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减招”事件之思(一):要怎样的公平

 

关于平等的话题,去年笔者专门写过,一年过去,又有了更多的思考。此次江苏湖北高考“减招”事件毋庸赘述,在此期...



关于平等的话题,去年笔者专门写过,一年过去,又有了更多的思考。此次江苏湖北高考“减招”事件毋庸赘述,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忙着解释“亲,其实我们没有减招啦,大家不要激动啊,搞的我们都要修路了。”家长们则以此次事件为起点,把新怨旧怨拿出来一块算,要求“教育公平”,可不仅仅是不减招这么简单。鉴于网上针对此事的评论万千,在事件已发酵多日以后,笔者愿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就此事件出发,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1、全国统一试卷是否公平?

笔者认为,在实行各省招录名额分配机制的情况下,是否采用全国统一试卷其实影响不大。因为每个考生是在和本省的考生竞争,不管北京市考生是400分上北大还是700分上清华,对其它省份考生没有任何意义。本省的招生计划数直接决定了本省考生的竞争难度,目前北京高校对本市学生录取分数线低,计划名额分配是其直接原因。至于考什么样的试卷,试题难度如何,最终比的是省内考生的排名,并不是试卷简单了,同一个考生就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当然也存在有的考生擅长攻克难题拉开差距,有的考生碰到难题不会做从而影响了其它题目的发挥等现象,但总体上考生群体变化不大。

实际上,回看往年,全国统一试卷并不是没有过,比如80年代。相反在高考不断的改革中,各省自主命题的比例不断增加,这种变化有其缘由,诸如高校资金来源、建设支持等方面,下面会提到。

目前大家呼吁全国统一试卷,一方面是看不惯北京上海低分上名校的现象,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是觉得各省试题难度不一,给备考学生造成的压力有差别。但实际上,除个别地区外,大多数地方的考生面临高考这一关,不吃个几番苦是不可能考上好学校的,因为高考不像大学期末考试60分万岁,而是要和全省几十万考生竞争的。
与此同时,各省教育情况不同,优势教育资源往往在发达省份集中,甚至各省采用的教材也并不统一。从这个角度看,统一试卷很容易,统一教材也不算难,但哪怕单就教师这一点来说,就几乎没有办法保证所有地方的教育资源达到均衡。山东的考生普遍分数高,并不意味着山东学生就一定比其它省份的学生聪明,同理,江苏考题难度大,学生平时复习做全国卷觉得so easy,但并不是说江苏考生就比别人智商高。同一个考生在山沟沟里学习和在城市里学习是不一样的,和在毛坦厂中学学习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一系列前提条件难达平等的情况下,统一试卷真的比独立命题更加公平吗?
2、各省地方保护政策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

先说合理的一面。

不谈京沪个例,应该说,在招生计划名额上,全国各省各市的高校,多多少少对本地生源还是有倾向性的,只不过有的倾斜幅度大,有的比较小。位于某省某市的大学对当地生源放宽准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博弈的必然。
首先,一般来讲,一所大学(主要指公立学校)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费、社会资助和经营收入等。笔者经查询发现,与国外一流大学经常能获得不菲的捐赠收入不同,国内大多数985高校科研经费拨款占比都在60%以上,大学财政主要靠政府。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拨款更多地流向重点一流大学,而众多普通大学则对地方财政的依赖度更高。换句话说,A省长期以来对本地大学建设投入了大量的支持,B省的财政不会用于发展C省的大学,即便对于中央直接拨款的大学,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也少不了要和当地政府保持融洽的关系,起码还用着人家的地呢。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招生向本地生源倾斜是不是也理所应当?

其次,假设所有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无差别招生,那么如前文所述,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且将长期存在的,江苏山东湖北的考生固然自信不会比北京上海考的差,但落后地区的学生呢?他们仅仅是因为生活在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就活该比东部省份上更差的大学甚至上不了大学吗?计划招生至少可以保证他们一定的录取率,哪怕“鸡首”不如“凤尾”。通过更具弹性的政策,保证人才的上下可流动性,“丑小鸭”才有变身“天鹅”的可能。
再说不合理性的一面。

我们常说,北大清华不该只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复旦不该只是上海人的复旦,而应该是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北大清华复旦等京沪高校对本市生源的过度照顾,确实让其他省份的人不满已久。虽然说在现行体制下,大学招生适当向本地考生倾斜无可厚非,但是,这照顾得也太狠了点。

从客观上看,985们均不同程度接受中央财政拨款,理论上其这部分资金最终来源是全国的纳税人,而非某一省某一市,那么面向更广范围的地方生源招生,应是理所应当。

从情感上看,一流大学往往是一国的教育象征,就像提到哈佛、剑桥,我们会知道那是美国、英国的名校。北大、清华等应当在国内有所表率,展示更具开放包容的大学姿态,广纳贤才,而非关在自家院子里。
3、那么,教育资源应当平均分配吗?

如前述,教育资源不均的情况下,目前所诉求的一些公平状态无法达成,那么教育资源平均分配就好了吗?

实际上,笔者向来是不认可平均主义的。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达到资源平均,必然将大大损害效率和整体利益。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并不陌生,若干年前的大锅饭就是例子。就教育资源来说,优势资源相对集中不仅是自然趋势,同时也是一定程度上必要的。就像贫富差距,既不能贫富分化过于严重,也不可能达到天下均贫富,更何况现实中往往只可能均贫穷,而达不到均富裕。

香港曾经有一年给全市市民每人发一元钱的福利,但是这种做法在笔者看来,财政资金是真金白银花出去了,市民却几乎没有享受到实际利益,如同浪费,不如把这些资金集中用于少数民生项目的建设,实现投入的效用最大化。

4、我们追求的公平未必相同

如题。甚至极端一点,许多人追求的,未必真的是公平。

表面看起来,我们诉求的都是公平,但实际上还是基于自身的考量。而且公平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很难说谁的诉求更正确。就高考以及教育本身来说,资源的平均分配,是先天条件的起点公平,也就是“同一起跑线”;根据各省生源的质量、教育的投入及回报预期等因素进行差异分配,是“按劳分配”式的回报公平;对落后地区进行扶持,“劫富济贫”,是“按需分配”式的结果公平……重要的是,这些公平方式各有道理,但不可兼得。

实际上,我们诉求公平的目的,其实还是期望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公平”,还适用于“自由”“民主”等价值词汇,而在各种价值之间,根据具体问题的博弈,达到一个宝贵的均衡,是真正难得的。
 
参考资料:

高考减招事件,原因还是向“钱”看(作者:小小琪 王韬)

http://news.sina.com.cn/pl/2016-05-15/doc-ifxsenvn7180160.shtml

高校的收入账单:1/3靠学费?(作者:Crystal 王云飞)

http://finance.qq.com/original/MissMoney/mm0196.html?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当我们谈论“高考减招”风波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作者:边驿卒)

http://news.ifeng.com/a/20160515/48773421_0.shtml


    关注 那人那城那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