止桥团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为青灵村搭建起了一座便桥。

作为无止桥的元老级成员,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岳俞余回忆了第一座无止桥建成的情景,“竣工典礼上,村长突然哭了起来,他说,‘我们想修这座桥好多年,现在终于建成了,谢谢你们!’”当时的岳俞余觉得特别自豪,虽然她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员,“但网箱里每块石头都经过了你的手,你曾为别人的梦努力过,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是任何一个设计课程都无法满足的。”
从课堂走向实践的桥


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无止桥项目是由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出资,重庆大学和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大学学生组成志愿者,承担从桥梁选址、方案设计到材料运输以及施工搭建的全部工作。在整个建桥过程中,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课堂走向实践。

“青灵村无止桥”是由铁丝、石块、钢筋搭建而成的一座宽1.2米、长49米的人行桥。桥的搭建主要是以人力为主,志愿者们用度锌钢丝扎成正方形结构的网箱,再将几个网箱连接成桥墩,每一个桥墩需要6至12个网箱不等。接着再往网箱里填充石料,石料一般是就地取材,方便村民们进行日后的维护与修缮。搭建完两层网箱后,便可以架设主梁,整个桥基本完工。实验证明,这样的桥相对坚固,耐冲刷,同时方便大学生施工搭建,也降低成本。据统计,一座桥的造价只有十万元左右。

青灵三项目的负责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生唐振雄说:“很多人认为无止桥只有修桥那十天,而实际上,前期准备需要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从筹划、设计、采购、建设,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是这个团队亲历亲为,一一把控。“真的挺锻炼人的,因为需要与各方协调,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能提升特别大。”唐振雄补充道。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由于每个成员能力不同,分工不同,但是在团队协作中,只要大家真的能够真心实意的彼此协作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整个团队就可以良好的运作起来。

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会的导师李国良先生也会在前期策划层面对于学生的修桥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他特别强调了做好前期准备的必要性,“制定计划、工具到位、材料到位、人工到位,都是需要提前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安心踏实继续”。其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需要统筹安排,统筹全局虽然艰苦劳累,但这正是学生作为准执业人责任感的培养与体现。
沟通学生与村民的桥
志愿者为村民制作的乡村风貌建设指导手册



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徐浩参与了三年的青灵项目,对青灵村的变化感悟颇深。2013年,当他与青灵村第一次见面时,只有空荡荡的村落,道路两旁稀稀落落的房屋,唯一的活物只有村口的大黑狗和水边乘凉的水牛。三年后,在同学们搭建的周围,原来空旷的农田周围新增加了几座新房子,凉亭修建完成后,村民们自己也修了步道,凉亭渐渐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修建便桥与凉亭的过程,也是村民和同学们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在志愿者萧静愉看来,项目实际修建和设计本身不完全一样,在真正建桥的过程中,志愿者们通常要和村长、师傅沟通,像他们学习。这对于志愿者们来说也是一种锻炼与成长。

在青灵,不仅仅是修桥,志愿者们还一起进行了古庙的复原和宣传,村域风貌发展建议以及传统民居记录,校园环境的改善等等民生工程。来自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Albert就曾和队友在炎热天气下弄厕所,找水源,帮助改善了青灵村洗手间的环境。

在修桥过程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志愿者和村民们情感的连结。一得知同学们志愿者的身份,许多村民就会以很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将西瓜卖给学生。同时,也有其他一些农户隔山岔五地拿一些自己田里种的蔬菜到志愿者厨房。“临走时,村民还硬塞给我们一大包花生,非常感动。”李立峰回忆道。

而对于唐振雄来说,在青灵,最让他留恋的,反倒不是什么特别的故事,而是那份亲切与平常。三年青灵,每一次进村总会有一种“回乡”的错觉,每一句“你们来啦”“你们吃了吗”“进来坐嘛,来喝口水”“又去洗衣服啦”“这么热,休息下嘛”都很平淡,但背后是并不浮夸做作的真情。

“三年的时光,志愿者已然和村民成为了亲人故友。青灵三竣工典礼上,李村长含着热泪抱着我久久只说出‘兄弟啊’三个字,让这份“平常”更加难以割舍。”唐振雄补充道。
拉近文化交流的桥
你们看到的是整个团队的肌肉担当



每年,除了重庆大学的学生,来自香港地区、美国、韩国等地的志愿者们都会参到无止桥项目的建设中来,虽然志愿者们的生存环境不同,文化存在差异,但在短短的十天里,共事过程逐渐消解了他们之间的文化障碍。他们相互理解,消除成见,打破文化差异的藩篱,获得最纯真的友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跨文化交流,还学会了真诚待人。

青灵的夜晚,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志愿者李立峰回忆青灵的夜晚时这样说道:“那时,只有静静的我们和璀璨的星空。星空下,港大志愿者教我们唱粤语歌,虽然不太懂粤语,但是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熟悉,大家关系逐渐融洽。”

而对于志愿者郑苍民来说,在青灵最难忘的事情莫过于在志愿者们的祝福声中度过了自己此生难忘的生日。一起用馒头做的生日蛋糕,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温情的回忆。

虽然相处只有短短的十天,但这十天结下的深厚友谊却在志愿者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已经毕业的志愿者陈劲涛最怀念的是在青灵不分彼此的队友而来自香港大学的曾易鸣也说:“在团队里面认识了很多我觉得是一辈子的朋友,现在毕业了还很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机会。”
看不见的心桥


在2016年5月5日的纳新交流会上,无止桥团队的指导老师褚冬竹动情的说道:“无止桥是一个好的机会,桥不仅搭在香港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之间,更重要的是这座桥把我们内心固步自封在我们所谓的学术的象牙塔里的空间跟我们外面实实在在的问题、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而这座桥也是看不到的。”成渝地区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级实验区,褚冬竹鼓励同学们不管从专业来讲还是从所处西南地区地理环境来讲,都应该把城市与乡村的问题研究好,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体验到我们所处的这个国家的特点。

从2006年到今天,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无止桥团队已经走过了九年的光阴,在这九年的光阴里,他们跨越了四个省,从四川稻城到重庆彭水,一共修建了九座桥。在这九年的光阴里,他门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农村,也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这里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做出了最实实在在的努力。九年的光阴里,九座桥见证了他们的善行,也见证着村庄的改变。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无止桥也在做着相同的事。到目前为止,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在内地偏远农村地区完成近50个建设项目,包括39座无止桥、3个村民活动中心、2个农村示范项目和一系列民生改善项目,受惠人数超过52,000人次。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们不仅收获了自身力量的成长,而且积极地促进了一个公民社会的出现。通过彼此之间平等的互助,无止桥拉近了参与其中的人们在物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联系。



九年的时间,与人类文明动辄千年的计量跨度相比,这是一段他们亲历的岁月,他们真实感知过的生活。在这不长不短的时间中,他们在成长、在学习。最重要的,他们在行动。


文字/刘娅蒙、王亚辉

编辑/刘娅蒙

责任编辑/荆晶

指导老师/贾茜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一尾渝”


    关注 重大新闻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