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彝族俐侎人服饰》

 

俐侎服饰制作体现了纯天然、纯手工;男女服饰均以黑色为主调。其中女子服饰衣襟、袖口、裤筒、围裙的沿边,则由不同颜色的布片,手工拼结成不同样式的花纹布条,有序叠加成不同长度的花边。既有适应自然环境的古朴色调,而又不失装饰艺术典雅。...





民俗《彝族服饰》(彝族俐侎人)是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分布于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项目传承人为:李冬妹和李从妹。







彝族俐侎人“龙门调”记载,永德县的彝族俐侎人是由楚雄、景东一带迁徙而来。由于家住高寒山区、地面潮湿,建盖房屋时,一般要离地3尺5寸,曾称为“离地人”,“俐侎人”,是彝族二十四个支系之一。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的俐侎人,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独具魅力的葫芦笙舞、祭祀、服装、饮食等传统习俗。

据《皇朝职贡图》记载:“俐侎蛮、状貌黒黝,颇类蒲蛮……聚处顺宁山箐(永德、凤庆、云县结合部)中。男子戴竹缘帽,著麻布短衣,腰系绣囊……妇女青布裹头,短衣跣足”。由此可见,距今600多年前,彝族俐侎人服饰已经成型。



俐侎人崇尚黑色,故有“黑衣部落”之称。20世纪60年代以前,俐侎人服饰用料都为大麻纤维,其纺织都由女子承担。随着时代变迁,男子只有在节日才穿民族服装,但女子仍保留着传统服饰。其用料随着时代发展,棉料逐渐代替了麻料,所用装饰材料也更为丰富,但其制作工艺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彝族俐侎人服饰制作,要经过纺线、织布、靛染、剪裁、缝纫、刺绣等多道工序。制作一套俐侎服装,尤其是新娘装,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做好。

俐侎服饰制作体现了纯天然、纯手工;男女服饰均以黑色为主调。其中女子服饰衣襟、袖口、裤筒、围裙的沿边,则由不同颜色的布片,手工拼结成不同样式的花纹布条,有序叠加成不同长度的花边。既有适应自然环境的古朴色调,而又不失装饰艺术典雅。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相对简约,全套服饰为靛黑色,头戴约7米长的黑色布包头,衣着圆领右襟或对襟衣裳,下身穿摆裆裤,腰系黑色布带。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一般可分为普通装、盛装、新娘装。一般以黑色布带缠绕为包头,再盖层叠包巾,然后用带须尾宽带包扎包巾。青年女子则喜欢用黑白方格花布作为包巾,上着无领对襟长衣,以银泡做纽扣,袖筒长、宽、大,襟边、袖口镶有红、黄、蓝、黑布片拼结成的几何花纹图案,腰束带须腰带;下着筒裤,外加有边脚花纹套裙、小腿套布筒及围腰;脚穿绣花船头靴。新娘装较为艳丽、复杂多彩,尤其是嫁妆包头,用一块约2.5米长的黑布做成,四周用0.2米宽的红、绿绸缎镶边,四角缀有0.6米-1.6米不等的五彩缨穗、串珠等饰品,穿戴后华美艳丽,颇有宫廷风。





俐侎女子注重装饰的佩戴,一般两耳坠银制大耳环;两手戴宽、窄银镯。手指戴有银、铜打制的戒指,衣服脖颈两旁用30个小银泡做装饰,胸襟两边用8个大银泡做装饰,胸前挂一串带银针筒、银铃的银挂饰。

俐侎女性是服饰的创造者、传承者,她们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用智慧和勤劳守护和耕耘着这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俐侎人身着盛装、在“桑沼哩”节日里、吹着葫芦笙、跳着葫芦笙舞、尽情狂欢。他们唱着古老的“龙门调”、让后人永远记住祖先的迁徙、感恩生存大地;她们唱着欢快的“蜜蜂过江”调、让大山充满欢乐。





导演:史茂、赵清平   
临沧市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  监制
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品
昆明逸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摄制





    关注 逸海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俐侎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