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美文】获取爱的不健康方式之讨要型(长文慢品)

 

“讨要”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到乞讨、乞丐等。其实,也确实想表达类似的意思。用一句潜意识里的话说,就是:“你看我...







“讨要”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到乞讨、乞丐等。其实,也确实想表达类似的意思。用一句潜意识里的话说,就是:“你看我多可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讨要型的人身上,很难看到充满希望的生命活力,这与生理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总是显得软弱无力、缺乏追求和进取、行动迟缓甚至懒惰;在情感方面,依赖性比较强,遇到挫折时情绪反应比较激烈,往往用乞求的方式求得对方的回心转意,他们会说:“只要你不离开我,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求求你,千万不要离开我……”“没有你,我真的活不下去……”

在意象世界里,讨要型的人通常具有“可怜鬼”这样的主导人格。可怜鬼的基本形象是:瘦小,常穿灰色的衣服,一副可怜相。

瘦小是由于心理发展非常弱,精神营养不良。灰色是抑郁心境的象征。可怜相是其制胜法宝——这是他获得关注的重要武器。当然,他本身也真的很可怜,值得同情。

这是因为,可怜鬼实质上是变态的儿童——心理年龄停滞于儿童期,没有学会如何通过付出与合作获得爱,只懂得等待爱的施舍。他们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长大。生活在他们的眼里是没有希望的,是灰暗的,是缺乏爱与关怀的,只要别人不抛弃自己就好。他们宁愿乞讨一生。

可怜鬼如同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也像一只瘦弱的流浪狗或流浪猫。他们的眼神是那么地无力,四处张望或游荡只是为了吃到食物,满足最基本的,安全感。

但是,他们不明白,吃饱喝足以及安全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必需,但只是生存的底线,生命中还有很多的要义值得去追求。这些都是自己的责任,不是托付给别人就能够完全满足的东西。好似自然界里的小鸟,终究要长大,要学会扑扇翅膀,自己去寻找食物,否则,会被大自然淘汰。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之所以有人会成为讨要型的人,是由于他们在1岁以前的口欲期里,得到的爱和关怀太少,心理能量又很弱。虽然他们的心理能量很弱,但是,还未达到听天由命的地步。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不够.爱的能力就会不足。那么,他们通过爱别人而得到别人爱的可能也会大大减少。

因此,长大以后,他们在精神上变得很依赖,甚至行动上也很依赖,缺乏勇气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展示自己的可怜,以弱获需。他们会用不健康的示弱方式告诉对方:“我多可怜蚜!请别离开我!”“给我……吧,我很可怜的!”

讨要型的人是不争不夺的,尽管不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可也显得太过软弱无能。所以,我们有时侯会对他们的表现生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事实上,他们在心理层面都是些可怜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悲寝的,而这种悲哀是儿时“哭”的行为的再版,他们期望用这种可怜的“哭”感动别人,就似儿时用哭泣和泪水去打动父母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讨要型的人是在表现可怜,并非表演。他们与癔症型的表质可怜迥然不同,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示弱的感受与动机不同。

讨要型在表现弱时,心理是弱小的,有浓厚的自卑感、被抛弃感以及无能感。在向他人“要”东西时,不论是怯怯懦懦的,还是柔声细语的,总给人一种不是那么有底气的感觉,发“虚”。讨要型的示弱是出于胆量的缺失,通过取得别人的同情来满足自我。他们的心理能量较弱,但是,表达是直接而真诚的。

癔症型在表演弱时,心理能量其实是不弱的,渗透着某种愤怒或怨恨,话软心不软。”可怜相”只是他们的人格面具,面具后面往往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人格侧面。他们表演弱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方。他们的表达通常并不直接,弦外有音。

怎样分辨呢?感觉上是不同的。

倘若用颜色来形容这两种示弱的感觉,讨要型示弱是白色或淡淡的灰色,而癔症型示弱是红色、紫色或黑色(红色是单纯的愤怒,黑色和紫色则有压抑或掺杂了其他的消极情绪)。

这是感觉差异之一。

感觉差异之二:

面对讨要型的示弱,我们会心生同情,有的时候,心里可能会说:“怎么这么依赖(没主见,没本事……)?”可总的说来,还是愿意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

面对癔症型的示弱,我们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这种“不对劲儿”未必说得清楚,但心里会有别扭的感觉。细细品味,癔症型的示弱,对别人是有谴责的——谴责别人没有满足他的需要。而这种谴责往往是不直接说出来的。

由于讨要型示弱与癔症型示弱有着上述的差异,因而,接纳起来也各有侧重。

对于前者,重点是体会“可怜鬼”式的人格意象或人格侧面,了解其内心感受。可以通过对来访者的关心和爱护,使之变得更独立和有胆量;也可以在意象中,让一个非常有力量和具有爰心的人格意象承担起关心和爱护他的责任来,鼓励他勇敢地去要自己想要的东西。

总之,接纳的目的在于,让讨要型的人学会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责,在情感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拥有独立的人格,使“示弱”变为健康的应对方式,而非谋得生存与满足的唯一防御机制。

对于后者,由于癔症型的示弱带有面具性质,背后常常隐藏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人格侧面,所以,关于它的接纳,侧重于找出这个隐藏者,使其露出真面目。通过意象中的认真体会,了解他隐藏的原因以及心理历程。无论他是心怀怨恨,还是充满愤怒,都要允许他在自知的情况下充分地宣泄。有自知的宣泄是具有成长意义和心理治疗意义的。

这个认真体会和自知宣泄的过程,就是对癔症型示弱的接纳。这种接纳会推动来访者的直接表达,表达他们的不满,表达他们的需求。

凑巧的是,我有两个来访者(女性)都在想象中看见了流浪描,现将部分意象对话记录摘抄如下。请各位读者体会一下,她们有何不同。

意象对话1

来访者:“我看见一只流浪猫,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

咨询师:“描述一下这只猫好吗?”

来访者:“很小,脏兮兮的.它很饿,瘦得皮包骨头。黄色的毛,有些地方都擀毡了……”

咨询师:“你看着它是什么心情?”

来访者(睫毛有些湿润):“……它太可怜了……”

咨询师:“是的,它是很可怜.你能形容一下此刻的心情吗?”

来访者:“……挺孤独的……”

咨询师:“是不是还有些无助和无奈?”

来访者(眼泪流下来):“嗯,是的……”

咨询师:“看看你的猫有什么想说的?”

来访者:“…我饿!我要妈妈……”

意象对话2

来访者:“……房子里面有只流浪的猫。真奇怪,我一点儿也不喜欢猫呀!”

咨询师:“没关系,这只是想象。请你形害一下这只流浪猫。”

来访者:“嗯,很丑的。瘦瘦的,黑色的毛,不干净,好像很久都没有洗澡了。眼晴圆圆的,看着不舒服。”

咨询师:“能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一下这种不舒服吗?”

来访者:“能不看它吗?”

咨洵师:“没关系的,只是看一看嘛.”

来访者:“好吧……觉得厌恶……还有点儿害怕.”

咨询师:‘很好!现在,请你在想象中将这个画面定格,然后,盯着猫的眼睛.请你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来访者(嘴角抽动了一下,沉默了一会儿,睫毛闪动得非常快)

咨询师:“你看见什么了?”

来访者:“它变了…黑色的毛变成了一件黑紫色的袍子,出来一个老巫婆.”

咨询师:“还有呢?”

来访者:“老巫婆枯瘦枯瘦的,鼻子忒尖,嘴也很尖,两只手像爪子,不停地挥舞着.”

咨询师:“她不喜欢什么?”

来访者:“……不喜欢别人不理她,不喜欢漂亮的女孩儿...”

现在,可以作个简要的分析了。

意象对话1中的流浪描是个讨要型的子人格,集中表达了来访者的柔弱感、无能感和无助感。体型瘦小是因为严重缺爱和心理能量弱,“脏”代表来访者对这方面人格特性的不接纳,黄色的毛擀了毡,象征长时间得不到关心和照顾。

若在意象里进行自我接纳,可以引导来访者给猫洗澡和晒太阳。阳光是爱的典型象征,晒太阳意味着爱的哺育与享受。水代表情感的滋润与滋养,洗澡除有清洁功能外,还有滋润作用。

意象对话2中的流浪描是一个变身一老巫婆的变身。“厌恶”和“害怕”既是来访者对猫眼的感觉,更是对子人格老巫婆的体验。巫婆的“老”突出积压的时间之久以及神秘感,这样一个枯瘦的老人代表一生都没有得到爱。鼻嘴之“尖”是攻击性的象征,这是来访者最不能接受的东西。所以,她宁愿表演流浪描式的柔弱。

爪子似的手,既是控制的方式,也是缺爱的象征;“不停地挥舞”则更具表演性。“不喜欢别人不理她”,是因为来访者在幼年乃至成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爱。“不喜欢漂亮的女孩儿”代表来访者的嫉妒,嫉妒源于自卑。

可以推测,这样的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跟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最过不去。她们在这些女孩子面前,可能表演强势控制,可能表演可怜或柔弱,但内心里总是想折磨或摧残这些女孩子的。

因此,接纳这个意象中的老巫婆,首先要引导她说出藏在心底的话,知道她想要什么。然后告诉来访者,老巫婆其实是非常有直觉和力量的,接纳她很有好处,那会让来访者在现实的行为层面也变得很有力量和直觉力。在这种自知的前提下,鼓励来访者尝试直接表达。

经过精神分析发现,案例2中的来访者之所以心怀嫉妒和攻击,根源在于她的原生家庭。她是第一个孩子,但是,父母一直都想要男孩。一年后,母亲生了一个弟弟,家人欣喜若狂。她在父母的失望中彻底失宠(其实,她从来没被宠过)。这个弟弟身体很不好,不到两岁就生病死了。她回忆说,家里人曾将弟弟的死归罪于她,说她整天哭丧着脸,是个扫帚星,克死了弟弟。又过了一年,母亲生了个小妹妹。这一次,母亲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家里最小的孩子,生怕柔弱的妹妹也如死去的孩子。来访者再度落入爱的荒原。

所以,在来访者幼小的心灵里,女性性别带给她深度的自卑与排斥。对于她来说,这几乎是根源性的出生创伤。

弟弟的夭折、家人的责备,使她在嫉妒之中又平添了罪恶感和内疚感,这成为她成年后惯用内疚感控制别人的重要原因。

妹妹的降生,让她彻底绝望。因为她再会哭,也不如一个婴儿的哭更能打动父母。于是,她的嫉妒与敌意被再次强化了。但同时,她也认同了妹妹的那种柔弱。当她不跟妹妹在一起的时候,表演柔弱还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一旦有了这种心理获益,“流浪猫”的面具就很难摘下来了。更何况,她还不是单纯的表演。严重缺少关爱的成长历程,在她心里也的确留下了宛如流浪一般的荒凉感与无奈感。

因此,接纳一个被我们视为“消极”的人格意象并非易事。我们需要结合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才能了解某种人格特性和某个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了症结所在,才能将消极转化为积极。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依靠来访者自身的勇气和智慧才能达成的。

文章摘于《乌云遮月心朗朗》





关注服务号:

回复“1”,查看本月千和课程安排;
回复“2”,查看近期公益沙龙内容;
回复“3”,查看近期心理成长类课程;
回复“4”,查看机构地址及交通路线;
回复“5”,查看认证培训课招生简章;
回复“6”,查看心理咨询师暑期班招生简章;
回复“7”,查看公共营养师零学费培训招生简章;回复“宋金娥”,聆听宋金娥老师关于精神分析的语音;
回复“意象”,查看意象对话成长小组招募信息;
回复“心理”,查看心理咨询师考试习题;
回复“营养”,查看公共营养师考试真题;
回复“理财”,查看理财规划师考试习题:
回复“育婴”,查看理育婴师考试习题:
回复“OH”,查看OH卡牌工作坊;
回复“亲密”,查看亲密之旅成长小组招募信息;
回复“精分”,查看精神分析成长小组招募信息;

官方网址:http://www.qianhejiaoyu.com/


    关注 千和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