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傣绷文》

 

《傣绷文》就是居住在孟定坝一万多人的族群傣德支系使用的文字。《傣绷文》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苏米达和尚三果。苏米达长老已经圆寂,尚三果是罕宏佛寺的长老。...







在临沧市的南部有一个与缅甸掸邦相接壤的坝子---孟定坝,坝子位于东经98˚53΄ 至99˚15΄ 和北纬23˚27΄ 至23˚40΄之间,平均海拔511米,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是临沧市最大的坝子。临沧市的母亲河“南汀河”从源头临翔区博尚镇出发、流经临沧城、云县、永德、镇康、耿马等五县、南北贯穿孟定坝后从清水河口岸出境、进入缅甸与萨尔温江交汇、最后流入印度洋。



“南汀河”傣语的意思是会弹琴的河、而孟定地名在傣语中是会弹琴的坝子。孟定镇的傣族共有2.57万人,全部居住在坝区,其中:傣楞1.3万人、傣德1.27万人。《傣绷文》就是居住在孟定坝一万多人的族群傣德支系使用的文字。《傣绷文》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苏米达和尚三果。苏米达长老已经圆寂,尚三果是罕宏佛寺的长老。



《傣绷文》是这样传入孟定的。

相传500—600年前,孟定坝的傣德是居住在老挝、泰国、缅甸三国交界处的勐皎的傣族。勐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三国统治者都欲居为己有。为争夺这块富庶的宝地,三国在勐皎一带经常爆发战争。为了避开战乱、勐皎的傣族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他们沿萨尔温江逆流而上,一部分傣族在缅甸北禅邦定居、一部分傣族继续沿着萨尔温江支流---南汀河向上迁徙。到了孟定坝,看到这里坝子又宽又平、物产又丰富,于是便定居下来。这些傣族自称为傣德,人们习惯的称他们为水傣。



公元1465年(傣历827年)左右,由于瘟疫爆发,大量的人员死亡。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德人认为是他们居住的孟定坝离佛太远了,得不到佛的护佑,所以灾难多。傣族头人并派使者到缅甸仰光拜佛求经,求佛保佑。仰光缅寺派了一个佛号为“坦玛”的大佛爷来到孟定坝建寺传经,消灾除难。傣德人一起动手,在南京章建起了第一座摆朵教派佛寺,于是傣德人就有了念经求佛、消灾除难的去处,同时也找到了心灵寄托。



“坦玛”大佛爷从缅甸带来了大量经书,这些经书中大多是用傣绷文书写的,通过大佛爷“坦玛”的传经念佛、《傣绷文》便在孟定一带开始流行。



傣绷文与缅文相似,缅甸北掸帮也使用该种文字,它有声母19个,有韵母88个,六个声调。



佛寺是傣族群众的朝拜圣地、也是文化圣地、更是《傣绷文》学习的场所。去佛寺出家当小和尚是傣族男子的人生经历。所以、凡是当过小和尚的傣族男子、都懂一点《傣绷文》。为了让傣族群众都受到文化教育,孟定镇从80年代起就开始对傣绷文进行挖掘,整理教材、开办夜校、积极扫盲、有效地促进了《傣绷文》的普及,居住在孟定坝的3万傣族群众,懂《傣绷文》的不少于2万人。



《傣绷文》的书写纸张为构皮纸、民间称之为大白棉纸,《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我国造纸术发明初期的历史再现,他完整地保留了1800多年前蔡伦造纸的“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的五步流程和“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十一道工序。构皮纸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是傣德人传统抄写经书的传统用纸。



书写《傣绷文》的墨、孟定傣族传统是用油烟灰来制。挂起瓦罐、支起油灯,等瓦罐内积起油烟灰、再将油烟灰刮下来,加水调浆、上火熬制、水蒸发到一定程度后、滴入鱼的胆汁、继续熬制到成糊状时、倒入小竹筒中、进行晾晒、待干后、劈开竹筒、一根墨靛就制好了。书写时、在砚台里加一点水、研磨墨靛即可。



书写《傣绷文》的笔、抄写经书的笔、传统是用一种蕨类的杆做成的。将杆凉干后、用刀切成20厘米的小段、抽去杆芯、用刀削尖、中间切出一个缝隙、一支书写《傣绷文》的笔就制好了。



书写笔划大多呈圆形,书写规律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换行。



《傣绷文》的传承离不开佛寺的长老,正是由于长老们的接力传承、《傣绷文》才流传至今。而长老尚三果就是现阶段传承《傣绷文》的杰出代表。



尚三果(法名班底达),男,傣族,耿马县孟定镇遮哈村新贺岭小组人,生于1975年1月。现住耿马县孟定镇罕宏村上寨佛寺。是耿马县境内上座部小乘佛教摆朵支系长老之一,现任临沧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是孟定镇罕宏村上寨佛寺的主持长老。徒弟有艾依(召长--亚林达)、依李(召长--果里亚)等。尚三果师从已故的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米达长老学习傣绷文和巴利文,研习佛经。由于他勤奋好学、慧根深厚,很快就掌握了研习佛经的基础——傣绷文和巴利文。苏米达长老对他关爱有加、非常器重,经常派其外出取经,经多年的潜心修炼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尚三果非常注重傣绷文的教育和传承,并致力于接班人的培养。他和徒弟们在计算机上用《傣绷文》的软件自制教材、利用农闲招收小和尚系统学习《傣绷文》、组织村寨傣族群众办培训班、夜晚给傣族妇女班扫盲班、同时利用诵经等形式传授《傣绷文》。通过尚三果和徒弟们的精心传授,许多傣族群众掌握了一定的《傣绷文》,有的傣族妇女可以用《傣绷文》记账、记录日常家庭投资项目;有的傣族群众的手机联系人输的也是傣绷文,有的还用傣绷文聊天。





在一代又一代长老们的努力下,《傣绷文》得到有效传承和普及;同时、《傣绷文》的普及也使傣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技能也得到代代相传。

导演:史茂、赵清平   
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品
昆明逸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摄制



    关注 逸海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